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若麟年轻时我也爱读丑陋的中国人,直

对于台湾作家柏杨所写的《丑陋的中国人》,冯骥才曾称赞此书是是一本令人深省的书,甚至还将作者比作新时代的鲁迅,然而张敖却直接写了本《丑陋的中国人研究》来抨击柏杨的以偏概全是懦夫行为。

站在当下的时代再去重温这本书,有些现象与观念已经太过遥远甚至无法想象了,那么书中所述真的是事实吗?

在郑若麟看来,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作者所描写的西方大部分的内容是被臆想出来,是一个想象中自由民主的乌托邦,再相比之下中国和其中的中国人就好似被反衬成了一个互相拉扯沉沦的蛮荒世界。他曾表示:年轻时我也爱读《丑陋的中国人》,直到我开始在西方生活。

郑若麟作为资深驻外记者,常驻法国超过二十年,西方世界最真实的模样早就呈现在了他的眼中。他曾表示,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逐渐建立起了国家与民族自信,在知己层面获得了很大突破,但在知彼层面却长期没有本质改变。

若要明辨,须得透视

西方在宣扬任何好处之时都会往自身的制度上靠拢,向外输送所谓的三权分立,即司法、立法和行政三者相互协同也相互制约。然而西方世界所宣扬的这三权只不过是真正三权分立中的一个层面,即统称为政权,而另外两权则分别是资本和大众媒体。

对自己有利的层面大肆宣扬,而不利层面则尽可能地掩藏。就如同美国大搞纵切社会,所谓的民主是按照不断细分的纵向社会群体来进行资源分配,分成如黑人女性、白人、少数族裔等群体,然而每个群体的最终受益人都不过是最上层的那百分之几,下层人民的日子该苦还是苦。

种族歧视在西方社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美国警察在执行公务时被默许可以选择性执法,但在公共场合不能说种族歧视的言论却成为了公认的政治正确,真是矛盾又可笑。

理论被创造出来可能是用来指导实践的,但也有可能只是用来欺骗的,如果只通过各种所谓的顶层设计来了解西方世界,那么最终看到的也只会如同《楚门的世界》里的主人公一般,全是假象。

郑若麟先生曾说过:我们看西方要么是用望远镜,要么是用显微镜,但真正必需的其实是透视镜。如若不能透过现象和理论看到本质,那么我们难免不会踩到坑里,损失惨重。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就吃过只重理论,生搬硬套的亏。当时苏联解体,刚独立出来的俄罗斯联邦政府为了拯救濒临崩溃的经济,盲目采用西方的休克疗法,但结果却是在休克疗法实施不到一年,通货膨胀率就达到了%,直接令俄罗斯的经济倒退了20年。所以,若要真明辨,须得透视知本质。

不知彼且无自知之明

在面对西方世界的种种变化时,我们总以为我们是了解的,但事实却是我以为只是我以为。我们在脑子里构筑起了一个非常完美的西方世界,再反过来用这个完美的西方作为衡量我们自己的坐标系。

因为信息差,我们得到的消息具有模糊和滞后性,比如现在提起教育,仍有大量国人认为西方的教育更快乐,大学更注重的是宽进严出,然而殊不知美国的阶层固化正是通过学阀来维持的,而所谓的大学宽进严出也已经在各大名校的绩点通胀中成为了过去。

然而,除了在不够知彼的同时,有许多中国人还十分在意外国对于中国的看法与评价,并且想用这种方式来解读西方世界的信息。在各大视频网站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nwm.com/xkyy/159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