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开打新冠疫苗,常常有人一来就说:“大夫,我晕针!”
有的人左臂纹着龙,右臂绘着虎,也说自己晕针,我好奇的问:“你晕针,这纹身得扎多少针啊,怎么纹的呢?”他说:“这不一样,纹身不怕,打针不行!”
很多成年人说自己晕针,和他聊几句,安慰一下,分散注意力就好了。
实际上,真晕针的并不多,但自从开始为青少年接种疫苗,发现常常是“说晕真晕”,我们就要特别注意预防晕针,一旦出现晕针现象要及时处理,以免造成意外伤害和恐慌。
01
第一次为“晕针者”接种
真晕了!
父亲:“大夫,她晕针,能打吗?”
我:“没事!”
父亲:
“她从小就晕针,一打针就晕。”
我:“你别老这么说,这是给她不良的暗示。你们是没遇见我,早遇见我,早就好了。”
我一边准备一边对女孩说:
“孩子,你怕疼是不?放轻松,我给你轻轻的打,保证不大疼。”我让她摆好体位,一边打一边说:“放松,马上就好,没事吧?”
女孩:“没事。”
打完针跟着爸爸去了留观室。
我这牛是吹出去了,可现实无情地打了脸。
几分钟后,留观区一阵骚乱——刚才那个女孩晕倒了!应急抢救人员迅速把她转移到应急处置室予以处理。
02
第二次为晕针者接种
真没晕!
二十多天后,一个女孩在两个大人的陪同下来我们的接种门诊打疫苗。
奶奶:
“大夫,她晕针!你可慢点!”(消极暗示)又对女孩说:“你别害怕!没事,一点也不疼。”
我问:“是上次在临时接种点打针的那个小姑娘吧?”,因为有点眼熟。
爸爸:“是。”
我问:“上次打得疼吗?”
女孩:“不疼。”
奶奶:“你别想,别害怕,别紧张……”(白熊效应:越不让想白熊,越是满脑子白熊。)
我打断她说:“听我说!”
爸爸:“听大夫的。”
我问:
“你是不是一紧张就憋着不喘气?”
她说:“有点。”
我说:“你憋着不喘气,脑子就缺氧,所以就出现了那种情况(解释)。
“谁打针都紧张(一般化技术),你要是紧张,就做做深呼吸(放松技术)。第二针和第一针一样,也不怎么疼,放松!放松!(积极暗示)”
说话间针就打完了,她转移到旁边的凳子上坐了一会儿,去了留观室。我一边打针一边竖着耳朵听,还好,这次一切正常。
0
为什么会晕针呢?
心因性反应
晕针,是一种心因性反应。
注射、抽血、针灸等诊疗过程中都可能发生,常发生在操作时或操作后数分钟,是由于患者过度紧张、恐惧、或是空腹、疲劳,或环境闷热、空气不流通等原因造成的暂时性脑贫血,从而引起短暂失去知觉和行为能力的现象。
晕针是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是一种良性晕厥,一般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婴幼儿要打很多针,几乎没有婴幼儿会晕针,可以说晕针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可能与患者的体质、童年的就医经历和家庭教养环境有关。
04
晕针的“症状表现”
突然发生,很快恢复
晕针多发生于体质虚弱的女性或小学生,在婴幼儿群体中少见。
常在注射、针灸等诊疗过程中或诊疗操作后不久发生,甚至在等待时突然发生。
轻者有心慌、恶心、手足麻木感等,一般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稍重者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冰凉、心跳加快、恶心呕吐等;严重者脸色更显苍白,骤然失去知觉、脉搏缓慢、肌肉松弛、瞳孔缩小、呼吸缓慢、收缩压降低、舒张压无变化或略低。
数十秒钟至数分钟即可意识清楚,一般可在短时间内完全恢复或有1-2天头晕无力,恢复后完全如常。
05
怎样预防和处理晕针?
从“娃娃”抓起
1.环境诊疗环境要空气清新,温度适宜,避免拥挤嘈杂,为接种者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
2.共情对于特别紧张的患者,他可能正在面对一个巨大的危机,或者重演童年的恶梦,要共情他的痛苦,告诉他只是打一个小针,安抚患者情绪,给予积极的暗示,分散患者注意力。
.言语陪伴告诉患者“一点也不疼”不如告诉他“有一点点疼”更能取得患者的信任;告诉患者“别紧张!”、“别绷劲!”不如说:“放松!”更有利于操作;适当的鼓励、善意的调侃可以让患者心情更放松,减少晕针现象。
4.正确姿势有创操作时,要让患者取舒适体位,应坐姿或卧位,避免站立姿势,以防发生意外跌倒。
5.从娃娃抓起真正的预防,当从娃娃抓起,从小婴儿开始打疫苗或就医时,家长和医务人员就要避免使用暴力、欺骗等手段,要多解释、安慰、鼓励,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万一出现患者晕针,不必惊慌,将患者迅速转移至应急处置室,避免其他患者围观,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保持环境安静、空气流通,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下肢抬高,同时松解衣扣;寒冷季节要注意保暖,给患者喝温热的白开水或糖水,一般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上述处置不见好转者,可按过敏性休克处理,在-5分钟仍不见好转者,应立即送急救中心救治。
参考文献:
疫苗应用与安全问答/刁连东,翟如芳主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