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温度管理(TTM),你还在用老办法吗?
作者:陈都李小勤徐峰医院急诊科
来源:医学界急诊与重症频道
病例患者,男,59岁,因“车祸致头面部创伤6小时”入院。头颅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右侧颞骨骨折,颅底多发骨折。
入院查体:T:37.2℃;P:78次/分;R:18次/分;BP:/80mmHg,神志清,右侧头面部肿胀,右侧眼眶青紫肿胀,两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mm,对光反射存在,心肺听诊正常,腹部无压痛反跳痛,病理反射未引出。
患者入院后第三天早晨突发心跳呼吸骤停,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立即给予心肺复苏。由于面部多处骨折加之肥胖导致常规气管插管失败,遂行气管切开。
经过抢救,患者恢复自主心跳及呼吸,心电监护提示SPO%,心率次/分,血压/60mmHg,但仍为浅昏迷,双瞳不等,左侧直径2.5mm,对光反射迟钝,右侧直径3.5mm,对光反射消失。将患者转入监护室给予机械通气,营养脑神经,脱水降颅内压等内科保守治疗。患者虽经及时抢救恢复自主循环,但仍存在意识障碍,为了最大限度恢复神经功能,决定应用体温控制仪进行“目标温度管理”。
一周后患者神志转清,瞳孔对光反应灵敏,双眼视物清楚,四肢活动可,肌力5级,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讨论
《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采用了“目标温度管理”(TTM)的概念。心跳骤停(CA)后TTM就是应用物理方法把体温快速降到既定目标水平,并维持在恒定温度一段时间后缓慢恢复至基础体温,并且避免体温反弹的过程。在国外,TTM已经成为CA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的常规治疗手段,但在国内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和规范。年8月,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发表的《心脏骤停后目标温度管理专家共识》为国内医护人员将TTM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供了很好的规范。
《专家共识》给出了以下推荐:
[推荐意见1]:ROSC后仍昏迷患者进行TTM,目标温度控制在32-36℃之间的一个恒定值。
[推荐意见2]:TTM时低温脑和全身性保护的可能机制包括降低脑代谢、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降低脑热稽留、改善脑对缺氧的耐受性、减轻氧化应激、抑制免疫反应和炎症、抗凝效应等多方面。
[推荐意见3]:无论是否为心源性CA(包括初始心律为可除颤心律或不可除颤心律的院外CA以及院内CA),成人患者ROSC后仍然昏迷(对于指令无反应者),尽早开始TTM。
[推荐意见4]:TTM没有绝对禁忌证。严重的感染以及感染性休克、难以控制的出血、顽固性休克是TTM的相对禁忌证。
[推荐意见5.1]:TTM的根本是温度控制,国内外常应用于TTM有体表降温和血管内低温温度管理系统。TTM的体表降温方法,如体温控制仪降温的效果理想,可快速达到和维持恒定的目标温度,缓慢复温。
[推荐意见5.2]:TTM开始越早越好;但对于院外CA患者ROSC后不推荐常规即刻输冷盐水低温治疗;其他的低温治疗策略和复苏中低温治疗在院外CPR时的应用目前研究尚不充分,证据不多,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推荐意见5.3]:对于CA后进行的TTM,核心温度应控制在32-36℃之间一个恒定的目标温度。
[推荐意见5.4]:目标温度的持续时间应至少24h。
[推荐意见5.5]:复温速度应该控制在每小时0.25-0.5℃,复温以后也应该把核心体温控制在37.5℃以下,至少维持到复苏后72h。
[推荐意见5.6]:北京普通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北京最大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