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实际上是一种类似感染疾病的过程,而且疫苗中除了能诱导人体产生免疫力的抗原成分以外,还有一些辅助成分以及在制造过程中使用的化学制剂残余,因此在接种疫苗时常常会伴随着一些不良反应——局部反应、全身反应和过敏反应。
局部反应
症状表现:局部反应及轻度的全身反应是接种疫苗后最多见的副反应,大多表现轻微并且很快就能自愈。
应对:无需特别处理。对于一般的局部反应只需休息、局部热敷就可以恢复正常,但对卡介苗的局部反应不能热敷,而应在溃疡处涂1%的甲紫溶液。
全身反应
症状表现:接种疫苗后出现体温升高,多数在38.5℃以下,有时会出现头痛、头晕、怕冷、无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全身症状
应对: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多在1~2天内消失,很少持续3天以上。如果症状明显,需要针对症状进行处理。
过敏反应
过症状表现:可以发生在接种疫苗后的几分钟或几个小时以内,表现为荨麻疹、呼吸困难、脸色苍白、眩晕、喘息、心跳加快、休克等。
应对:过敏反应发生率虽然极低,大致为1/或更低,但后果很严重,所以在接种前,医生都会仔细询问孩子过敏史以及前几次疫苗接种后的反应。发生医院抢救。
哪些反应需要就医?接种疫苗后,宝宝出现以下任何一种症状,医院:
①宝宝发热38.5℃以上,且高热不退。
②注射部位红肿严重,疼痛明显或有化脓。
③接种疫苗后1~2天内宝宝哭闹异常厉害,且找不到原因。
④接种后出现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紫癜、过敏性休克、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症状。
接种疫苗后出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并不代表疫苗不安全。预防接种自发明以来,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预防接种的安全问题,也在不断改善。因此,预防接种,绝对不能因噎废食。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