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增高趋势。美国每年用于治疗过敏的费用超过亿美元。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包括致敏原引发的哮喘、鼻炎、特应性皮炎(湿疹)、结膜炎、食物过敏、昆虫过敏和过敏性休克等。过敏反应多为由血清中IgE介导的Ⅰ型过敏反应,但非IgE介导的过敏反应也越来越被人们认识。目前,儿童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技术及准确率有了很大提高,本文主要对IgE介导的儿童过敏性疾病常用诊治方法及随访管理模式进展阐述如下。
不同年龄儿童过敏的特点婴儿期
婴儿期最常见的过敏反应表现在胃肠道和皮肤。过敏性胃肠炎,多可随着年龄增长和消化功能的发育成熟而逐步减少,但特应性皮炎则不同。因为引发特应性皮炎的原因除食物外,还有螨虫等,因此特应性皮炎通常会持续到幼儿期和学龄期。食物过敏在1岁以内最多见。多表现为腹泻、湿疹等。一般来说,儿童最早出现的过敏反应为食物过敏,而其中牛奶又位居首位,鸡蛋也较常见;此后,随年龄增大,接触食物种类越来越多,可能出现对其他食物过敏。皮肤过敏在1岁以内是发病高峰,而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多表现为湿疹。湿疹是婴幼儿的常见病,病因复杂。湿疹患儿通常为先天性过敏体质,受某些致敏因子刺激而引起发病。食物过敏是引发湿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幼儿期
幼儿期多发的过敏性疾病首位是过敏性鼻炎。常伴典型鼻炎症状:喷嚏、流鼻涕和鼻塞;其次是特应性皮炎;再次是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发作时常伴过敏性结膜炎或荨麻疹等。婴儿期未能确诊是否属于过敏体质的儿童,进入幼儿期后确诊比较容易,因其症状表现变得明朗,而且会出现多种症状,但许多幼儿是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为表现就医的,实则多为呼吸道过敏。
学龄前期
支气管哮喘在3~7岁达发病高峰,然后一直会保持一个较高的发生率。表现为咳嗽、气喘、胸闷。哮喘主要与过敏体质、呼吸道感染和环境因素相关。过敏性鼻炎7岁以后发病率上升较快,直到成人期都维持一个较高的发病率。表现为鼻痒、鼻塞、流鼻涕、打喷嚏。
儿童过敏性疾病诊断方法诊断主要针对出现临床症状的儿童。儿童过敏性疾病在不同年龄段临床表现多样化。应结合详细病史和临床症状特点进行诊断。
病史采集
完整详细的病史采集是过敏性疾病诊断的基础。当怀疑接触某物过敏时应详细询问、记录相关内容以及发现症状与可疑致敏原的关系。过敏性疾病有家族遗传倾向,但没有家族史也可患过敏性疾病。可靠详细的临床资料可为进一步诊断提供依据,但诊断价值仅为50%。
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
消化道过敏
食物是引起儿童过敏发病的主要原因。儿童食物过敏90%以上由以下几种引起:牛奶、鸡蛋、花生、坚果、鱼和海鲜类等。食物过敏分为IgE介导和非IgE介导。本文主要介绍IgE介导的变态反应。其属于Ⅰ型变态反应,常在进食后数分钟内出现症状。文献报道,可累及多器官,临床表现多样:
(1)皮肤反应:特应性皮炎、非感染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
(2)呼吸道症状:慢性咳嗽、哮喘、非感染性流涕、严重时可伴呼吸困难的急性喉头水肿等;
(3)消化道症状:呕吐、腹泻、反复反流、胃肠痉挛等;
(4)全身性系统反应:心血管症状、过敏性休克。
呼吸道过敏
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被喻为同一气道的同一种疾病。两者有着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免疫病理等诸多方面的密切联系以及治疗原则的共同性,提示上、下呼吸道炎性反应具一致性或相关性。过敏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过敏原后由IgE介导的介质(如组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过敏性鼻炎典型症状:
(1)阵发性连续性喷嚏,发作时间常以早起、夜晚入睡或随季节变换加重;
(2)喷嚏过程后大量清水样鼻涕;
(3)鼻塞。常年性发病者在有症状的日子里症状每日累计达0.5~1.0h以上。
过敏性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或肥大细胞等释放致敏活性物质,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造成广泛小气道狭窄,发生喘憋症状、呼吸困难或气短,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皮肤系统过敏
临床特点是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约70%有过敏性家族史。皮肤系统的过敏性疾病临床症状明显、典型,因过敏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水肿,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瘙痒、疼痛、荨麻疹、湿疹、风团样皮疹等。
全身系统性过敏疾病
是严重、进行性发展的多系统(包括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全身过敏反应。其临床症状可涉及多系统,严重者以循环系统病变最明显,发生突然、来势凶猛,应予重视,尤其对过敏性休克发生后的特殊情况:急性喉头水肿和心脏骤停的救治应有足够预判。
多系统过敏性疾病
同一患儿可同时表现两个及两个以上系统的过敏性疾病,对于就诊于分医院,易出现协调不够而导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发生。
辅助检查
非特异性试验
对诊断具有提示和参考价值,包括:血清总IgE水平、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检查等。
特异性试验
帮助明确过敏原的病因诊断,过敏性疾病特异性诊断方法包括体内检测方法和体外检测方法。
(1)体内检测方法是将过敏原(变应原)以注入、吸入、食入或接触等途径进入患者机体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皮肤点刺试验、斑贴试验和激发试验。皮肤点刺试验尚无年龄限制性。
(2)体外检测方法:将用血清或分泌物检测,即无需过敏原进入患者机体的检测方法称为体外检测方法。检测获得的阳性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表现、过敏原激发及过敏原回避试验确定过敏原种类。UniCAP系统定量检测血清sIgE浓度被认为是体外检测sIgE的金标准。
儿童过敏性疾病的治疗过敏性疾病发生机制复杂,治疗方式多样,世界卫生组织(WHO)年提出的过敏性疾病最佳治疗方案:避免接触过敏原、加强患儿及家长教育、适当药物治疗和标准化免疫治疗。
避免接触过敏原
食物过敏最好的治疗方法是避免进食过敏原,年世界过敏组织(WAO)在米兰会议上针对牛奶过敏患者诊治指南中指出,IgE介导牛奶过敏如存在出现严重过敏性反应风险(曾有过严重过敏反应而目前未食用深度水解配方者)应食用氨基酸配方奶;无严重过敏反应史的IgE介导的牛奶过敏者,推荐先食用深度水解牛奶配方。母乳喂养儿的母亲应避免进食牛奶或鸡蛋等婴儿敏感食物,而无须停止母乳喂养。同时,应保障得到充足的营养,如保证牛奶过敏儿童能得到足够的钙。减少吸入性过敏原(如尘螨)可有效改善过敏性鼻炎或湿疹症状。
加强患儿及其家长教育
指导患儿及其家长如何环境控制及饮食控制。
药物治疗
包括抗组胺药、膜稳定剂、肾上腺素类药物、激素类药物等。
标准化特异性免疫治疗
特异性免疫治疗被指出是惟一可影响过敏性疾病自然进程的病因治疗,并可防止过敏性鼻炎发展成哮喘,减少应急用药;同时应用于食物过敏治疗。
过敏性疾病长期随访管理模式探索过敏性疾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特应性疾病,需要长期规范化的健康教育、防治、随访及管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患者及其家属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加强健康教育,普及过敏科普知识,对于我国这个发展中且过敏性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的国家,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随访
一旦对某种食物(或添加剂)过敏的诊断成立,就应严格从饮食中去除这种或这一类食物,建议对食物过敏患儿进行至少3~6个月避免过敏食物方案的指导;但较长时间禁食过敏食物,可能造成患儿营养不良或饮食障碍。所以对婴幼儿食物过敏除应诊断明确外,至少每6个月要复查1次是否仍对该食物过敏。大部分患儿在避食过敏食物1~2年后对该食物的敏感性消失。
管理
(1)建立患儿随访数据库档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过敏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控制程度。VAS是由实用参数联合工作组提出用于评估过敏性疾病症状严重度的工具。
(2)健康教育及管理:教育内容通过长期规范治疗能够有效控制呼吸道过敏症状;避免触发、诱发因素方法;过敏性疾病长期治疗方法;寻找与确定过敏原;自我处理方法,如何、何时就医。
如何控制过敏性疾病,已成为健康主题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人们对过敏性疾病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严重不足,现有大部分研究仅对地区过敏原分布及其与疾病关系进行分析。缺少过敏原防治的证据。因此,迫切需要在全体人群中加强对过敏原预防控制工作。防重于治,从健康管理角度,提高人们对过敏性疾病的防控意识,调动个体、群体及全社会的积极性,探索持续有效又经济的预防控制策略及长期随访管理。同时期待儿童保健医生、皮肤科医护人员及心理学家形成一个合作团队,与患儿及患儿家长密切配合,建立长期治疗及随访管理的模式,以将患儿临床症状控制在持续缓解状态,儿童过敏免疫或变态反应专科医师队伍的建设、培养及培训等成为我们迫切需要重视并付诸实施的重要任务。
以上全文摘自《中国实用儿科杂志》年第01月第30卷第1期长按上方指纹树自动识别北京有没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