5月20日,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上,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公开表示,西方国家针对俄罗斯的制裁,将使俄罗斯不得不忍受数十年的痛苦。
首先,梅德韦杰夫的表态值得赞同,做出这一判断的原因如下:
第一,基于现实而言,只要俄乌危机仍在持续,美国等西方国家就不会放松对俄罗斯的制裁。俄罗斯遭受西方国家的极限制裁直接原因便是俄乌危机,自俄罗斯2月24日在顿巴斯地区开展特别军事行动以来,此次冲突持续时间已近90天,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力度不仅没有减弱,反而不断加大。这一现实说明,只要俄乌危机仍在持续,美国等西方国家就不会放松对俄罗斯的制裁,截至目前,俄罗斯、乌克兰以及乌克兰背后的美国与北约都没有把握能够妥善解决俄乌危机。因此,俄乌危机引发的西方世界制裁行动不可能在短期内结束,只要俄乌危机仍在持续,美国及其盟友针对俄罗斯的制裁便不会停止。
第二,即使俄乌危机最终得到妥善解决,美国也不会撤销对俄罗斯的制裁,这一点美国与俄罗斯都心知肚明。
一方面,此事直接涉及美俄两国的脸面问题。俄罗斯于2月24日在顿巴斯地区展开特别军事行动后,美国原计划通过极限制裁方式一举将俄罗斯击溃,令人意外的是,俄罗斯在经历短暂混乱后,迅速恢复过来。一旦俄乌问题得到解决,美国立即宣布解除对俄罗斯的制裁,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而言,这是难以忍受的,一系列极限制裁并未获得显著效果,美国等西方国家基本不可能撤销对俄罗斯的制裁。
另一方面,从最根本的利益层面而言,众所周知的是,俄乌问题的本质是美俄博弈。美国通过代理人战争找到削弱俄罗斯实力的方式,如果无功而返显然不符合美国的全球霸权要求,也不符合美国军工企业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俄罗斯的制裁并不会因为俄乌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而告一段落,这是由美国霸权属性决定的。
第一,俄罗斯自身的原因也导致俄乌危机将持续下去。俄罗斯的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长期处于较为畸形状态,苏联时期至今,俄罗斯的国家外汇收入仍保持“一手AK47,一手石油、天然气”模式,即主要依靠军火市场与能源市场支撑。俄乌危机爆发后,俄罗斯的能源市场直接遭到腰斩,尽管欧洲国家高度依赖俄罗斯能源,且短期内无法摆脱这一状况,但俄罗斯的财政仍受到较大影响,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行业同样受到波及。美国等国家还在其他方面对俄罗斯发起制裁,俄罗斯国内开始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最为典型的是失业问题与人才流失问题。西方国家制裁暴露出俄罗斯社会的深度问题,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必须经过长期的适应和调整,因此梅德韦杰夫立足于俄罗斯国内产业结构及社会问题,做出了判断。
其次,俄罗斯要想渡过这场危机,并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要想使经济社会出现较大起色甚至出现脱胎换骨变化,必须付出大量努力。
第一,此次俄乌危机中俄罗斯遭受西方国家的严厉制裁,必须痛下决心,通过大破大立的方式进行国内治理,俄罗斯决策层的决心十分重要,俄罗斯社会的信心也至关重要。俄罗斯是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国土面积余万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为1.4亿左右,国内经济结构布局不合理,产业发展也得不到振兴,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要想痛下决心对国内经济社会进行根本性改革,必须做到上下同心、目标一致。以目前情况而言,普京能够以个人威望推进这项改革,但普京已至70岁高龄,如果这项改革无法在短时间内见到成效,必将遭到反噬。因此,凝聚社会共识,在改革方略层面处理好速度与力度的关系,也是俄罗斯领导层面临的智慧挑战,稍有不慎,或将重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覆辙,也可能栽进叶利钦“休克疗法”的陷阱使俄罗斯元气大伤。
第二,俄罗斯要想进行内部改革,抵御西方国家制裁带来的各方面消极影响,还需要在外交层面实现新突破。中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深知一个道理,如果没有稳定的外部环境,推行内部改革将十分艰难,内政与外交往往交织在一起,国内与国际因素往往也会互相影响。俄乌危机之后,俄罗斯要想在国内进行彻底改革,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外交重心势必会向东转。欧洲方向的可能性基本已经中断,俄罗斯与欧洲的关系再也无法回到俄乌危机爆发之前的状态,俄罗斯要想稳固外交基本盘,唯一的选择便是向东转。俄罗斯不仅与中国、印度保持密切关系,还在中东地区深化与伊朗、叙利亚的关系,向东寻求外交空间,如果俄罗斯真的能够促进与中国、印度两个工业化国家的深度发展,对俄罗斯、中国以及印度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俄罗斯要想摆脱西方国家制裁带来的困境,在外交领域向东转显然势在必行。
第三,俄罗斯摆脱西方国家制裁困境的信心还来自于世界仓库的地位。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能源,在粮食等大宗商品领域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即使处于西方国家制裁之下,仍有能力对全球供应链产生影响,另外,俄罗斯也能够在西方国家近乎于封锁的情况下,获得独立自主发展的底气。因此,如果俄罗斯能够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实现完美结合,在经贸领域深化与中国的关系,则将有可能实现脱胎换骨的目标,届时普京或许能够自豪地表示,给我20年便能还世界一个崭新的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