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计委官网刊文预防接种24问下

13.关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怎么监测?目前,在我国已建立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对疫苗接种后出现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不良反应均需要报告和监测,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均要进行报告,必要时进行调查处理.报告和处理按照原卫生部制定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等规定进行.按照相关规定,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控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发现属于报告范围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包括接到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报告)后应当按照要求及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同时向县级疾控机构报告,县级疾控机构将收到报告信息后,要通过网络上报至国家「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各级疾控机构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可通过该系统对报告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年12月和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分别对我国国家疫苗监管体系进行了正式评估.评估认为我国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要求.14.怎样开展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诊断?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报告和处理,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以下简称《工作规范》)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以下简称《鉴定办法》)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关于异常反应的调查诊断,由于造成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因素非常复杂,所以在国家《工作规范》和《鉴定办法》中明确规定,在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负责开展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诊断,专家组由临床、流行病、医学检验、药学、法医等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受种方、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有争议时,可以在收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之日起60日内向接种单位所在地市级医学会申请进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申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由申请鉴定方预交鉴定费.经鉴定属于一类疫苗引起的异常反应,鉴定费由国家支付,由二类疫苗引起的异常反应,鉴定费用由相关疫苗的生产企业承担.不属于异常反应的鉴定费用由提出鉴定的申请方承担)需要说明的是,鉴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原因很复杂,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进行调查诊断需要时间,不会马上得出结论.任何医疗机构和个人不能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做出调查诊断结论.对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引起的死亡事件,需要进行尸检才能得出结论,而尸检一般需要2个月左右时间.15.我国近年来报告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率如何?对近年来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数据分析,未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数量异常增多,异常反应发生率与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其他国家发生率基本持平,没有超出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预期发生率范围.不同品种的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率不一样.世界卫生组织对部分疫苗的异常反应研究显示,卡介苗引起的淋巴结炎、骨髓炎、播散症发生率分别为-0/万剂次、0.01-/万剂次、0.19-1.56/万剂次;乙肝疫苗引起的过敏性休克为1―2/万剂次;麻疹/麻风/麻腮风疫苗引起的热性惊厥、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非休克性)、过敏性休克、脑病分别为/万剂次、30/万剂次、10/万剂次、1/万剂次、<1/万剂次;破伤风疫苗引起的臂丛神经炎、过敏性休克分别为5-10/万剂次、0.4-10/万剂次;全细胞百白破疫苗引起的癫痫、过敏性休克、脑病分别为80-/万剂次、20/万剂次、0-1/万剂次.16.哪些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一是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二是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三是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四是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接种后偶合发病;五是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六是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17.预防接种后偶合症是什么?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六种情况中,偶合症是最容易出现的,也是最容易造成误解的.偶合症是指受种者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存在尚未发现的基础疾病,接种后巧合发病(复发或加重),因此偶合症的发生与疫苗本身无关.疫苗接种率越高、品种越多,发生的偶合率越大.18.预防接种过程中的偶合症发生概率有多大?以儿童偶合发病为例.我国卫生服务需求调查结果显示,0―4岁儿童两周患病率为17.4%,因此儿童接种疫苗后,即使接种是安全的,在未来两周内,每名接种疫苗的儿童中仍会有约17名儿童由于患其他疾病,尽管所患疾病与疫苗接种无关,但由于时间上与接种有密切关联,非常容易被误解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再以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偶合死亡为例.我国新生儿(0―28天)死亡率为10.7‰,全国每年出生儿童约为万;据此推算,全国每年约有17万名新生儿死亡,即每天约有名新生儿死亡.按照我国乙肝疫苗免疫程序规定,乙肝疫苗在儿童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以全国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率75%计算,则每天约名新生儿死亡者接种了乙肝疫苗,即全国每天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可能出现偶合死亡起.19.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如何补偿?预防接种是一项公共卫生措施,在保护绝大多数人群健康的同时,极个别人承担了发生异常反应的风险.充分考虑到受种者的权益,《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中规定,对因异常反应引起的严重损害者给予一次性补偿,具体补偿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属于一类疫苗引起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费用由省级财政安排,属于二类疫苗(自费接种)引起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费用由生产企业承担.异常反应它是疫苗本身固有特性引起的,是不可避免的;异常反应的发生是小概率事件;它既不是疫苗质量问题造成,也不是实施差错造成,各方均无过错.通过预防接种建立免疫屏障,保护受种者同时,也保护了受种者周围人群.因此,对受种者予以一定经济补偿,不是赔偿.20.常见的预防接种形式有哪些?常规接种:是指预防接种单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和预防接种服务周期,为适龄儿童和目标人群提供的预防接种服务.群体性预防接种:是指在特定范围和时间内,针对可能受某种传染病威胁的特定人群,有组织地集中实施的预防接种活动.应急接种:在传染病流行开始或有流行趋势时,为控制疫情蔓延,对易感人群开展的预防接种活动.21.多种疫苗如需同时接种,其原则是什么?多种疫苗如需同时接种,原则上每次最多可接种2种注射疫苗和1种口服疫苗,注射疫苗应在不同部位接种.除非有特殊规定,严禁将几种疫苗混合吸入同一支注射器内接种.22.冷链有关概念冷链是指为保障疫苗质量,疫苗从生产企业到预防接种单位,均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储存、运输和使用的全过程.冷链设施设备包括冷藏车、配有冷藏设备的疫苗运输车(以下称疫苗运输车)、冷库、冰箱、冷藏箱、冷藏包、冰排及安置设备的房屋等.冷链系统是在冷链设备的基础上加入管理因素,即人员、管理措施和保障的工作体系.23.疫苗和稀释液储存和运输的温度要求是什么?(1)乙肝疫苗、卡介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麻腮风疫苗、麻腮疫苗、麻风疫苗、乙脑疫苗、A群流脑多糖疫苗、A+C群流脑多糖疫苗、甲肝疫苗、钩体疫苗、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等在2~8℃条件下避光保存和运输.(2)脊灰减毒活疫苗在-20℃以下或2~8℃避光保存和运输.(3)其他疫苗和疫苗稀释液的储存和运输温度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使用说明的规定执行.(4)运输疫苗时应使用冷藏车,并在规定的温度下运输.未配冷藏车的单位在领发疫苗时要将疫苗放在冷藏箱中运输.编辑/张茜







































中科白癜风让白斑告别
白颠疯病初期什么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nwm.com/xkhl/79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