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应对危机,为什么倒闭比裁员好,裁员比

初期白癜风能控制吗 http://m.39.net/baidianfeng/a_11489213.html

疫情过后,大部分公司将面临三大困难

1

-THEFIRST-

3月份的工资还能正常发吗?

今年过年是1月底,比往年早,大部分公司1月中旬一过,业务就渐渐停下来,只有催收账款的工作更忙了,老板们年前最后几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银行停止结算之前,让账上有足够发2月份工资的钱。

钱只有流动起来,才能带利润,所以老板也不会让太多的钱趴在账户上不动。至少保证两个月的工资、少量货款和其他费用,这是流动资金安全的底限。

不过对于普通员工而言,按月拿工资是天经地义,才不管什么春节不春节的,所以不管业务受到多大的影响,大部分公司2月份工资还是没问题的。

但3月份的发工资日,可能让很多公司陷入两难。

除了少数资金链绷得紧的公司,大部分公司虽然发工资的钱还是有的,但这其中一部分是备料的钱,只是上游开工不足,没有花掉。

更糟糕的是,下游的需求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恢复,所以货款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账。

如果三月份工资如数照发,可公司上下游整个产业链复工率到了3月中旬还不能恢复到八成以上,4月份就真得没钱发工资了。

所以,三月份的工资,很多公司开始跟员工商量降薪,或延迟发工资。

普通员工没有什么财务知识,不知道销售收入和现金流的区别,可能完全想不通,公司去年不是还赚了好几个亿吗?年终奖都是一个个的大红包,怎么才一个月,就好像要倒闭了一样,连工资都发不出来?难道是老板故意哭穷,坑我们一把?

平时我们只要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搞好,就万事大吉,升职加薪,但在这种关键时期,我们还是要知道,疫情对一家普通的公司到底意味着什么?未来还有什么更大的困难等着我们?

2

-THESECOND-

老板将面对的三大问题

即便疫情以最乐观的时间结束,年的上半年甚至全年,中小企业的老板们仍将面对三大问题,如果这三道槛过不去,好好的企业就会突然死亡。

而工资发不出来,正是其中的第一个问题。

在企业的各种经营支出中,工资是最刚性的,供应商的货款可以拖,但如果工资发不出来(指正常情况下,别的公司都好好的),人心就散了,业务就没法做了。所以企业一般不到山穷水尽,不会拖欠工资。

但这次的情况特殊,大环境如此,很多企业并不是账上真的没钱,而是不敢发,因为更大的困难还在后面。

老板可能面对的第二个问题,是可能出现的下游的坏账风险和上游的供货风险。

虽然国家已经出了一堆减负政策,但必然有一批企业是活不到疫情结束的,这些企业在-19年的去杠杆或贸易战中严重受伤,本来就在靠融资苦苦支撑,而疫情直接断绝了最后的希望。

问题在于,这些本来应该在今后一两年内陆陆续续倒闭的企业,因为疫情,集中在三个月内突然死亡,会产生连锁债务危机,上游企业因为下游企业倒闭,而发生资金链断裂,下游因为上游倒闭而出现供应链危机。

更重要的是,春节本是消费旺季,往年的资金流是这样的:年前企业的钱大规模转移到居民手中,而过年时,居民把钱通过消费再大规模转化为企业存款。但是因为疫情,现在大量的钱还是压在居民手里(顺带拉了一波股市小牛市),导致实体经济缺血。虽然国家大量释放流动性,但这些钱短期内到不了企业手里,企业更不敢用钱。

那么,疫情过后,这些钱还是要消费的,再到企业手里,是不是问题就解决了呢?

但更有可能,这些钱暂时就不消费了。

这就是第三个问题,也是最最严重的问题:收入增长预期变差,导致消费需求的下降。

朋友圈里有一份来历不明的阿里电商内部数据,说疫情期间,30-40岁的中产消费受到极大的影响,类似高档化妆品、欧洲游预定等典型的中产消费断崖式下降。

真假我不知道,就不贴出来了,但逻辑上非常合理。

可选消费与收入预期的关系,大于绝对收入本身。如果收入预期好,就算手里没现金,也会刷卡消费。反之,收入预期变差,就算手里一大把现金。也不敢花。

而收入预期变差的罪魁祸首,正是降薪。

大规模的降薪缓发薪,影响最大的就是中高层管理者,而且这些人对公司经营更了解,危机意识更强。他们又是房贷的最大承受者,从而降低消费欲望,未来几个月将持续影响汽车、手机、家电、高端化妆品、旅游、餐饮、娱乐等可选消费品的支出。

为了预防未来的风险而降薪,结果反而导致消费需求下降,真的把风险给招来了,这就是把以往经济萧条的恶性循环“企业效益不好——预期收入下降——消费下降——企业效益更加不好”,按了5倍快进。

这三大问题,注定年会非常艰难。

当然,国家不可能坐视不管,毕竟刺激经济是老任务了,总比防疫要轻车熟路得多吧。国家会有哪些对策呢?

3

-THETHIRD-

倒闭?裁员?降薪?

先不谈国家的政策,其实我认为如果纯粹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的话,让企业倒闭比裁员好,让企业裁员比降薪好。

上策是放手让一批本来就不行了的小企业倒闭,国家加强失业救济,这是最快的疗伤方法。

从消费的角度看,短期失业对消费的负面影响,跟降薪差不多,都是对未来没信心,降低可选消费预算。

虽然短期会冲击经济,但产能快速出清,生意才能早日转到活下来的企业,让这些企业早点扩张招人,消费就可以早日提振,这个就叫“空间换时间”。

当然,任何理智的政府都不会接受这种”休克疗法“,它造成的失业潮,可能让政府陷入信任危机。

所以,中策是放手让活得一般的企业裁员,同样,国家也要加强失业救济。

道理其实是一样的,裁员必然带来产能的缩减,就是供给减少,相当于“倒闭”的效果。

从企业的层面看,同样也是裁员比降薪更好。

裁员是优化人员结构,优胜劣汰,是企业的一次重生;而降薪,表面上是同甘共苦,实际上很容易伤害有能力的员工,造成日后人才流失的后遗症。

而且,降薪还有道义上的问题。今天,遇到天灾,企业都跟员工说我们要全员降薪,要共度难关,大家想想也无Fuck可说。但本来是一个简单的劳务关系,你今天搞得那么煽情,你明天还怎么跟别人讲规则?

不过,倒闭、裁员,我也就图个嘴爽。不管是国家,还是公司,现在都在采用下策——减薪,让企业一时半会儿死不了。

大家都死不了,那就意味着,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谁也活不好。

这就是“时间换空间”了,慢慢磨,看谁能别同行耗得时间长,实际上到了最后,该死的企业还是死了,该裁的员工还是裁了,经济也就慢慢恢复了。

很多人用年非典疫情过后的报复性消费来说明问题不大,实际上,年的中国,刚刚加入WTO,经济处于上升阶段,疫情造成的困难反而成了一个最佳的投资良机。

可今非昔比,GDP前几年保八,去年保六,好像是一个往下坡走的人,结果摔了一跤,那接下来就是咕噜咕噜地往下滚。

这还是在三月底前达到80%以上的复工,大家也敢出来消费的前提下。

比较有可比性的是年美国金融危机导致海外订单突然消失,导致的经济快速回落。

所以,可以预期的是,像年政府为了应付金融危机而出台的“四万亿”一样,中国很快就会有大规模地刺激经济的政策——这也是前面说,该死的企业,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的另一个原因。

但后遗症也很明显,回放“四万亿”后的~年,放的水进不了实体经济,先是让房价疯涨,后是各种大宗商品价格暴涨——还记得“蒜你狠”“姜你军”吗?

而抹去金融表面的喧嚣之后,我们看到是“国进民退”,大量的小企业在十年内慢慢地死去,大企业大象起舞,中国经济的产业集中度缓慢而坚定的提升。

4

-THEFOURTH-

解决问题的思维

我在年年初的《未来十年,忌创业,尤忌借钱创业》一文中,分析了不不同经济时期,大公司和小公司的不同趋势:

经济上行阶段,整个行业以增量竞争为主时,一些小的细分市场不断涌现,龙头企业很难顾及,创业企业利用细分市场的机会站稳脚跟后,凭借各种低成本经营优势,其成长性往往高于龙头企业。

但到了经济下行期,各行业都进入存量竞争时代,规模优势就显现了,一旦遇上黑天鹅事件,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不足的问题就暴露出来,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产业,都出现了集中度上升,龙头企业高成长的情况。

所以在此文中,我提出一个观点,二十年轰轰烈烈的大创业浪潮将走向灰暗时代,未来是属于大公司的,中国已经进入一个不适合创业的时代。

写这篇文章的年年初,可以说是中国经济最后的好时光,供应侧改革大获得成功,去杠杆和贸易战还未开启。那时我就预言,未来能活下去的创业企业基本上只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介于创业企业与自由职业者之间的微型个人企业,没有正式员工,只雇佣兼职者和临时合作者,没有固定的办公场地,不用报税,把经营成本降到最低。

第二种少数具有成本和定价优势的中小企业。

第三种是极少数迅速成长后被大企业并购。

当然,这并不代表最好的出路就是到大公司当个员工,到政府机关当公务员,人生同样可以有不一样的选择。

我在《反脆弱:为什么有些人更能适应工作的剧烈变化?》一文中,借用《反脆弱》一书的核心观点,提出了一个“如何利用‘反脆弱结构’解决‘35岁危机’的建议,核心就是:不要单纯的去防范风险,而是建立一个“反脆弱职业结构”的“杠铃策略”,在风险来临时,利用风险,在风险中获益。

具体到职业发展上,就是放弃单一的中庸职业,让自己永远保留“最保守的职业”和“最激进的职业”两个选择权,而且总收益为正。

相信经历了这次的风险,大家会对这篇文章有更深刻的体会。

最后好像是跑题了,可总得说点积极向上的东西做为结尾吧,就这样了。

来源:职场学习类:人神共奋

END

编辑

思洋校对

坚果视觉

牛小伟

使用须知:

文章已获得转载授权,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nwm.com/xkzz/161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