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俄罗斯一位名叫克谢尼娅·索布恰克的电视媒体人成为了媒体和舆论场上热议的人物,原因是她演绎了一出颇有几分谍战片意味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计谋,而且成功了。
根据俄罗斯媒体的描述,10月25日晚间,当怀揣搜查令和拘留证的俄执法机构人员闯进克谢尼娅·索布恰克位于莫斯科的一处豪宅执行搜查和逮捕任务时,却扑了个空。于是,他们又迅速赶往莫斯科伏努科沃机场。因为克谢尼娅·索布恰克此前在网上购买了分别飞往迪拜和土耳其的两张机票。然而,依然不见克谢尼娅·索布恰克的踪影。
正当俄执法机构仍在国内到处搜捕之际,社交媒体上传出的一段视频却显示,克谢尼娅·索布恰克正悠闲地步行通过白俄罗斯和立陶宛边境上的一个检查站,时间是10月26日凌晨。也就是说,克谢尼娅·索布恰克已经连夜“逃离”俄罗斯,进入了立陶宛境内。随后,立陶宛方面证实了这个消息。
小索布恰克从白俄罗斯入境立陶宛这起“出逃”事件的大概经过是:在克谢尼娅·索布恰克的商业主管苏哈诺夫涉嫌敲诈勒索俄罗斯某企业主而被捕后,克谢尼娅·索布恰克发表谈话认为这是“政治迫害”,要求俄罗斯执法机构放人。此后,克谢尼娅·索布恰克先后于23日和24日接连在网上购买了两张分别飞往阿联酋和土耳其的机票。然而,她却乘车过境白俄罗斯,去了立陶宛。于是,俄罗斯媒体和舆论场惊叹:好一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大戏。
仅就克谢尼娅·索布恰克“出逃”的情节而言,确实有点“谍战片”的感觉,甚至不失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经典。然而,如果了解了克谢尼娅·索布恰克的背景,了解了她与普京的渊源,了解了类似的案例,就会发现,这出“戏”有着明显的漏洞。
这出戏的漏洞之一是逻辑不通。比如,按照常识,如果是一起刑事案件,与其相关的人员肯定会被秘密“边控”。试想,手下人被“逮捕”了,哪里还有克谢尼娅·索布恰克这位“领导”还能大摇大摆走出国门的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办案人员“严重失职”。二是办案人员“甘愿被耍”(到处扑空)。
俄联邦安全局大楼这出戏的第二个漏洞是低估了俄罗斯情报部门的能力。要知道,俄罗斯情报机构的前身那可是世界闻名的克格勃,是冷战时期四大情报机构之一,像克谢尼娅·索布恰克这样的特殊人物(具有反对派身份),一定会被特别注意的。像两天买了两张机票这样的“异常”举动又怎么能逃过俄罗斯情报机构的“分析”?除非是故意“放你一马”。
克谢尼娅·索布恰克并非一个单纯的电视媒体人,她还是一个文化产业公司的“法人代表”。同时,她还是俄罗斯家喻户晓的反对派,她曾与普京竞争过俄罗斯总统职位。所以,她不是一个“普通人”。基于此,她能成功施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俄罗斯执法机构和情报机构“同时失误”,要么就是这两大机构同时“睁只眼闭只眼”。
执法机构和情报机构“双双失误”的概率极低,所以,两大机构“默契”地同时睁只眼闭只眼的可能性最大。而在俄罗斯,能够让这两大机构同时“睁只眼闭只眼”的,估计没有第二人能够办到。显而易见,克谢尼娅·索布恰克的另一个“身份”,她与普京总统的渊源,普京的“知恩图报”才应该是她能够成功完成“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根本原因。
普京与老索布恰克在俄罗斯从苏联解体中独立的初期,俄罗斯政坛上有两大“泰斗级”政治人物和两大政治势力。两大政治人物是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和圣彼得堡市市长阿纳托利·亚历山德洛维奇·索布恰克(以下简称老索布恰克)。而两大政治势力则是“莫斯科帮”和“圣彼得堡帮”。在那个时候,叶利钦与老索布恰克之间以及“莫斯科帮”和“圣彼得堡帮”之间是既有合作也有斗争。
由于“休克疗法”失败,俄罗斯的经济一度陷入困境,导致反对叶利钦的势力一度对其“逼宫”,使叶利钦的连任竞选差点翻车。所以,叶利钦在第二个任期时开始了报复。而老索布恰克就是叶利钦的报复对象之一。于是,老索布恰克在年的圣彼得堡市市长选举中失利。而在老索布恰克手下任副市长的普京也随之失去了工作。
苏联解体后,身为克格勃的普京失业了,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圣彼得堡。普京曾回忆说,他在那段时间里很迷茫,曾想过做出租车司机来养家糊口。就在犹豫不决之时,普京在列宁格勒大学(现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时期的经济法老师老索布恰克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老索布恰克不仅收留了普京,而且将他引上了仕途之路。
普京与丘拜斯在一起身为圣彼得堡市长的老索布恰克先是将普京提携为圣彼得堡市对外联络委员会主席,后又提拔普京为副市长。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普京结识了老索布恰克的另一位学生梅德韦杰夫。那时的梅德韦杰夫在对外联络委员会担任顾问,同时还是老索布恰克的政治形象“设计者”。
正是因为梅德韦杰夫在“政治形象”设计方面的才华,以及在老索布恰克手下一起工作建立的友谊,才使普京成为俄罗斯总理后,第一时间将梅德韦杰夫拉到了自己身边。实际上,梅德韦杰夫就是普京掌舵俄罗斯初期的“政治形象”设计者,包括“硬汉形象”的塑造都是出自梅德韦杰夫之手。
老索布恰克下台后,普京也面临着人生命运的第二次选择。就在这时,已经成为俄罗斯家喻户晓人物的“俄罗斯私有化之父”丘拜斯给老乡普京在莫斯科谋了一份差事,并将其引荐给了叶利钦。这份差事是俄罗斯总统事务管理局副局长。
普京与叶利钦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遇事冷静、行为稳妥的普京很快引起了叶利钦的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