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的不懈努力与坚持,
心原性休克首个阳性结果RCT——DanGerShock终于开花结果!
年4月7日在美国亚特兰大召开的ACC上,来自丹麦的JacobMoller教授代表DanGerSHOCK全体研究者,向世界公布了这一项长达十年的RCT研究结果。
急性心梗合并心原性休克一直是临床上最为棘手的情况之一,以其高居不下的院内死亡率成为心内科重点研究方向之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心原性休克的发生率大约为10%,而且一半以上的患者可能来不及就诊就已经死亡。尽管过去几十年间技术和设备日新月异,可惜全球范围内急性心梗合并心原性休克的死亡率仍然高达50%左右。
临床医生和研究者们却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责任血管的迅速开通被认为是唯一有效改善生存率的治疗手段,但是休克期间全身重要器官无血液灌注造成的损伤却无法逆转。于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首要难题就是:如何安全地升高和稳定患者血压,以及如何纠正或解决全身脏器低灌注的问题。
短期机械辅助循环装置(MCS)就成了这种情况下的不二选择。
在DanGerSHOCK发表之前,已经有过7个心原性休克的RCT研究因为入组过于困难而不得不终止。而另外两项评估IABP和ECMO在提高心原性休克患者生存率方面的RCT研究IABP-SHOCK和ELCS-SHOCK(ECMO)却都是阴性结果。这也使得DanGerSHOCK的结果发布显得尤为来之不易,不仅ACC给了它Late-BreakingClinicalTrial的黄金时段,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也于第一时间在线刊登该文章并推送至社交媒体。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读一下DanGerSHOCK这一长达十年的RCT研究。
研究发起
这是一项完全由研究者独立发起的国际多中心RCT,研究假设最早由丹麦医生于年提出并命名为DANSHOCK,计划入组例来对比ImpellaCP+标准治疗和标准治疗方法两组对于提高STEMI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生存率的效果,主要临床终点是天全因死亡率。
无奈丹麦当时仅有4家PCI中心,心原性休克的患者入组和随机化又困难重重,年德国的9家中心加入,年英国的中心也加入,最终在年7月完成了全部例的病例入组。
入排标准
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低血压且全身性低灌注,乳酸水平高于2.5mmol/L,左室射血分数低于45%,且在休克发作时就能够完成随机化。
DanGerSHOCK排除了发生院外心脏骤停并复苏,但到达导管室时仍昏迷的患者;以及右心衰竭的患者。
随机至Impella组的患者,Protocol要求立即植入Imeplla并最高流量运行至少48小时以上,除非出现相关并发症。如果无法获得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允许升级至Impella5.0、ImpellaRP或者其他体外循环装置。
研究结果
有5例患者拒绝签署知情同意,所以最终分析了例患者的情况。其中例患者接受了责任血管的PCI治疗,5例接受了搭桥手术。患者基线数据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中位年龄67岁,79%为男性,LVEF中位数25%,乳酸水平中位数4.5mmol/L。72%的患者责任血管为前降支或者左主干;72%的患者有多支病变;55%的患者为SCAI分级C级,45%的患者为SCAI分级D级或E级。
责任血管和非责任血管的再通率以及Door-to-Balloon时间两组无差异。
器械组内有名患者成功植入了ImpellaCP,另有7例植入了Impella5.0。对照组也有少量ImpellaCP和Impella5.0的使用。两组都有一些患者使用了ECMO(12%v.s.19%)。
注:mAFP=microaxialflowpump微型轴流泵
主要临床终点和次要临床终点
天全因死亡率,Impella组(45.8%)显著低于对照(58.5%);复合心脏终点事件发生率也低于对照(52.5%v.s.63.6%)。NNT=8。
不良事件
复合安全终点包括严重出血、下肢缺血、肾脏透析、卒中以及败血症。Impella组肾脏透析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这一差异也有可能是对照组许多患者早期死亡导致的统计学差异。
亚组分析
再来看一下亚组分析,全部一边倒地倾向于Impella组;无论性别、年龄、血压水平、左室射血分数高低、症状轻重、甚至入组时间是否近五年内(由于试验跨越整整十年,早期对于心原性休克的认识和治疗水平可能有限)。
其中有两点发现非常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