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缺乏对疾病的认知,家长的错误做法让才5岁的女儿离开人世——
这个病例发生在节假期间,城里的一对年轻父母带着5岁的女儿回姥姥家,姥姥家在农村。
这个季节,当朵朵在花丛中玩耍时不小心被一只蜜蜂蜇到了手,疼得哭着喊着叫妈妈。一家人看着朵朵疼得一直哭都很着急,最后还是姥爷有办法,拿出牙膏涂在了蜇伤处。似乎有了些效果,朵朵不哭了。
一家人这才放下心来,各自走开干别的事情去了。但是,20分钟后,朵朵的妈妈切好了一盘水果端去给朵朵吃时,随着盘子清脆的摔碎声和妈妈的尖叫,一家人冲进了屋子里。朵朵趟在地上不停地抽搐、呕吐、眼皮肿得根本睁不开,小脸通红,身上密密麻麻的红色疹子。一家人慌了,抱起朵朵冲出了家门。然而,一家人并没有选择只有3医院,而是选择了30分钟医院。
医院时早已没有了呼吸和心跳。医生们努力地抢救,努力地想把朵朵从死神手里夺回来,努力地盼着奇迹出现,但是奇迹最终还是没有出现。
妈妈抱着冰冷的朵朵,爸爸抱着悲痛的妈妈,姥姥已经哭得晕了过去,姥爷用拳头捶打着地板,讲述着事情的经过......抢救的医生护士都哭了,忍着眼泪,不敢直视他们,宣布了临床死亡。
医生甚至不敢去告诉这一家人:如果当时抱着孩子去3医院治疗,朵朵有九成活来下的可能。他们错了,他们耽误了孩子最佳的抢救时间这致命身亡告诫所有人,这些疾病请就近就医——
因为普通人对这类疾病的错误认知,错误地认为什么医院治疗才好,而忽略了身边最近的同医院,延误了黄金抢救时期导致不可挽回的悲剧。
抢救就是要争分夺秒,万不可因为错误的执念而延误抢救的黄金时间,突发疾病和意外创伤,先就近就医先行处理。药物、食物、花粉等因为人的个体差异都有可能致使过敏,出现全身反应:心慌憋气、全身乏力、眼前黑蒙、大小便失禁、全身大片皮疹等,都应该及时就近就诊。归纳总结一下过敏性休克抢救流程——
用药(1)立刻去除过敏原。
(2)给予0.3-0.5mg肾上腺素肌注,切记是肌注,间隔15-20分钟可重复。
(3)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液扩容,0.9%NS或平衡液-ml(半小时内),总量可达-ml。
(4)糖皮质激素(选其中一种)。地塞米松10-20mg小壶;氢化可的松-mg入0.9%NSml静点;甲基强的松龙-mg入0.9%NSml静点;甲基强的松龙1-2mg/kg静脉注射,最大量mg,每4-6小时/次。
(5)抗组胺药(H1-阻滞剂,降低血管通透性),苯海拉明20mg肌注或者非那根25mg肌注。
(6)血压仍不回升,可给予升压药物,如:多巴胺静脉滴注5-20ug/(kg·min)。保持气道通畅(1)对上呼吸道梗阻,肾上腺素0.3ml+3ml生理盐水雾化喷喉,在早期尤为有效。
(2)对加氧面罩给氧及气管插管均失败时,应立即选择甲膜穿刺,气管切开。
(3)支气管痉挛时给予氨茶碱稀释缓慢静注。
(4)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术。其他处理(1)吸氧、监护、患者平卧、双脚抬高。
(2)密切观察病情包括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和尿量等变化,并做好记录。连续观察(1)初期抢救成功后,对过敏性休克的连续观察时间不得少于24小时,大约25%的患者存在双相发作,即在初期成功的救治后8小时内可再发危及生命的过敏症状。
(2)糖皮质激素用于抗过敏的显效作用时间是4-6小时,糖皮质激素对过敏的双相发作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户外活动或游玩时,如果遇到蜜蜂或马蜂蜇伤后如何处理——
第一,立即用针头或者注射器挑出毒刺,或卡片刮出毒刺。
第二,蜜蜂蛰伤,因其毒液为酸性,可用肥皂水、3%氨水或5%碳酸氢钠液涂敷蛰伤局部。
再次提醒,外出游玩千万要注意:蜂蜇伤后拔出蜇刺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用针头或者注射器挑出毒刺,或用卡片刮出毒刺。因为当你用镊子或钳子夹住毒刺拔出那一刻时,有可能会把毒刺内的残留毒液再次注入人体内,加重过敏反应。
马蜂蜂毒与蜜蜂蜂毒不一样,为弱碱性,所以局部可用食醋或1%醋酸擦洗伤处。重点提醒,十一假期正是马蜂活跃的时候,而相关悲剧也是接二连三。上海最近就出现了某公司搞野外团建,结果与马蜂“狭路相逢”,23人被马蜂蜇伤后紧急送医。9月8日,四川也发生了巴中平昌县响滩镇双梁村,祖孙3人被毒蜂蜇伤后身亡的悲剧。所以大家在国庆假期游玩时一定要注意防范,避免悲剧的发生!
第三,若全身出现皮疹、恶心呕吐、心慌憋气、大小便失禁等不适症状时,一定要切记立刻就近就医。
近日,网上也流传一名小男孩进食葡萄后,由于过敏肿成性感“嘟嘟嘴”的短片:
那么大家不禁要问了,到底哪些过敏原容易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呢?
医院在《中国人群次严重过敏反应回顾性研究:临床特点、诱因及治疗》一文中,对该院变态反应科就诊的例严重过敏反应患者,发生的次严重过敏反应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
严重过敏反应的诱因包括:
食物(77%)、药物(7%)、昆虫叮咬(0.6%)和“特发性”(15%)。在不同年龄段发生的食物诱发严重过敏反应中:62%(13/21)婴幼儿(0~3岁)由牛奶诱发,59%(36/61)儿童(4~9岁)由水果/蔬菜诱发,20%(56/)青少年和42%成人(/)由小麦诱发。并发蒿花粉过敏在调料、水果/蔬菜、豆类/花生、坚果/种子所致的严重过敏反应中较为常见,分别为75%、67%、61%和51%。36%药物过敏性休克由中药诱发。在选择急诊治疗的严重过敏反应中,仅有25%应用肾上腺素。由食物诱发的严重过敏反应有次,其中次可明确致敏食物,次食物诱因不明确或由进食多种食物诱发。最常见的致敏食物为小麦,37%食物诱发的严重过敏反应由小麦诱发,20%由水果/蔬菜诱发,最常见的致敏水果是桃。仅有5%由坚果/种子诱发,最常见的坚果是腰果,其中1例75岁的男性患者由于进食腰果诱发过敏性休克死亡。7%由豆类/花生诱发。因此,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过敏性休克成人发病多于儿童和青少年,婴幼儿发病少见。小麦是最常见的致敏食物,其次是水果/蔬菜。中药为药物诱发过敏性休克的主要因素。运动是最常见的严重过敏反应的加重因素。目前中国医师对严重过敏反应认识不足,肾上腺素作为一线用药仅应用于少数严重过敏反应的急诊治疗。国庆假期,过敏体质人群一定要警惕隐藏在身边的“致命过敏原”。进行过敏原检测,有助于查明疑似过敏原,帮助避免严重的过敏反应,如遇意外情况务必争分夺秒,就近就医。
文中部分内容转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