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咳嗽:咳嗽是一种防御性呼吸反射,可排出呼吸道内的异物、分泌物,具有清洁、保护和维护呼吸道通畅的作用。适用于神志清醒尚能咳嗽的患者。护士应对患者进行指导,帮助患者学会有效咳嗽的方法。促进有效咳嗽的主要措施:①改变患者姿势,使分泌物流人大气道内便于咳出。②鼓励患者做缩唇呼吸,即鼻吸气,口缩唇呼气,以引发咳嗽反射。③在病情许可情况下,增加患者活动量,有利于痰液的松动。①双手稳定地按压胸壁下廁,提供一个坚实的力量,有助于咳嗽。有效咳嗽的步骤为:患者取坐位或单卧位,屈膝,上身前倾,双手抱膝或在胸部和膝盖上置一枕头并用两肋夹紧.深吸气后屏气3秒(有伤口者,护士应将双手压在切口的两侧),然后患者腹肌用力.两手抓紧支持物(脚和枕).用力做爆破性咳嗽,将痰液咳出。
①低张性缺氧:主要特点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使动脉血氧含量减少,组织供氧不足。由于吸人气氧分压过低,外呼吸功能障碍,静脉血分流人动脉血所致。常见于高山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等。②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造成血氧含量降低或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放所致,常见于贫血、一氧化碳中毒、高血红蛋白血症等。③循环性缺氧:由于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量减少所致:其原因为全身性循环性缺氧和局部性循环性缺氧:常见于休克、心力衰竭、栓塞等。④组织性缺氧:由于组织细胞利用氧异常所致。其原因为组织中毒、细胞损伤、呼吸酶合成障碍。常见于氰化物中毒、大量放射线照射等。
用氧前,检查氧气装置宥无漏气,是否通畅。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用氧安全,切实做好“四防即防震、防火、防热、防油。氧气瓶搬运时要避免倾倒撞击。氧气筒应放阴凉处.周围严禁烟火及易燃品.距明火至少5m.距暖气至少1m,以防引起燃烧。氧气表及螺旋口勿上油,也不用带油的手装卸。
氧中毒:其特点是肺实质的改变.表现为胸骨下不适、疼痛、灼热感,继而出现呼吸增快、恶心、呕吐、烦躁、断续的干咳。预防措施是避免长时间、高浓度氧疗,经常做血气分析,动态观察氧疗的治疗效果。
肺不张:吸人高浓度氧气后.肺泡内氮气被大量置换,一旦支气管有阻塞时,其所属肺泡内的氧气被肺循环血液迅速吸收,引起吸人性肺不张。表现为烦躁,呼吸、心率增快,血压上升,继而出现呼吸困难、发绀、昏迷,预防措施是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多咳嗽和经常改变卧位、姿势.防止分泌物阻塞。
冷、热疗法是通过用冷或热作用于人体的局部或全身.以达到止血、镇痛.消炎、降温和增进舒适的作用,是临床上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作为冷、热疗法的实施者.护士应了解冷、热疗法的效应,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观察患者的反应.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及时的评价,以达到促进疗效、减少损伤发生的目的。
冷疗法的目的:①减轻局部充血或出血,冷疗可使局部血管收缩,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减轻局部充血;同时冷疗还可使血流减慢,血液的黏稠度增加,有利于血液凝固而控制出血。适用于局部软组织损伤的初期、扁桃体摘除术后、鼻出血等。②减轻疼痛.冷疗可抑制细胞的活动,减慢神经冲动的传导,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而减轻疼痛;同时冷疗使血管收缩,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降低,渗出减少,从而减轻由于组织肿胀压迫神经末梢所引起的疼痛。适用于急性损伤初期、牙痛、烫伤等。③控制炎症扩散,冷疗可使局部血管收缩;血流减少,细胞的新陈代谢和细菌的活力降低,从而限制炎症的扩散。适用于炎症早期:④降低体温,冷直接与皮肤接触,通过传导与蒸发的物理作用,使体温降低。适用于高热、中暑。
冷疗的禁忌部位:①枕后、耳廓、阴囊处:用冷易引起冻伤。②心前区:用冷可导致反射性心率减慢、心房纤颤或心室纤颤及房室传导阻滞。③腹部:用冷易引起腹泻。④足底:用冷可导致反射性末梢血管收缩影响散热或引起一过性冠状动脉收缩。
热疗法的目的:①热疗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速度加快,促进组织中毒素、废物的排出;同时血量增多,白细胞数量增多,吞噬能力增强和新陈代谢增加,使机体局部或全身的抵抗力和修复力増强。因而炎症早期用热,可促进炎性渗出物吸收与消散;炎症后期用热.可促进白细胞释放蛋白溶解酶,使炎症局限。适用于眼睑炎(麦粒肿)、乳腺炎等患者。②热疗可降低痛觉神经兴奋性,又可改善血液循环,加速致痛物质排出和炎性渗出物吸收。解除对神经末梢的刺激和压迫,因而可减轻疼痛。同时热疗可使肌肉松弛,增强结缔组织伸展性,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减轻肌肉痉挛、僵硬,关节强直所致的疼痛。适用于腰肌劳损、肾绞痛、胃肠痉挛、麦粒肿、乳腺炎等患者,③热疗使皮肤血管扩张,使平时大量呈闭锁状态的动静脉吻合支开放,皮肤血流量增多。由于全身循环血量的重新分布,减轻深部组织的充血。④热疗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将热带至全身,使体温升高,并使患者感到舒适。适用于年老体弱、早产儿、危重、末梢循环不良患者。
热疗的禁忌:①未明确诊断的急性腹痛。热疗虽能减轻疼痛,但易掩盖病情真相,贻误诊断和治疗,有引发腹膜炎的危险。②面部危险三角区的感染。因该处血管丰富,面部静脉无静脉瓣,且与颅内海绵窦相通,热疗可使血管扩张,血流增多,导致细菌和毒素进人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扩散,易造成颅内感染和败血症。③各种脏器出血、出血性疾病。热疗可使局部血管扩张,增加脏器的血流量和血管通透性而加重出血。血液凝固障碍的患者,用热会增加出血的倾向。④软组织损伤或扭伤的初期(48小时内)热疗可促进血液循环,加重皮下出血、肿胀、疼痛。⑤其他。
医院饮食可分为三大类:基本饮食、治疗饮食和试验饮食,分别适应不同病情的需要。基本饮食(basicdiet)包括普通饮食、软质饮食、半流质饺食和流质饮食四种。
鼻饲法是将导管经鼻腔插入胃内,从管内灌注流质食物、水分和药物的方法。插入长度一般为前额发际至胸骨剑突处或由鼻尖经耳垂至胸骨剑突处的距离。一般成人插入长度为45?55cm,应根据患者的身髙等确定个体化长度。为防止反流、误吸,插管长度可在55cm以上;若需经胃管注人刺激性药物.可将胃管再向深部插入10cm。
对膀胱高度膨胀且极度虚弱的患者,第一次放尿不得超过ml。大量放尿可使腹腔内压急剧下降,血液大量滞留在腹腔内,导致血压下降而虚脱;另外膀胱内压突然降低,还可导致膀胱黏膜急剧充血,发生血尿。
大量不保留灌肠的目的:①解除便秘、肠胀气。②清洁肠道,为肠道手术、检查或分娩做准备。③稀释并清除肠道内的有害物质,减轻中毒。④灌人低温液体,为高热患者降温。正确选用灌肠溶液,掌握溶液的温度、浓度和量。肝昏迷患者禁用肥皂液灌肠;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水钠潴留患者禁用生理盐水灌肠。急腹症、消化道出血、妊娠、严重心血管疾病等患者禁忌灌肠。
①易挥发、潮解或风化的药物:如乙醇、过氧乙酸、碘酊、糖衣片等,应装瓶.盖紧瓶盖。②易氧化和遇光易变质的药物:如维生素C、氨茶碱、盐酸肾上腺素等,应装在有色密盖瓶中,或放在黑纸遮光的纸盒内,放于阴凉处。③易被热破坏的某些生物制品和抗生素:如抗毒血清、疫苗、胎盘球蛋白.青霉素皮试液等,应置于干燥阴凉(约20℃)处或冷藏于2℃?10℃处保存。④易燃易爆的药物:如乙醇、乙醚、环氧乙烷等应单独存放,密闭瓶盖置于阴凉处,并远离明火。⑤易过期的药物:如各种抗生素、胰岛素等.应按有效期先后,有计划地使用.避免因药物过期造成浪费。⑥患者个人专用的贵重或特殊药物应单独存放,并注明床号、姓名。
依据药物的性质、剂型、机体组织对药物的吸收情况和治疗需要等,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口服、舌下含服、吸人、皮肤黏膜用药、直肠给药以及注射(皮内、皮下,肌内、静脉注射)等。除动、静脉注射药液直接进人血液循环外,其他药物均有一个吸收过程,吸收顺序依次为:吸人舌下含服直肠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眼皮肤。有些药物不同的给药途径可产生不同的药物效应,如硫酸镁口服产生导泻与利胆作用,而注射则产生镇静和降压作用。
①对牙齿有腐蚀作用的药物.如酸类和铁剂,应用吸水管吸服后漱口,以保护牙齿。②缓释片、肠溶片、胶囊吞服时不可嚼碎;舌下含片应放舌下或两颊黏膜与牙齿之间待其溶化。③健胃药宜在饭前服,助消化药及对胃黏膜有刺激性的药物宜在饭后服.催眠药在睡前服,驱虫药宜在空腹或半空腹服用。④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应准时服药,以保证有效的血药浓度。⑤服用对呼吸道黏膜起安抚作用的药物,如止咳糖浆后不宜立即饮水=⑥某些磺胺类药物经肾脏排出,尿少时易析出结晶堵塞肾小管,服药后要多饮水。⑦服强心苷类药物时需加强对心率及节律的监测,脉率低于每分钟60次或节律不齐时应暂停服用,并吿知医生。
臀大肌注射的定位方法有两种:①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侧或向右侧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线,将一侧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髂后上棘至股骨大转子连线).即为注射区。②联线法:从髂前上棘至尾骨作一联线,其外1/3处为注射部位。对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因其臀大肌尚未发育好,注射时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最好选择臀中肌和臀小肌注射。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呼吸道阻塞症状:由于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肺水肿引起,可表现为胸闷、气促、哮喘与呼吸困难,伴濒死感。②循环衰竭症状:由于周围血管扩张导致有效循环量不足,可表现为面色苍白,出冷汗、发绀,脉搏细弱,血压下降。③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因脑组织缺氧,可表现为面部及四肢麻木,意识丧失,抽搐或大小便失禁等。④其他过敏反应表现:可有荨麻疹,恶心、呕吐、腹痛与腹泻等。
静脉输液的目的:①补充水分及电解质.预防和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常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脱水、酸碱平衡失调患者,如腹泻、剧烈呕吐、大手术后的患者。②增加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及微循环灌注量。常用于严重烧伤、大出血、休克等患者。③供给营养物质,促进组织修复,增加体重,维持正氮平衡。常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胃肠道吸收障碍及不能经口进食(如昏迷、口腔疾病)的患者。④输入药物,治疗疾病。如输入抗生素控制感染;输入解毒药物达到解毒作用;输入脱水剂降低颅内压等。
输入溶液的种类和量应根据患者体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的程度来确定,通常遵循“先晶后胶”、“先盐后糖”、“宁酸勿碱”的原则。在给患者补钾过程中.应遵循“四不宜”原则.即:不宜过浓(浓度不超过40mmol/L);不宜过快(不超过20?40mmol/h);不宜过多(限制补钾总量:依据血清钾水平.补钾量为60?80mmol/d,以每克氯化钾相当于13.4mmol钾计算,约需补充氯化钾3?6g/d);不宜过早(见尿后补钾:一般尿量超过40ml/h或ml/d方可补钾)。输液过程中应严格掌握输液速度,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静脉炎主要原因是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强的塑料导管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也可由于在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元菌操作?导致局部静脉感染。①预防: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放慢点滴速度,并防止药液漏出血管外。同时。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②处理:①停止在此部位静脉输液,并将患肢抬高、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或95%乙醇溶液行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20分钟。②超短波理疗.每日1次,每次15?20分钟。③中药治疗。将如意金黄散加醋调成糊状,局部外敷,每日2次,具有清热、止痛、消肿的作用。④如合并感染,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空气栓塞的处理:①如出现上述临床表现,应立即将患者置于左侧卧位,并保持头低足高位。该体位有助于气体浮向右心室尖部.避免阻寒肺动脉人口。随着心脏的舒缩.空气被血液打成泡沫,可分次小量进人肺动脉内,最后逐渐被吸收。②给予高流量氧气吸人,以提高患者的血氧浓度,纠正缺氧状态。③有条件时可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④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浓缩红细胞:是新鲜血经离心或沉淀去除血浆后的剩余部分。适用于携氧功能缺陷和血容量正常的贫血患者。
洗涤红细胞:红细胞经生理盐水洗涤数次后,再加适量生理盐水,含抗体物质少,适用于器官移植术后患者及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
①白细胞浓圻鲜全血离心后取其白膜层的白细胞.于4℃环境下保存,48小时内有效新鲜全血离心后如添加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可增加粒细胞的获得率,用于粒细胞缺乏伴严重感染的患者。②血小板浓缩悬液:全血离心所得,22℃环境下保存.24小时内有效。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性出血的患者。
洛血反应是供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或溶解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与发热反应相似,重者在输入血液时即可出现症状,死亡率高。通常可将溶血反应的临床表现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受血者血清屮的凝集素与输入血中红细胞表面的凝集原发生凝集反应.使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患者出现头部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心前区压迫感.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烈疼痛等反应:②第二阶段:凝集的红细胞发生溶解.大显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浆中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域朵酱油色),同时伴有寒战、高热、坪吸困难、发绀和血压下降等。③第上阶段:一方面.大暈血红蛋白从血浆进入肾小管,遇酸性物质后形成结晶,阻塞肾小管.另一方面.由于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又可引起肾小管内皮缺血、缺氧而坏死脱落.迸一步加重了肾小管阻塞.导致急性肾衰竭,表现为少诚或无秘.管型铱和蛋白尿,高血钾症、酸中毒,严重者可致死亡。
一旦发生输血反应.应进行以下处理:①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②给予氧气吸人,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升压药或其他药物治疗。③将剩余血、患者血标本和尿沅本送化验室进行检验。④双侧腰部封闭,并用热水袋热敷双侧肾区,解除肾小管痉挛,保护肾脏。⑤碱化尿液:静脉注射碳酸氢钠,增加血红蛋自在尿液中的溶解度,减少沉淀.避免阻塞肾小管。⑥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屎量.插入导谈管,检测每小时尿量,并做好记录。若发生肾衰竭,行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治疗。⑦若出现休克症状,应进行抗休克治疗。⑧心理护理:安慰患者,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
枸橼酸钠中毒反应:①原因:大量输血使枸橼酸钠大量进人体内.如果患者的肝功能受损.构橼酸钠不能完全氧化和排出,而与血中的游离钙结合使血钙浓度下降。②临床表现:患者出现手足抽搐,血压下降.心率缓慢。心电图出现Q-T间期延长.甚至心搏骤停:③护理:遵医嘱常规每输库存血ml,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ml,预防发生低血钙。
①尿常规标本:用于检查尿液的颜色、透明度,测定比重,检査有无细胞和管型,并作秘蛋白和塚糖定性检测等。②尿培养标本:用于细菌培养或细菌敏感试验.以了解病情,协助临床诊断和治疗。③12小时或24小时塚标本:用于各种尿生化检查和陕浓缩查结核杆菌等检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