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月,一名突发“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心跳骤停,室颤十多次的患者,医院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及CCU等多科医护人员紧急PCI,予以临时起搏器、IABP、右冠近段支架置入术等糸列措施全力抢救一周,渡过反复室颤、心源性休克等难关,终于奇迹般的起死回生,康复出院。有媒体报道称谓:再创奇迹,不靠ECMO!心梗患者与死神对决十多次后,起死回生。下面结合应该病例,谈谈心源性休克的临床若干问题。
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shock)
它指心脏泵血功能衰竭而引起的休克,是由于心脏排血功能障碍,不能维持其最低限度的心排血量,导致血压下降,重要脏器和组织供血严重不足,引起全身性微循环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以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及重要脏器损害为特征的病理生理过程。
它可以是严重的心律失常及任何心脏病的末期表现,但急性心肌梗死是引起心源性休克最常见的病因,约占所有心源性休克的80%。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在5%~10%,由于再灌注治疗的进步,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有所下降;心源性休克一旦发生,疾病呈进行性进展,不及时治疗病死率达80%以上。
年ACC/AHASTEMI指南认为STEMI患者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包括:
年龄>70岁,
收缩压<mmHg(1mmHg=0.kPa),
窦速≥次/分或心率<60次/分,
以及STEMI症状持续时间的延长。
心源性休克的中心问题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排血量下降,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包括有效血循环量不足、外周阻力增加、交感神经和RASS激活,炎症及细胞因子分泌增加,最后导致微循环衰竭,引起组织器官缺血坏死。
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1)休克早期:表现为烦躁不安、恐惧和精神紧张,但神志清,面色和皮肤苍白或轻度发绀,肢端湿冷,大汗,心率、呼吸增快,可有恶心、呕吐,血压尚正常或稍低,但脉压变小,脉搏细弱及尿量减少。
(2)休克中期:患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意识模糊或欠清,全身软弱无力,脉细速无力或不易扪及,心率常超过次/分,收缩压<80mmHg,甚至测不出,脉压<20mmHg,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发绀或出现花斑,尿量更少(<17ml/h)或无尿。
(3)休克晚期:可出现弥散性毛细血管内凝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症状。前者可引起皮肤、黏膜和内脏广泛出血;后者可表现为肾脏、肝脏、肺和脑等主要脏器功能异常及相应症状。
诊断标准:
①收缩压(SBP)≤90mmHg(1mmHg=0.kPa)或平均动脉压下降≥30mmHg,或高血压患者较原收缩压下降60mmHg,至少持续30min;
②心排指数(CI)≤2.2L/(min·m2);
③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15mmHg;
④脏器低灌注:神态改变、发绀、肢体发冷、尿量减少[0.5ml/(kg·h)]。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心源性休克
IABP适应证:
①心源性休克(且不能由药物治疗迅速纠正);
②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的严重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机械并发症);
③顽固性肺水肿。
IABP禁忌证
①严重的外周血管疾病;
②主动脉瘤;
③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④活动性出血或其他有抗凝禁忌证;
⑤严重血小板缺乏。IABP的效果直接与反搏时相有关,目前新一代的反搏仪均能自动调整反搏时相。
升压药的应用
1、多巴胺:多巴胺是首选药物,既有升压,也有正性肌力作用。通常剂量从2~4μg/(kg·min)开始,静脉滴注。
2、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不作为一线治疗药物推荐,只有在已联合应用了正性肌力药物和补液治疗后,收缩压仍然90mmHg且有器官灌注不足,才考虑应用。通常剂量0.2~1.0μg/(kg·min)静脉滴注,建议通过中心静脉导管应用。
详细内容将在公益讲座展示,欢迎大家参与交流。
中毒与急救医学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