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两弹元勋”邓稼先接受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调到了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
面对给国家放个“大炮仗”这一项复杂而又精密的工作,领导竟然给邓稼先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要求:上下班不准骑自行车。
原子弹的开发可不是一般人能做的,选择了这条路,注定是孤独又寂寞的。
销声匿迹的28年,邓稼先只管埋头苦干,两耳不闻窗外事。
饿了没时间吃饭,就喝酱油兑水充饥,周恩来都直呼心疼!
“丧偶式”婚姻、“单亲式”育儿,面对孩子的苦苦哀求也可以做到头也不回。
当时,国内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差,在研究“大炮仗”这一行可是空白,连可以查的相关资料都没有。
邓稼先就是在如此简陋又艰难的环境下,带领了一队大学刚毕业的“小白”大学生,从零做起,开启了这项秘密的工作。
这就令人费解了,这原子弹开发跟自行车有什么关系?难不成骑个自行车也会泄密?
走上研究核武器之路:研究“大炮仗”,我们是认真的!
接手原子弹开发的工作后,邓稼先就带着自己的小团队在办公室苦读柯朗的《超音束流与冲击波》,刚毕业的大学生们毫无头绪,无从下手,邓稼先就一边讲课,一边带着大家讨论,一遍又一遍的推理公式。
到底是多大的压力,连自行车都骑不了?
邓稼先的研发原子弹之路,是从零开始的。不仅仅是在学术上的白手起家,甚至连实验室都要自己亲手盖。
在乱坟里平地、砌墙,碾出一条柏油路来,盖起了原子弹教学模型厅。
就是这样高压的工作环境,让邓稼先付出了所有的精力与时间。
原本开朗爱笑的“娃娃博士”,变得沉默寡言。
上班的路上脑子也不能闲着,还在算着参数,一不留神就栽进沟里去了,甚至走在路上也会分神,差点撞着电线杆子。
这怎么能行?危险系数仅次于酒驾了!出于安全角度考虑,领导们就给邓稼先下达了“上下班不准骑自行车”的命令。
都知道脑力劳动需要碳水化合物,科研工作搞得如火如荼,却遇上了全国闹饥荒,伙食跟不上。
邓稼先和同事们饿的脚脖子都浮肿透明了,整天头晕眼花吐酸水,这脑子哪还会转啊!实在没有吃的,就拿酱油兑水,当营养液喝,真是让人心酸。
如果当年伙食能好点,邓稼先的自行车也不至于能栽沟里吧?
如此惨状,周恩来都心疼了。在一次汇报工作上,周总理得知了科研小队的情况,专门安排了一顿“饕餮盛宴”:白菜肉片汤、咸菜、馒头。
别看如此寒酸,这是周总理都没舍得吃从嘴边剩下来的,自己只能喝点玉米粥兑水。
邓稼先与妻子许鹿希新婚前几年,住在中关村的科学院宿舍,每天邓稼先会骑着自行车往返家和公交车站,就是为了接妻子下班。
一路上感受着路边的风景,哼着小曲,说说今天的工作,甜蜜极了。
自从投身建设原子弹开发后,别说接妻子上下班,再也没精力骑车了。
白天,邓稼先把一分一秒都耗在工作上,晚上到家对妻子孩子也没什么话说,就是沉思工作。
有时候累了就闭目养神,但脑子里还是一遍遍的计算着公式。
“他虽然什么都没说,但我知道他琢磨工作上的事儿呢!”许鹿希回忆道。
“不准骑自行车”的习惯,一坚持就是一辈子!
年,邓稼先已经是直肠癌晚期了,还坚持在一线工作。
一天去图书馆查资料,碰着前来找他谈工作的同事,同事很惊讶,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也好、著名核物理学家也罢,哪种身份不能配个小轿车呢?
何况邓稼先的身体已经不能跟健康人比了。
他只是笑笑,说:“习惯了”。
国庆前夕,邓稼先的身体每况愈下,但还是想去天安门感受一下祖国的日益强大和节日气氛,在家人的强烈反对下,他勉强带着警卫员出行。
公交车上人多,邓稼先就这么站了一路,身上还挂着引流瓶。
看着他的满头汗珠,警卫员都哽咽了。
“两弹元勋”背后的女人:丈夫销声匿迹了28年
说起邓稼先与许鹿希的爱情故事,有一些“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意思。
邓许两家是世交,都是书香门第,可谓门当户对。
两人从小就知道彼此的存在,也算青梅竹马了,但基本没见过面。
缘分就是如此奇妙,许鹿希18岁那年,邓稼先阴差阳错成了她的物理助教老师。
一来二去,两人就熟络了起来,再加上两家的世交关系,感情迅速升温,剩下的事自然水到渠成了。
年,邓稼先与许鹿希正式结婚。
婚后夫妻俩举案齐眉,深爱着彼此,有着共同的观点和爱好,可以说是难得的“灵魂伴侣”。
小两口很快就有了爱情的结晶,一儿一女。
但一家四口的幸福时光仅仅停留了五年。
年,邓稼先接手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后,直到年去世,这漫长的28年,都是许鹿希独自走过的。
一个“单亲式”的妈妈,上有两个年纪幼小的孩子,下有四个需要赡养的老人,这段“丧偶式”的婚姻,无论受了多少委屈,许鹿希从来没叫过苦。
怎么可能不苦呢?现如今,多少家庭是四个老人伺候一个孩子,还觉得忙不过来,何况是两个孩子呢?
可见许鹿希的爱有多么伟大,她的爱可以撑起两个家庭的重担,面对亲朋好友的非议和不理解,也不曾抱怨一句。
年10月16日,原子弹爆炸成功,举国欢庆,大街小巷都充斥着喜悦的气氛。
人们奔走相告,无比自豪,可邓稼先的家庭却陷入了丧失至亲的痛苦之中。
原来,在原子弹爆炸的前几天,邓稼先的母亲就报病危了,人也陷入了昏迷。
生死弥留之际,老人最后的心愿当然是见到自己牵肠挂肚的儿子了,可邓稼先哪里能离开呢?
原子弹爆炸正在最关键的时刻了,组织上答应他,任务成功后第一时间安排他回家探望母亲。
可孝不能等啊!
邓稼先结束医院时,母亲已经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儿子的呼喊都听不到,只能捏了捏儿子的手,便撒手人寰,从此阴阳两隔。
除了不准骑自行车的命令,还有一个命令就是保密,上到父母,下到妻儿。
邓稼先是很喜欢小孩子的,年之前,他工作之余就会带着两个孩子郊游,陪孩子游泳,去颐和园划船,学自行车,可以说是一个满分老爸了。
后来孩子们整天见不到爸爸,甚至问许鹿希,是不是和爸爸离婚了?还有亲戚朋友会问,邓稼先还活着吗?
有一次邓稼先回家取衣服,来去匆匆,孩子们许久见不到父亲,自然是十分想念,追着爸爸的屁股后头跑,可邓稼先头也不回。
很长一段时间孩子们都对爸爸的转变很不适应,也很生气,埋怨爸爸不像小时候那么亲他们了。
直到两个孩子长大成人,了解了爸爸的工作内容,也终于明白其中的苦衷。
伟人也有爱好:爱听京剧、爱听交响乐
刻板印象中的“理工男”大多是木讷不识风趣,在艺术或音乐上貌似也没什么爱好。
但邓稼先不同,从小就非常喜欢音乐,爱听京剧,工作后更是喜欢听交响乐,调剂心情。
那会儿看京剧是很主流的,票不好买,估计像现在周杰伦演唱会似的,开票几分钟就抢光了。
大忙人邓稼先哪有时间抢票呢?
只好在戏剧院门口守株待兔,当上了“黄牛”票贩子。
邓稼先一手举着现金,一边像菜市场的大妈一样吆喝:“有卖票的吗?
有没有票富裕的!收票了!”
一点没有科学家的架子。
事后还得意洋洋地跟同事炫耀自己当“黄牛”心得体会,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想退票之类的,还带现场教学的。
工作烦闷之时,邓稼先经常听交响乐来舒缓紧张的心情,平时喜欢听听舒伯特、贝多芬,经常听的曲子是《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可以说音乐陪伴邓稼先走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也是在音乐的陪伴下,中国核武器的“命运之神”在敲门。
邓稼先彷佛用音乐做媒介,在向世人诉说,中国人不会就此认命,事实也证明,他做到了。
为国献身,死也瞑目:癌症晚期还瞒着妻子
原子弹的成功爆破后,许鹿希原以为,曾经幸福的生活又要回来了,自己终于熬出了头,可谁曾想,等来的是丈夫癌症晚期的噩耗。
这个结果虽令人遗憾,但也是有迹可循。
根据邓稼先的同事回忆,工作上无论大事小事,邓稼先都要亲力亲为,压力是难以想象的。
平时只顾着工作,吃饭也只是应付一口,作息也不规律,经常熬夜。
在一次实验结束后,邓稼先说话都说不利索了,浑身发抖,直接晕倒休克了。
可想而知,这样的精神状态,确实不能骑自行车了。
邓稼先患癌,除了长期的高压工作外,跟这件事也有关系。
年,曾有一次失败的核试验,投出的原子弹并没有爆炸。
现场的工作人员陷入了一片死寂,大家的心情似乎被这一次次的失败压垮了。
没等众人反应过来,邓稼先已经冲进了核心区检查情况。
知道丈夫用他用双手捧起碎弹片后,许鹿希心想,完了!
肯定会有放射线侵害,医院。
果不其然,北京体检结果显示,邓稼先的尿液具有放射性。
年,邓稼先被确诊患上了直肠癌,并且病情较重,属于直肠癌中晚期,癌细胞已经扩散了。
但就算他到了病房里,操心的仍然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中国的核武器事业。
直到他去世前一个多月,医院觉得无力回天,通知家属准备后事,许鹿希才知道邓稼先的病情。
这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
一个女人苦等二十八年,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一路上受了多少非议与委屈,其中的心酸又有谁知?
还没等到一起与丈夫分享成功的喜悦、还没等到与丈夫诉说这些年的不容易、还没等到丈夫与一双儿女的团聚,就要为丈夫准备后事了。
而邓稼先最后的遗言,却没有一句是给许鹿希的。
临终时,邓稼先对妻子说,他不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其他核大国在核武器、核能等技术发展中,把我国落下太多。
可能邓稼先不是一位称职的丈夫,也不是一位负责任的爸爸,甚至是一个“不孝”的儿子,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将这位英雄铭记在心中,并且向子子孙孙去歌颂他的辉煌事迹。
前几天,一位粉丝为了追星花了三百多万上了热搜,令人咂舌。
现如今,如数的“鲜肉”、“爱豆”、“流量”层出不穷,多到泛滥,有的明星无论是人品还是业务能力都无所建树,空有一副好的皮囊,却让年轻一代顶礼膜拜,甚至“氪金”追星,迷失了方向。
到底什么样的人才值得我们“追星”?
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太多民族脊梁值得我们去敬仰了。
有些战斗英雄,我们只是听过他们的名字;有些科学先驱,我们只是了解他们的事迹。
就像邓稼先,一个科学家能做到视死如归,把自己所有的青春、智慧甚至生命都无私地奉献给他的祖国,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使得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危机,这难道不值得我们为此去“追星”吗?
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自豪、骄傲的呢?
事实上,只要把“追星”的劲头用来钻研一位民族英雄,也会发现他们身上不仅有优秀的品质,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要为我们的下一代树立正确的“追星”观。
参考文献:
邓稼先与许鹿希二十八年的两地相思_林荷
邓稼先的追求_徐恒足
邓稼先__从“娃娃博士”到“两弹”元勋_于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