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霉素皮试期间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

1 皮试消毒液对结果判别的影响!   青霉素皮试前,采用何种消毒剂做皮肤消毒,对皮试结果判断的准确性有较大影响。如采用传统的消毒剂(75%酒精),假阳性的出现机率明显增多。据笔者随机观察,可占受试者的10%~15%。主要表现为局部皮丘隆起、偏硬,红晕直径可≥1cm。其产生原因可能系注药时消毒区酒精尚未完全挥发,残留者随穿刺动作渗入针孔,刺激局部皮肤所致。小儿因皮肤细嫩,皮下组织松弛,更容易出现假阳性。我们将10例被基层卫生所判为“阳性”结果者,在做好充分抢救准备后重新皮试,将针刺时机延缓至酒精完全挥发完全后,结果仅1例为阳性,其余9例均为阴性,用药过程中审慎观察无1例发生过敏反应,其中2例皮试阳性的有十余年“过敏史”者被排除。为避免假阳性结果的产生,近年我们改用m-f消毒液,配制成1∶80浓度应用,消毒效果良好又不影响皮试的准确性判别,值得推广。2 青霉素溶媒的选择!   青霉素水溶液很不稳定,其最适pH为6~7,过低(≤5)过高(≥8)均易水解失效,因不同溶液所显示的pH值范围不同,本类药物在不同溶液中的稳定性亦有很大差异。如临床常用的5%~10%葡萄糖注射液,pH为3.2~5.5,用做溶媒或稀释液,可催化青霉素分解降效,含糖浓度愈高降解越快,降解物比青霉素抗原性更强,易在输注过程中诱发过敏反应。再者葡萄糖分子是由二个或多个含有6碳的多羟基醛组成,溶液为胶体,青霉素直接加入其中可被浓缩,输入人体有形成栓子的可能。而生理盐水、林格氏液的pH为5~7,加入青霉素后形成的注射液pH为5.8~6.2,稳定性好,在室温下存放24小时仅损失效价的9%,宜做溶媒和稀释液。3 青霉素皮试液的配制和保存方法!   皮试液宜用生理盐水。而不可应用注射用水,因后者可使青霉素分子中的β-内酰胺环水解开环而重排,产生的青霉烯酸不仅局部刺激性强,且易与血浆蛋白结合成青霉素噻唑蛋白,诱致过敏反应。据测定,青霉素的水溶液在37℃下放置24小时,青霉烯酸的含量较配制时增加倍。其水剂在放置过程中pH值会逐渐降低,下降速度与温度、药物浓度、放置时间呈负相关,溶液pH下降易使青霉素产生聚合反应,生成大分子致敏性聚合物。倘用以皮试,不仅能呈现假阳性反应,还容易引起过敏性休克。因此皮试液配制好后应置低温保存,只限当日使用。4 青霉素皮试液的适宜剂量!   我们从应用的安全性、敏感性、疼痛比较与结果是否容易判断等方面做长期追踪比较,发现青霉素皮试液的最佳浓度为U/ml,每次注射皮丘的容积以0.05ml,剂量20U最为适宜。5 再次用药的皮试问题!

  一般而言,儿童停用3天以上,成人超过7天,应重新皮试[1]。我们认为,凡停用超过72小时需再次用药者,即应重做皮试,以防不测。因本类药物进入人体5天左右即可产生抗体,10天后抗体形成己达高峰,皮试的间隔时间应参照这一规律。6 应用不同品种、厂家与批号的青霉素应否皮试!   青霉素过敏的根源在于药物品质不纯,其中所含青霉烯酸、青霉噻唑等是主要的致敏原。目前应用进口的高品质青霉素是不做皮试的,这在西方的多数国家亦成惯例。鉴于国产药物因不同工艺流程所含致敏物的种类与数量不同,使用不同种青霉素(如氨苄青霉素,新青霉素等)不宜一律应用青霉素G盐替代皮试,用药中途更换不同厂家或同一厂家的不同生产批号的药物时亦应重新皮试,以策安全。7 小剂量用药不能替代皮试!   少数病人因惧怕疼痛不愿接受皮试,要求医务人员先用小剂量肌注,若无反应再用大剂量,医院有时因此酿发事故。因为青霉素过敏多为Ⅰ型变态反应,药物仅在特异质的人体中起激发信号作用,过敏与否和用量多少无关,我们曾遇2医院探视病人,嗅到含青霉素分子的空气而发生严重过敏反应者。8 局部用药也应做皮试!   曾见乡村医生将青霉素粉剂撤在创面上,做为消炎杀菌药物,也有的将青霉素乳剂或粉剂作为结膜炎时的点眼用药,这样做危险极大。因为青毒素及其降解产物只是半抗原,它们可与表皮蛋白结合形成完整抗原,在体内产生多种抗体引起过敏。因此青霉素类不宜局部用药,确需使用,一定勿忘皮试。9 皮试观察期间同样能发生过敏反应!   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控中心的统计表明,少数人可于皮试时发生过敏性休克,因此致命的病人中25%死于皮试时。因此青霉素皮试前应备好急救药物,注射后严密观察,一旦出现异常,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即使皮试阴性者,在首次用药或每次注射后的半小时内,亦应注意。因为不少过敏反应发生在续用过程中,医院可因来不及抢救而死亡。10 小儿用药的皮试问题!   小儿用药应否皮试争论己久,一种观点认为人类对青霉素是否呈特异反应,在未出生时就己确定,即使是新生儿,在首次应用青霉素前也无法排除曾与此类抗原有过隐性接触的可能,故无论年龄多小、是否曾用均应做皮试。另有人认为生后4周内初次用药可免做皮试,因此龄体内IgE合成能力尚不健全,即使属过敏体质或己潜在接触过抗原,但这一年龄段机体尚未完成致敏过程。现有的文献尚无小至6个月内的婴儿用药出现过敏性休克的报道。再者,新生儿皮肤红润,容易出现假阳性,故半岁以内的儿童应尽量免做皮试,确需皮试者需用生理盐水做对照。11 青霉素能否脱敏注射   较早的一种观点认为青霉素过敏者又确需用药(如孕妇患梅毒)时,可口服脱敏(Wendel,年,以青霉素V酏剂口服,首次U,以后每15分钟倍加一次,至1638U为止,同时严密观察,维持24小时输液,以备随时加药抢救)。这一方法随着近年第三代氟喹酮和大环内酯类、第3~4代头孢类等新型抗菌药物的问世,已失去应有价值。为防意外,青霉素脱敏注射应予禁止。12 对青霉素有过敏反应者可否再做皮试!   青霉素皮试阳性的出现时间与机率,可因时、因地、因人、因药、因操作技巧、加药方法等而有很大不同。国内有人对例皮试阳性者再次皮试,仅1例表现为阳性结果,国外的重复试验结果阴性率亦达87.6%(85/97)。对第2次皮试阴性的病人给药后,过敏反应的出现机率并不大于无过敏史者。因此对曾有过敏史确需用药可再做皮试。但皮试方法宜先用划痕试验法,同时对侧做生理盐水对照,密切观察,两侧结果相同者可判为阴性,再用皮内皮试法最后确定。如局部出现迅速而剧烈的反应,立即将试剂擦洗干净,不再作皮内试验。13 青霉素皮试的最佳部位!   有人将前臂分为三区九点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发现腕横纹上3cm正中点为最佳注药点,此处为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尺神经结合部,神经末梢较为稀疏,痛感较轻,观察容易。14 注意过敏性休克与晕厥的区别!   皮试或给药过程中,某些患者由于精神紧张、恐惧或疼痛刺激,可产生一种暂时性失去行动功能和知觉的现象,称为晕厥或晕针。晕厥是一个短暂、易恢复的心血管系统反射性调节障碍,易发于空腹、疲劳、过久站立或室内通风不良时,体弱女性多见,因与过敏性休克均有面色苍白、冷汗、胃部不适、手足麻木、脉细弱、血压下降等共同表现,常易于相互误诊。但休克时除上述症状外,还出现呼吸道症状,如胸部紧束及喉头阻塞感、呼吸困难、口唇青紫等,且最早出现,是区别的关键所在。二者的甄别对抢救至关重要,因为晕厥者仅需平卧休息,饮些热糖水即可恢复,但休克则需争分夺秒从速抢救。15 青霉素皮试可否替代头孢类药物的过敏试验!   因头孢类与青霉素类有共同的化学结构——β内酰胺环,可呈现部分交叉过敏反应,不少基层单位常以青霉素皮试代替头孢类,但头孢类过敏机率明显低于青霉素(仅为其25%),青霉素过敏者使用头孢亦仅10%~14%发生过敏,鉴于两者各有其独自的致敏物质,因此不可以青霉素皮试完全替代,临床发现确有少数患者,仅对头孢过敏而对青霉素无交叉过敏的奇特现象。

更多精彩咨询就在下方







































消除皮肤白癜风
北京中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nwm.com/xkhl/5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