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下午,日本宫崎县遇到了一场强烈的对流天气。在这场风暴中,宫崎产业经营大学的操场发生了一次意外的雷击事件,多名正在足球场上活动的人员被击中,导致两人严重受伤,心肺功能暂停,即遭遇了雷击导致的休克。这一事件再一次提醒我们注意雷电的潜在危害。
雷电,或称落雷,是在雷暴天气中,电从云层击中地面或地面上的物体的现象。这种现象也被称作霹雳或云地闪电。
关于雷电形成的物理过程,主要是因为雷暴云中的电荷分布和放电行为。在雷暴中,云内的水滴和冰晶因气流和温度差异而相互碰撞和摩擦,导致云中的水分子分裂并产生静电。由于雷暴云体积庞大,所携带的电量也相当大。
通常情况下,云层的底部带有负电荷,顶部和地面则带正电荷。当这些电荷积累至一定程度,云内部、云层之间以及云层与地面之间的电场强度迅速升高,最终超过空气的绝缘极限,引发强烈的放电现象,即发生闪电。
闪电发生时会释放巨大能量。电流通过空气,使其瞬间加热到极高温度,并发出光和热,形成可见的闪电。同时,电流经过的电阻效应也会产生大量热量,使空气迅速膨胀,产生轰隆的雷声。
在雷暴天气中,闪电主要分为云间和云地两种类型,前者发生在云层之间,而后者发生在带电云层与地面之间。
特别是云地闪电,当积雨云中的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会在云层与地面之间形成强烈电场,一旦电场强度超过空气的绝缘性,就会发生瞬间的强放电,这就是所谓的落雷。
落雷通常呈枝状或箭状,沿着曲折的路径迅速向下,光亮强烈,声音巨大。它释放的强大电流和能量能够破坏地面物体,对地面生物造成严重伤害。
在这次雷暴中,云内和云间的闪电较为常见,而云地闪电较少,通常占10%至30%。这主要与电荷的分布和地形的导电性有关。
地面上的高大树木或建筑物在雷暴中通常成为雷击的主要目标,它们因雨水增强导电性且更接近云层。此外,如果人处于开阔地带,也可能成为电荷放电的首选目标。
这起在宫崎县发生的雷击事件提醒我们,在雷暴天气中,应避免外出,特别是远离高大树木和金属构造,以防雷电击中。此外,建筑物和公共设施也应加强防雷措施,保障公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