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生成
来源:医学界呼吸频道为了帮助大家节约翻书时间又能直接“箭中靶心”,今天来看临床上最常用的β-内酰胺类药物的其他药物——头孢菌素类以及非典型β-内酰胺类药物。因为青霉素类药物的耐药菌增加以及过敏反应等问题,很多人对此望而却步,因此,头孢菌素类药物已然成为最受欢迎、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头孢菌素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酸、耐β-内酰胺酶、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少等优点。经常有人会问,头孢菌素类药物中口服剂型有哪些?静脉制剂有哪些?哪些既有口服剂型又有静脉制剂?某一头孢药名属于哪代头孢?为了让大家既能一目了然又能最快掌握,我特此小结如下:根据研发顺序、抗菌谱、抗菌活性、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以及肾毒性的不同,目前主要分为四代(其实,目前国际上已经出现了第五代)。各代的特性要点小结如下:01
第一代头孢菌素的特性要点
①对革兰阳性菌作用较第二~四代强;②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弱,对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耐药肠杆菌无效;③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远不如第二~四代;④对肾脏有一定毒性,尤其是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或强利尿药合用时会加剧其毒性作用;⑤组织穿透力差,脑脊液浓度低;⑥口服剂型中,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的抗菌作用强度依次增强。02
第二代头孢菌素的特性要点
①对β-内酰胺酶较第一代稳定;②对革兰阳性菌作用与第一代相似或弱;③对革兰阴性菌作用与第一代强;④对厌氧菌有一定作用(如头孢孟多),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⑤对肾脏毒性比第一代低。03
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特性要点
①总体上,抗菌活性更强和抗菌谱更广;②体内分布广,组织穿透力强,且有一定量能渗入脑脊液中;③对β-内酰胺酶稳定;④对革兰阳性菌抗菌作用不如第一、二代;⑤对革兰阴性菌抗菌作用明显强过第一、二代;⑥有些品种对铜绿假单胞菌、产碱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具有良好的效果;⑦对肾脏基本无毒性。04
第四代头孢菌素的特性要点
①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活性优于第三代;②对革兰阴性菌与第三代相当或偏弱;③对厌氧菌也有很好的作用(如头孢吡肟);④对肾脏无毒性;⑤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⑥对肾脏无毒性。了解了各代头孢菌素类的特性要点,咱们接下来聊聊在临床工作中大家非常关心和疑惑的问题!
Q1:要知道青霉素过敏者能否用头孢类药物,我们应注意先了解什么?问自己
所谓的青霉素过敏史是因为皮试阳性?还是应用青霉素类药物过程中出现了怎样的过敏表现?
当时出现过敏反应的快慢和严重程度如何?为什么要先认真弄清楚是否为皮试阳性?因为青霉素皮试阳性并不一定等于对青霉素过敏,应当要先排除皮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素,如护士操作问题、患者皮肤自身问题、当时疾病状态等因素影响所引起的假阳性。Q2:青霉素过敏者能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吗?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在化学结构具有相似之处,均有β-内酰胺环,因此具有一定的交叉过敏性。但实际上,头孢菌素类药物之间、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是否会发生交叉过敏,取决于是否有相同或相似的酰胺侧链,这正就是此两类药物的区别所在。因为引起青霉素类药物出现过敏性反应的95%抗原决定簇为β-内酰胺环开环后与蛋白结合形成的青霉噻唑抗原决定簇有关,而头孢菌素类的主要抗原决定簇为R1侧链。因此,青霉素过敏者未必不能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也就是说,虽然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对头孢菌素过敏的风险是增加的,但并不是绝对不能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应该还需要了解该患者青霉素过敏反应的类型及严重程度。头孢菌素类药物说明书里特别提到的:“对青霉素类抗生素有过敏既往史者慎用”、“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或即刻反应者,不宜再选用头孢菌素类”。综上所述,简单通俗的说就是,如果患者既往发生的过敏反应是不严重的过敏反应(尤其是非IgE介导的),那么,使用某些头孢菌素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如果既往发生的是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尤其是当时应用青霉素类药物后短时间内出现过敏性休克者),则不建议再使用头孢菌素。当然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如果既往曾发生过青霉素过敏反应者,在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应该要保持谨慎,做好沟通,以及做好一切抢救措施的应急预案。Q3:头孢菌素类药物需要皮试吗?在制作工艺发达的国家是不需要皮试,而在我们中国关于头孢菌素类是否需要皮试,国家似乎没有明确规定,说明书中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药物有提到要皮试外,绝大多数并没有讲要皮试。那么,皮试阳性就不能用吗?非也!需要注意排除假阳性。皮试阴性就绝对安全吗?非也!在皮试阴性而用到体内后也可发生过敏的报道屡见不鲜。但临床上更多人选择要皮试,除了为了解是否过敏外(即使并非绝对可靠),更主要的是可满足人们心理需求以减少隐患,因为不皮试而发生过敏虽然不算有错,但尤其是对于开诊所和小的医疗机构来说,遇到刁端的病人家属往往面对着有理说不清的窘境,而卫生行政部门有些时候不但不维护科学,反而为了息事宁人而责罚医生。Q4:如果要皮试,那用什么来作为皮试液呢?因为国家并没有相关明确规定,所以在临床上也是五花八门。有的用青霉素作为皮试液,有的用头孢类原药作为皮试液,且皮试液浓度及用量也不统一。从引起过敏的抗原决定簇的角度来分析,如果要皮试,个人建议还是以原药作为皮试液更为可靠。β-内酰胺类药物除了上述的青霉素类药物和头孢菌素类药物外,还有非典型β-内酰胺类药物,其包括了单环β-内酰胺类、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碳青霉烯类以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我将其特性要点总结如下:参考资料:1.杨宝峰,陈建国.药理学(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孙淑娟.临床药师抗菌药物专业培训参考用书-抗菌药物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殷凯生.实用抗感染药物治疗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4.李丽萍.抗菌药临床合理应用.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6.5.许恒忠,张鉴.抗菌药物临床用药合理应用指南.化学工业出版社..1.6.桑福德.热病-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第46版[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7.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修订工作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年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8.国家卫生计生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评价专家委员会,青霉素皮肤试验专家共识.中华医学杂志.,97(40):-.请您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