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一个阳光尚好的下午,和蔼的皮肤病女老师走进门,打开PPT:这张照片上的皮肤病你们都见过或者得过吧?嗯对,就是荨(qián)麻(má)疹(zhěn)。
——Excuseme?这个字念啥?
下课后飞奔回去一查,这还真是个问题呐。
“荨”本作“蕁”,下半部分简化为“寻”,其简化字“荨”收录于《简化字总表》(年第一版及年新版)中。组词“荨麻”(《辞海》版),指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叶生细毛,皮肤接触时会引起刺痛,茎皮纤维可做纺织原料。它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荨麻目(Urticales),荨麻科(Urticaceae),荨麻属(Urtica)。有的地方也叫火麻(陕南,陇南,四川)、白活麻(湖北)等等。
“荨麻疹”和“荨麻”是什么关系呢?古希腊人发现,有人在接触“荨麻”后,局部很快产生风团,认为该病与该植物有一定关系。18世纪末,Zedler首次采用Urticaria(英音[??:t??ke?ri?]美音[??:rt??keri?]),便一直沿袭此名。中国关于该病的记载历史悠久,主要根据其症状及病因等而定,有“瘾疹”(隐疹、隐胗)、“风瘙”、“赤疹”、“白疹”、“风矢”等病名,现俗称“风团”。
既然组词“荨麻疹”以“荨麻”二字取类比象的寓意,那也应该读音相同了?年12月版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第三编中,规定“荨麻”读qiánmá,并说明不取xún音。比如《汉英词典》(商务印书馆,年版)、《汉英常用医学词汇》(黄孝楷等编,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年1月第2版)中就只有qián的读音。
不过似乎大部分医务工作者及人民群众的读音习惯是认字认半边,国家事务部门也头疼?二十三年以后的年12月,由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今国家教育部)和广电部公布了修订过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对“荨”字的读音做了修改,规定为:
荨:
(一)qián(文)
~麻
(二)xún(语)
~麻疹
它既规范了“荨麻”的书面读音,又迁就了人们口头读音的习惯。《新华字典》(年版及以后版本)、《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年版)等工具书中,均标注“荨麻”读“qián”,“荨麻疹”读“xún”,与年的《审音表》一致了。
这样看来,读音的问题是解决了。为了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按照规定来是荨(qián)麻和荨(xún)麻疹,但其来源不可忘记。任课老师读作“qián”麻疹,就是按照其词源的读法。不过由于学识短浅,笔者一直没有查到——为什么“荨麻”里的“荨”要念“qián”呢?还请有兴趣的朋友们多多指教,一起交流。
然而,比起“怎么读”,更重要的是对疾病的了解和学习,皮肤性病学很快就要考试了呢(紧张……),一起来复习“荨麻疹”↓↓↓
定义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具有剧痒的一种局限性水肿性皮疹。
病因部分患者无法找到确切原因,常见病因如下。
食物:鱼虾、蟹、食品添加剂等
药物:a抗原性药:青霉素、血清制剂等药物:b组胺释放物:阿司匹林、吗啡等感染:病毒、细菌、真菌等物理因素:冷、热、日光等动物及植物因素:昆虫叮咬等精神因素:精神紧张等内脏和全身疾病发病机制各种原因导致肥大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活化[免疫性机制(多数为I型超敏反应)/非免疫性机制],释放具有炎症活性的化学介质(组胺、5-羟色胺、细胞因子、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等),引起血管扩张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产生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一系列局部或全身性过敏症状。
临床表现及分类(一)急性荨麻疹
突然自觉皮肤瘙痒,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风团,皮肤表面凹凸不平成橘皮样。皮损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严重者可有心慌、烦躁甚至低血压等过敏性休克症状,胃肠道黏膜受累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累及喉头、支气管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感染引起者可出现寒战、高热、脉速等全身中毒症状。
(二)慢性荨麻疹
皮损反复发作超过6周以上,且每周发作至少两次。
(三)物理性荨麻疹
皮肤划痕症、寒冷性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压力性荨麻疹、热性荨麻疹、震颤性荨麻疹等。
(四)特殊类型荨麻疹
胆碱能荨麻疹、接触性荨麻疹、水源性荨麻疹、运动性荨麻疹等。
诊断及鉴别诊断(略)治疗原则为去除病因,抗过敏和对症治疗。
(一)急性荨麻疹
抗组胺药(H1/H2受体拮抗剂)
钙制剂(10%葡萄糖酸钙针、25%葡萄糖溶液、维生素C针静脉推注)
激素类(主要用于病情严重,皮疹广泛,伴有休克症状者)
(二)慢性荨麻疹
寻找发病原因;使用抗组胺药
(三)特殊类型荨麻疹
冷性荨麻疹:赛庚啶;日光性荨麻疹:羟氯喹等等
亦可采用中医治疗(TCM)
外用药:夏季选止痒液、炉甘石洗剂等;冬季使用有止痒作用的乳剂(如苯海拉明霜)
最后祝大家新学期收获多多,大四下第一门考试开门红!:)
↑原为表皮中黑素细胞的ATP染色图。黑素细胞位于基底层,胞质内含有黑素小体,后者是含有络氨酸酶的细胞器,是合成黑素的场所。黑素能遮挡和反射紫外线,借以保护真皮及深部组织。
参考:
1.《咬文嚼字》年07期“荨麻疹”到底怎么读?尤敦明
2.《报刊之友》年01期“荨”字读音不寻常.李百川
3.荨麻疹方药证治规律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张晓杰.年4月
4.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北京白癜风医院哪个好北京现在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