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空来更新了。
Felix宝宝现在6个半月了,6个月育儿的重点是添加辅食补铁和尝试不同的食物种类,所以最近照顾Felix的重点就在辅食上了。因为儿保时医生跟我说Felix血常规中嗜酸性细胞偏高,加上有一直湿疹,有可能是过敏体质,日常饮食要注意一下高敏食物。所以在给Felix添加辅食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小心翼翼的。
自5个月18天添加了第一口高铁米粉,后续陆续添加有胡萝卜、南瓜、番薯、土豆、猪肉泥、苹果、西梅、哈密瓜、丑橘、秋月梨。Felix每次看到新食物也充满兴趣并手舞足蹈,碰到自己吃的食物会长大嘴巴迫不及待吃第二口,甚至直接抢勺子。碰到不喜欢吃的食物,就会左右扭头,不张口嘴巴。添加辅食的过程中一直都很顺利,没有任何过敏症状,连传说中可能会过敏的小皮米粉也很适应,我还在窃喜想Felix会不会不是过敏体质。
但前两天给Felix宝宝加蛋黄米糊后,Felix脸上突然快速起了一些湿疹和口水疹,小脸变成花脸了,好在疹子在第二天早上就消退了。不过也把我吓得两天都没敢添加米糊和水果,线上咨询了卓正护士,从Felix的表现来看,Felix并不能明确是蛋黄过敏,真正的食物过敏需要二次验证,单纯一次过敏反应不算真正的食物过敏,我计划再次添加蛋黄米糊试试。
上个月报名了卓正育儿课,最近刚好讲到辅食这个主题,也讲到辅食过敏判断,特地将老师的分享内容记录下来,分享给其他有需要的妈妈们。
我们给宝宝添加辅食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家长会说,目的是让宝宝摄入足够多的营养,让他实现理想的生长,这的确是我们的核心目标之一。另外几个目标,我认为还包括我们要通过添加辅食,对宝宝在食物方面的经验,让宝宝学习各种食物的气味、质地或者丰富的味觉体验,这样有利于实现食物种类的多样化。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让宝宝习得咀嚼和吞咽这一些重要的口腔技能,这样才能学会处理越来越复杂的食物。在六个月以后,我们鼓励宝宝去尝试使用杯子喝水,更大的时候吃手指食物或者是使用勺子等等,这是学习自主进食和使用餐具的过程。
之所以在课题的最开始让家长了解这些目标,是因为如果家长只盯着获取营养这个目标,家长便很容易紧盯着食量,而忽略了其他的目的,比如边吃边玩,边追边喂边吃。典型的牺牲了健康规则来追求短期内的食量的例子还有,孩子喜欢吃什么食物,家长便吃住什么食物,孩子自主进食过程中效率不高,家长就取消了孩子自主进食的计划,这些也是在追求短期的食量,而牺牲了长期的利益,这些以获取营养为唯一目标的喂养策略,其实反而容易让孩子的喂养越来越偏离正轨。所以,从添加辅食开始,我们就要注重建立餐桌规则,培养咀嚼能力,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带着这么一系列的目标,我们来聊聊添加辅食的细节问题。
很多家长会问,到底什么时候添加辅食最好?我乳汁好像不够了,可以提早添加辅食吗?医生说我的宝宝是过敏体质,我是不是干脆等一等,等宝宝的肠道发育的更加成熟了,再去添加更合适?有的资料说添加辅食是四到六个月龄,有的说是六月龄以后都没有给一个具体的时间,我到底该哪一天添加呢?还是我任意选择一添加就好呢?
年龄因素通常能够较好的预测宝宝是否准备好添加辅食,但是仅仅考虑年龄因素,便忽略了不同的宝宝之间的个体差异。建议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评估添加辅食的最佳时机,一是年龄因素,二是发育技能。
从年龄方面来说,不同的组织机构推荐的添加辅食的时间不同,美国和欧洲的专家委员会指南推荐,对于所有的婴儿均应在四到六月龄添加辅食。欧洲儿科胃肠病学、肝病学和营养学会也觉得在这个时期添加辅食是安全的。澳大利亚的指南推荐在六月龄左右,当然还有很多的机构推荐纯母乳喂养六个月以上,也就是满天开始添加辅食,这就包括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儿科学会、加拿大儿科学会、中国营养协会、香港卫生署等等。
上述都属于政策性的推荐,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不建议家长根据月龄来一刀切,显然不可能每一个宝宝都是。具体到了某一天,齐刷刷的口腔准备好了,肠道准备好了,对应的发育的技能也准备好了,家长们可以根据自己家的宝宝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体化的计划。
对于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家长如果担心乳汁的质量不够好,不能满足半岁以内宝宝的营养需求,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现在的研究表明,纯母乳喂养六个月不会损害宝宝的生长,反而可能因为纯母乳喂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未来发生胃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的风险,所以这一类宝宝可以选择至少六月龄再添加辅食。
如果宝宝或者宝宝的父母,兄弟姐妹患有过敏性疾病,那宝宝属于过敏高风险的婴儿,也就是家长们常说的过敏体质。这一类宝宝添加辅食的最佳时机,是四到六月龄。家长们如果因为害怕发生食物过敏而延迟添加辅食,是不合适的这种方式不仅没法降低过过敏的风险,反而可能增加过敏的风险以及增加营养不良的风险。当然,添加辅食也不能过早在四月零以前引入辅食,发生过敏的风险也会增加,而且更容易发生误吸和肥胖,所以这一类宝宝建议在四到六月龄添加辅食。
对于所有的宝宝,都不介意太晚添加辅食。在六月龄以后不管是母乳还是配方奶,通常都不能满足宝宝对能量,蛋白质,铁,锌以及一些脂溶性维生素的需求。如果过晚添加辅食,可能会因为能量摄入不足,导致宝宝生长速度放慢,可能发生缺铁性的贫血。或者可能因为宝宝口腔运动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以后对辅食的接受程度更低,发生过敏性风险,过敏性疾病的风险还会增加。
除了刚才我们说的年龄因素外,家长们还需要观察宝宝的发育技能是否达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头和颈部能够立稳,身体能够再支撑下坐稳,第二是挺舌反射消失,挺舌反射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射,宝宝会通过舌头将嘴唇间的东西推出口腔,这个反射通常会在四到五月龄消失,如果这个反射没有消失的时候。用勺子来喂辅食会非常的困难,那家长可以试着把勺子轻轻的放在宝宝的口里面,如果宝宝不是直接怼出来,而是愿意含着抿一抿,那便意味着挺舌反射消失了。
第三点是宝宝具备表达想吃和不想吃的能力,想吃的时候张开嘴,身体前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想吃的时候紧闭着嘴躲开,身体后仰或是哭闹,这些行为通常会在五到六月龄出现。
第四点是宝宝能够将泥糊状的食物推到后咽部,然后吞咽下去。
所以综上所述,家长们参考刚才说的推荐年龄,并且评估宝宝已经具备了我们上述的发育技能,便可以着手给宝宝添加辅食了。
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也可以纳入到参考范围,比如宝宝近期生病了,有发热腹泻,或者是换了新的育婴师,搬离了原来熟悉的环境,或者是家长想在上班前引入辅食等等,这些都可以纳入进来。综合考虑,早几天晚几天添加辅食,宝宝并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宝宝已经做好了添加辅食的准备,家长们便琢磨着该喂些什么食物。
宝宝的第一口辅食喂什么好呢?
有的家长可能选择先吃蔬菜水果,有的可能选择先喂米汤,菜汁儿或者是果汁。有的家长非常细心的自制了米粉,或者是熬一些烂粥,但这些都是不科学的。其实我们添加辅食时,并不需要去遵循一个特定的顺序。但是总的原则是优先引入富含铁的食物,然后逐步实现多样化。我们的目标是到宝宝一岁的时候,已经添加了种类、味道和质地都多种多样的辅食,并且通过奶制品搭配辅食,能够满足宝宝的营养需求。
美国儿科学会营养委员会提出,强化铁的婴儿米粉和肉泥是两种非常好的初始辅食,不仅小婴儿容易接受,而且能够补充到必须的铁元素。这两种食物中,婴儿米粉对于家长而言更加容易操作,也符合我们未来的进食习惯,所以是第一口辅食的良好选择。注意,这里说的婴儿米粉是单一成分的谷物类,而不是混合谷物类的米粉。
刚才说的肉呢,尤其是红肉呢,也建议优先引入,比如猪、牛、羊的瘦肉、肝脏等,它们不仅富含铁,还富含锌。这两种食物是六月龄后,宝宝最可能缺乏的营养素。但是动物的肝脏维生素A含量过高,使用的频率要控制,建议每周吃一次就够了。鸡蛋虽然也含有铁,但是跟红肉、肝脏比起来,铁含量并不高,吸收率还非常低,只有3%,所以鸡蛋不能算是补铁小能手。
在成功引入了富含铁的食物后,接下来的食物添加并没有顺序的讲究,可以吃蔬菜水果,也可以是蛋、鱼虾等等。在引入新食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观察有没有过敏反应的发生,如何观察过敏反应,我们会在最后一个板块讲到。
建议家长们记录一份安全食物清单,所有宝宝已耐受的食物加入清单中,在每一次引入新食物的同时,都可以从这一份清单中挑选食物来给宝宝搭配着吃,这样我们可以比较快的做到食物种类的多样化,实现每天都会有谷物类,肉类,蔬菜,水果类混合搭配,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奶制品,维生素C有助于铁的吸收。利用这一点鼓励每天都吃一次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比如柑橘类的水果、西红柿、深绿色的蔬菜等等。
家长们也可以定期回顾咱们的安全清单,看看我们为宝宝搭配的食物是否真正的均衡,多样化,比如肉类是否具有红肉,白肉鱼是否有海鱼,淡水鱼,蔬菜,是否有根茎类,叶类,豆类等等。
看到这个标题,大家是不是在想,辅食还能怎么喂?不就是用勺子喂吗?这里面还真有一些讲究。
首先我们在米粉的配置方面,家长们可以按照说明书选择用母乳,配方奶或者是温水来配,开始的时候要调稀一点点,之后慢慢变稠,家长可以感受一下,最初米粉的状态肯定是比奶会稍微稠一些,但是咬起来也能滴下来,又不是连续的在滴。
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点添加辅食很重要,家长们可以研究一下宝宝既往的作息时间,把辅食安排在两餐之间,或者是用先喂辅食后喂奶的方式替代掉原来的一餐奶,这些都可以,建议选择在白天上午或者是中午的时间,这样能够更好的去观察有没有过敏反应。另外选择的这个时间点,宝宝最好有一点饿,但是又不是特别饿。心情还不错,也不是特别困,如果宝宝肚子还是饱饱的,或者是饿的发慌,或者是心情不太好,也已经犯困了,那就很难去接受新的食物。以后随着宝宝餐次的增加,辅食的时间还应尽量向成人的一日三餐的时间靠拢。
喂辅食时建议用勺子喂,好处在于可以促进宝宝口腔运动的发展,增强吞咽协调能力,还能有助于宝宝未来的语言发育。不推荐用奶瓶喂婴儿米粉,除非是医生所建议的作为治疗的需要,比如胃食管反流时,用奶瓶喂养时,高热卡的食物非常快的进入到体内,可能会干扰到宝宝对于饱的信号的感知,容易喂出一个小胖子来。
宝宝的勺子最好是勺面比较小,勺柄比较长,而材质也是比较软的。勺子大人在位的时候,可以趁宝宝张口时将勺子从正面送过来,而不是从侧面送勺子,不能送的太深,最好苕尖在宝宝舌尖的位置时就停下来,等宝宝闭着嘴巴来抿食物,在水平拉出勺子,这样宝宝体验会更好。如果我们把食物倒进宝宝嘴巴,或者是直接往上挑勺子,把食物去刮在宝宝的上颚,宝宝可能会因为这些不好的体验,而不能好好的享受辅食。
很多家长选择在家里自己制作辅食,而不是购买现成的罐装食物。市面上也会有很多制备辅食的神器,比如辅食机,料理棒,研磨碗,辅食剪等等。家长们在制备宝宝辅食的时候不需要很高的厨艺,因为往往不需要太复杂的加工程序,也不涉及很精确的调味过程,除了添加少量的油以外,不需要添加额外的糖或者盐,也不需要任何其他的调味品。宝宝对味道并没有那么挑剔,所以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往往是最健康,最理想的,并且也是宝宝接受度比较好的。
家里的老人往往担心不加盐食物会寡然无味,或者是宝宝吃了会没有力气。实际上,食物尝起来没有咸味,并不意味着没有钠和氯离子。在六个月以前,婴儿膳食中的钠的推荐摄入量是毫克每天,七到12个月是毫克每天。如果奶制品摄入够,宝宝就不会缺盐。过早的给宝宝加食盐会导致钠摄入过多,会增加今后宝宝发生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早期加糖也是不合适的,这样会增加宝宝龋齿的风险。
与调味相比,准备健康的,营养丰富的并且种类多样化的食材更加重要。家长们可以从大人的日常食物中选取食材,这样会比较省时省力。但是如果我们大人的饮食是少数几个菜式循环播放,那家长必要单独为宝宝规划餐单,单独为宝宝采购食材。
家长们肯定会为宝宝选择新鲜的,优质的,无污染的食物,制备前,制备过程中,以及为宝宝的过程中也会注意卫生。在此我提醒两个问题,一是制备的辅食应当要及时的使用或者是妥善的保存,二是要注意生熟分开,因为生的食物可能会带有致病微生物,所以在食材购买后的储存,加工,在储存的过程中都要注意生熟分开,用于切肉的砧板不适合直接用来切水果。
在这里我不会详细介绍具体食物的加工过程,在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