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对头孢菌素药物是否需要做、哪些情况下要做、如何做过敏试验等问题尚末形成统一标准,其相关的标准如下:
今天,要带大家来好好认识「头孢皮试」这件事儿。
头孢菌素是如何引起过敏的?
(图1头孢菌素结构,来源网络)
1.头孢菌素的「致敏原」是哪儿?
头孢菌素类药物结构主要以7-氨基头孢烷酸(7-ACA)为母核,含R1和R2两个活性取代基,头孢菌素碱水解或胺解时最终产物都是以侧链R1为主的衍生物,R1的结构对过敏反应的专属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头孢菌素7位侧链和青霉素6位侧链是两者交叉过敏的结构基础,两者侧链结构越相似,交叉过敏反应越强,否则不易发生交叉过敏反应。
2.同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完全交叉过敏吗?
因此,它与青霉素之间呈不完全交叉过敏现象,目前文献报道对青霉素过敏者,只有5%~10%的患者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而青霉素皮试阴性者,头孢菌素皮试亦可呈阳性,其阳性发生率为4.01%。[2]
3.头孢菌素间会交叉过敏反应吗?
当两个头孢菌素间的R1侧链相同或相似时就可能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否则不易发生交叉过敏反应。
有研究证明,R1侧链各异的头孢唑啉和头孢噻啶间基本上都不发生交叉过敏反应。我国研制成功的头孢噻肟钠与头孢哌酮在动物青霉素过敏反应实验中也不发生交叉过敏反应,但头孢噻肟钠能与R1侧链完全相同的头孢曲松钠发生交叉过敏性。
头孢菌素类引发过敏反应机制除了本身7位侧链结构外,还可能是头孢菌素-蛋白质结合物诱发过敏反应,所以品种、规格、厂家不同的头孢菌素产生过敏反应严重程度可能也不一样。
由此可见,使用青霉素或某一种头孢菌素药物做皮试,并不能检测出所有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有特异免疫反应的个体,且不能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因此,临床应用头孢菌素时,应采用拟用的头孢菌素进行皮试。
头孢皮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皮试人群有哪些?
要做皮试:过敏体质的患者;
禁做皮试:曾发生青霉素、头孢菌素药物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
药品说明书中明确规定使用前皮试,按说明书规定执行。
2.头孢皮试的监控观察
皮试观察20分钟内或用药期间:严密监测患者用药反应,预先做好各种抢救准备。
注射完毕:留观30分钟,随时询问患者有无胸闷、瘙痒、面部发麻等异样感。
头孢皮试液怎么选?怎么配?
1.皮试液选择
目前常用的皮试方法一般有3种:用青霉素替代拟用药物、用某一种头孢菌素替代拟用药物、采用拟用药物本身。
我们该如何选择?
由上文可知,使用青霉素或某一种头孢菌素药物做皮试,并不存在完全交叉过敏,即不能检测出所有的特异免疫反应个体,难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因此,临床应用头孢菌素时,应采用拟用的头孢菌素本身进行皮试。
2.皮试液配制浓度
皮试液的浓度要求多少,国内并没有统一的浓度标准。
目前医药学专著和医药学杂志介绍的头孢类药物皮试液的浓度多在~ug/mL之间。
建议ug/mL:《新编药物学》(第16版)、《药物毒副反应防治手册》;
建议ug/mL:《新编常用药物手册》、《临床药物学》、《药物手册》、《临床药师手册》。
但关于头孢的皮试液浓度一直存在争议。如:
张永倍等认为皮试液浓度在60~ug/mL之间,皮试阳性率为0.48%~10.7%。皮试液浓度过低易导致假阴性结果多,过高则假阳性结果多,都不利于正确指导合理用药。
葛海萍等认为,用不同浓度的皮试液皮试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基于皮试液配制简便、可操作,建议浓度ug/mL。
国外的皮试液浓度为~0ug/mL,0.5mL/次(实际50~ug)。
由此可见,目前临床使用头孢菌素皮试液的浓度存在较大差异,急需临床循证论证和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试验研究以提供科学、统一的临床标准。
3.皮试液配制方法
以皮试液浓度ug/mL为例:教科书《基础护理学》[7]和《新编护理学基础》均[8]以剂量为0.5g的头孢菌素为例配制皮试液,取头孢类药物0.5g加生理盐水10mL稀释为50mg/mL,再取上液0.1mL加生理盐水10mL,即为ug/mL。
小结
为更好的防止头孢类药物过敏性休克所致的损害,医务人员务必给予足够的重视。
无论是否予以皮试,都应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查验抢救药品和设备是否到位、做好开始用药后的监测工作,尤其是前30min内的监测。
头孢皮试液建议采用拟用的头孢菌素本身;
医药学专著的皮试液建议浓度多在~ug/mL之间。
(作者:李达仕来源:丁香园)
?欢迎在留言区写上你想说的话
戳原文,更有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