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对于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第一目击者能否最大程度的参与到急救中,是决定生存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历来心肺复苏指南会在非专业施救者即公众心肺复苏操作实践中会给予重点阐述,并逐渐简化,最以大程度的提高第一目击者心肺复苏实施比例。年心肺复苏指南中的非专业施救者心肺复苏的几个关键问题和重大变更都有哪些,本文将尝试解读!1.院外成人生存链的关键环节和年相同,继续强调简化后的通用成人基础生命支持(BLS)流程。国内院前心脏骤停生存率极低(2%以下),正是因为我们在前三个环节极度缺乏,不认识心脏骤停、不会不敢心肺复苏、社区或公众场所没有AED可以使用,只是拨打电话后等候急救车,其实就是等死的过程。2.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流程有所改变,反映了施救者可以在不离开患者身边的情况下启动紧急反应(即通过手机)的现实情况。当手机已经成为每个人身体的一部分,永远保持最后一点电量可能成为救命的关键。手机免提功能可以在不中断按压的情况下完成拨打急救电话启动紧急反应系统。3.建议在有心脏骤停风险人群的社区执行公共场所除颤(PAD)方案。公共场所除颤计划在发达国家推行多年,取得显著效果。国内公众场所AED配置计划逐渐出现,上海、南京已经有部分场所开始配置,马拉松赛道AED移动急救员日益成为标配。未来国内必将出现AED需求井喷局面。4.鼓励迅速识别无反应情况,启动紧急反应系统,及鼓励非专业施救者在发现患者没有反应且没有呼吸或呼吸不正常(如喘息)时开始心肺复苏的建议得到强化。教会公众如何识别心脏骤停至关重要。作为公众只需要判断两个指标:反应和呼吸。无反应且无呼吸或仅仅是喘息,就是心脏骤停的标志,就可以启动心肺复苏。不建议公众去听心跳、摸脉搏、看瞳孔、掐人中…….5.进一步强调了调度人员需快速识别可能的心脏骤停,并立即向呼叫者提供心肺复苏指导(即调度员指导下的心肺复苏)。调度员不再是一个接线员能够胜任。调度员必须是一个有经验的急救者,具备相当的沟通技能和帮目击者迅速鉴别是否心脏骤停的指导者。如何建立高素质的急救调度员队伍是国内各急救中心面临的严峻问题。6.确定了单一施救者的施救顺序的建议:单一施救者应先开始胸外按压再进行人工呼吸(C-A-B而非A-B-C),以减少首次按压的时间的延迟。单一施救者开始心肺复苏时应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做2次人工呼吸。心源性心脏骤停首先从按压开始,而对于溺水等窒息性心脏骤停,仍然从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开始急救程序。7.继续强调了高质量心肺复苏的特点:以足够的速率和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并避免过度通气。如何保证高质量心肺复苏,是目前公众和医护心肺复苏中最大的问题。需要更多、更频繁的、拥有科学评价体系的训练。8.建议的胸外按压速率是至次/分钟(此前为“至少”次/分钟)。9.建议的成人胸外按压幅度是至少2英寸(5厘米),但不超过2.4英寸(6厘米)。5-6厘米这个深度,对于欧美人可能不是问题。但是亚洲人是否适合这个深度,我觉得需要更多数据。而实际中,医护人员也大多无法确定自己的按压深度。在胸廓能承受的压力范围内,最大深度的按压应该是值得鼓励的。10.如果有疑似危及生命的、与阿片类药物相关的紧急情况,可以考虑由旁观者给予纳洛酮。纳洛酮自动注射器,关键时刻可以救命。院前可以推荐给非专业施救者使用的注射药物不多。肾上腺素笔(用于救治过敏性休克)是另外一款。本文来源:急诊夜鹰的新浪微博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指南中文摘要↓↓↓
白癜风有治好的嘛治白癜风那家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nwm.com/xkyf/7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