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深医院
能少用就不多用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卫生部门规定的“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用药原则,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保障输液安全,我院将于年12月1日起,停止门诊成人患者静脉输液。
病情确实需要输液的患者,将按照制定的输液流程,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执行急诊输液医嘱。
儿童患者门诊静脉输液暂时保留
温馨提示我院将从年12月1日起
停止门诊成人患者静脉输液!
正式停止时间:年12月1日起为何停止静脉输液?国家卫计委制定的用药原则: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医生的用药指导原则是安全、有效、经济。
1.很多疾病根本不需要输液。国家卫计委公布了“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其中包括常见病、多发病,为了提高门诊医疗质量与输液安全,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
2.输液药物的使用会增加患者的医疗风险和经济负担。《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按药品剂型统计显示,注射剂不良反应率高达56.7%,有些直接导致死亡,因此静脉注射用药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医院有责任加强监管,患者也应改变对输液药物的心理依赖,配合服从医生治疗。
静脉输液曾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虽然其见效快,但是对人体也有着一定的危害,因此许多国家已停止在不必要的时候进行输液治疗,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静脉输液的优缺点吧。
静脉输液优点01
不能经口服的病人(如昏迷的、麻醉的病人),可经静脉给予液体、药物、营养和其他溶液。
02
起效快,静脉给药可经血液循环迅速到达全身,在抢救病人时,争取宝贵时间。
03
按需给予,及时起效,如病人自控镇痛泵。
静脉输液缺点01
静脉治疗可给病人造成一定的创伤及并发症。
02
由于是侵入性操作,还能增加病人感染的机会。
03
输液治疗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病人的行动。
04
穿刺时或治疗中可引起病人的疼痛或不适。
05
相对费用较高。
06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无法及时清除已经进入血管体内药物(口服药物可以通过洗胃等措施阻止药物的吸收)。
静脉输液的风险盲目输液危害大,据统计,在吃药(口服)、打针、输液3种治疗方式中,吃药的不良反应最轻,尽管有时起效较慢,但最安全。输液的不良反应最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渗漏性损伤
在进行静脉输液时,若药物外渗于血管周围组织,轻则引起局部肿胀疼痛,重则引起组织坏死(如某些肿瘤化疗药、静脉补钾和补铁制剂),甚至造成功能障碍而加重病人痛苦。
感染
输液时没有使用一次性针头或者针刺部位皮肤没有妥善消毒,或者输液环境不佳,都可能让病原体如病毒、细菌进入人体引起炎症,重者病原体可能随血液循环直接扩散到全身引起败血症,对生命造成威胁。
肉芽肿、肺栓塞
由于注射液、大输液、输液管路等都含有一定的微粒、脱屑、残留物等颗粒,长期输液会导致这些颗粒聚集或拥堵在毛细血管末端(主要是肺部毛细血管),形成慢性炎症,最终导致诸如肉芽肿、肺栓塞等严重问题。
急性心衰
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尤其是心功能较差的患者,心脏负担骤然加重,导致心脏负荷加重而发生急性心力衰竭。
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输液反应:
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致热原、死菌、游离的菌体蛋白或药物成份不纯)所致。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应,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发热反应的严重程度与致热源进入机体内的量、致热源的性质及患者的个体耐受性而异。
过敏反应:
是因为对药物过敏所致,可出现发热、皮疹,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
心力衰竭、肺水肿:
是由于滴速过快,在短期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所致。
静脉炎:
是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强的塑料管时间过长而引起局部静脉的化学炎性反应。
空气栓塞:
由于输液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有漏缝等,均有发生气栓的危险。
什么情况下需要输液?
▲消化功能差,口服吸收不佳的药物或无法口服的患者;因胃肠道疾病消化功能受影响,或者需要禁食的;意识不清或吞咽功能障碍的;处于麻醉状态的。
▲病情严重者 患者病情严重口服效果不佳的。
▲外用无效的患者 皮肤类疾病首选外用给药,如果外用不能达到理想治疗效果时需要输液。
药物治疗的方式有许多种,其中危害最大的就是静脉输液,很多门诊患者根本不需要输液,输液过多往往伴随着抗菌药物的大量滥用,不仅仅增加了患者的负担,还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健康菌在此建议大家,能吃药时千万别打针,切勿盲目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