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卒中即垂体瘤突发出血或梗死,导致鞍内压力急剧增高,造成对周围结构的压迫,引起突发性头痛、视觉障碍、眼外肌麻痹、眼睑下垂和意识障碍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患者常表现为突发的额部和颞部痛,并常伴有垂体激素水平突然下降,导致患者免疫应激功能、水电解质以及能量代谢等紊乱,常出现疲劳、无力、血压下降、体温改变等情况,严重时出现以休克、昏迷为主要表现的垂体危象。
垂体腺瘤易于发生卒中的原因还不太清楚。研究表明,垂体腺瘤特别容易出血和坏死,比其他颅内肿瘤发生出血的概率要高5.4倍。有些研究认为,垂体瘤的快速增长,导致缺血、坏死,继而出血;也有人认为,由于垂体瘤的扩展造成对漏斗的直接压迫,导致垂体门脉血流受阻,引起垂体缺血、坏死、出血;还有人认为,垂体卒中是由于肿瘤本身血管的脆性和动脉硬化性血栓栓塞所致。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咳嗽或喷嚏引起短暂的颅内压急剧升高,可诱发垂体腺瘤卒中,抗凝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均会诱发卒中。
一旦怀疑垂体卒中,医院就诊,CT检查是诊断垂体卒中的良好方法,在急性期(24~48h)更有意义。磁共振(MRI)是垂体卒中的首选检查方法,但在急性期,MRI常规序列不能显示新鲜出血,所以此时不能替代CT检查。
垂体卒中的临床表现多发生于2~3d内。爆发型垂体卒中多发生于数小时以内,病情严重,可出现垂体危象,表现为头痛、失明、昏迷。应予大量激素冲击、抗休克及纠正电解质紊乱,必要时经鼻蝶入路手术以减轻卒中灶对正常垂体、视神经和海绵窦等的急性压迫。当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或病情迅速恶化时,必须尽快手术。手术目的是打开鞍底脑膜,清除坏死组织和血肿,降低鞍内压力,使鞍隔下沉,保护视神经以及残存的垂体组织,为将来视力和垂体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
垂体卒中手术减压后,影响视力、视野、激素分泌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是神经与垂体的受压时间及压迫程度。有研究表明,在垂体卒中后7d内手术,术后视力、视野改善率较高;早期手术减压还可以使垂体功能部分恢复或完全恢复,从而使需要长期应用激素替代的患者减少。没有视力和内分泌受损的轻度的垂体卒中,呈亚急性或慢性病程,可以在监测患者内分泌状况、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情况下,密切观察,选择择期手术,或暂不手术(仅限催乳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