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试验常规采用皮内实验,简称皮试。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的主要目的:是预测发生Ⅰ型(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可能性,降低发生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风险。
青霉素类药物是否需要皮试?
青霉素类药物应用至今发生过敏反应的机率较高,包括皮疹、荨麻疹、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发热、哮喘、过敏性休克等,其中以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甚至可能导致死亡。研究表明,通过完整、规范的皮试诊断方法,青霉素皮试的阳性预测值为50%,阴性预测值为70%~97%。
目前我国青霉素类抗菌药物说明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均要求在使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之前需常规做青霉素皮试。
注意以下这些人不建议皮试:哮喘控制不佳、有严重过敏反应病史、皮肤划痕症、急慢性荨麻疹等患者应避免青霉素类药物皮肤试验,以免引起严重过敏反应,危及生命。
头孢菌素是否需要皮试?
头孢菌素给药前常规皮试对过敏反应的临床预测价值无充分循证医学证据支持,《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提出:不推荐在使用头孢菌素前常规进行皮试,仅以下情况需要皮试:①既往有明确的青霉素或头孢菌素Ⅰ型(速发型)过敏史患者;②药品说明书中规定需进行皮试的。
皮试注意事项选择合适的时机4~6周内发生过β内酰胺类药物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进行皮试,皮试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如需进行皮试,建议在反应发生4~6周后进行。
停用干扰药物有些药物可抑制皮肤反应,导致假阴性结果,故皮试前应询问近期用药史,并在病情允许时停用可能干扰皮试结果的药物。
全身应用一代抗组胺药物停药至少2~3天;
二代抗组胺药物停药至少3~7天;
全身较长时间应用糖皮质激素停药至少7天;
丙咪嗪类抗抑郁药、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停药至少7天,对皮试的影响才能消除。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培哚普利、贝那普利等)可影响对严重过敏反应的救治。有严重过敏反应高危因素的患者,皮试前应至少停此类药物24小时。
这些药物会导致皮试结果的假阴性,因而需要在皮试前停用,由于药品名称太多就不一一列举,记得在皮试前向医生详细说明正在使用的药物,并听从医生安排。
皮试阳性≠过敏皮试阳性的患者不一定是“青霉素过敏”,仅应记录为“青霉素皮试阳性”,既往仅皮试阳性的患者,并非皮试的禁忌证,可在密切观察基础上重复皮试。多种因素可引起皮试假阳性:
皮试操作不规范:如针头较粗较钝、皮试液浓度过高、操作手法较重、注射量大、注入气泡等。
消毒液对皮肤的刺激:待其未干燥就行皮试有可能会导致假阳性,阳性结果其实是患者对消毒液过敏。
患者体质、情绪与皮试时的体位等:皮肤反应性增高(如部分荨麻疹、皮肤肥大细胞增多症)的患者、是否空腹、体位不当、情绪紧张等均可导致类似过敏反应的症状
内容:刘嘉、冯正丽编辑:张艳仙
校对:蒋睿、王新宇、邹艳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