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

对于一些常见的细菌性感染,临床常用头孢类抗菌药物,虽然头孢类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等优点,但是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也一定要注意其不良反应,尤其是过敏反应如果没有及时救治,可能会危及生命。作为一名在临床一线工作的临床药师,我有义务向大众普及药物的相关知识,使大家认识到药物作用的双重性,即治疗作用及副作用。下面我来介绍一下头孢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一、过敏反应为头孢菌素类药物最主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0.5%~10%,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药物热、哮喘等,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据文献报道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居头孢菌素之首。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的皮疹发生率分别为2.2%,1.8%,1.3%。

另有报道,在-年的例头孢菌素类药物致过敏性休克的病例中,绝大多数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其中头孢噻肟占17.7%、头孢哌酮占13.3%、头孢曲松占11.3%。第三代头孢菌素还可透过眼部房水,曾有应用头孢曲松致过敏性休克引起双眼失明的报道。

二、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溶血的机制主要分为自身抗体型、药物吸附型和免疫复合物型3种。例如头孢曲松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属于免疫复合物型。其主要机制为:反复注射药物刺激机体产生DDAbs(drug—dependentantibodies)该抗体与头孢曲松或其代谢产物形成免疫复合物,并与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靶蛋白结合,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破裂,引起溶血反应。

另一方面头孢菌素可作为半抗原先吸附于血小板膜表面,构成全抗原,然后刺激机体免疫细胞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后者与靶细胞作用,引起血小板大量凝集与破坏。有报道静滴头孢哌酮后,血象及骨髓片提示巨核细胞系统增生低下,停用头孢哌酮后血小板升至正常。

三、消化系统反应

胃肠道反应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10.8%,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和呕吐。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引起腹泻的发生率分别为3.0%,1.2%,1.3%。本类药物强力地抑制肠道菌群,可致菌群失调,引起维生素B族和K缺乏。也可引起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念珠菌感染等。近年多有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报道。尤以头孢哌酮发生率居高。

这可能与头孢哌酮在胆汁中浓度较高,抑制或破坏肠道内合成维生素K的正常菌群而使凝血酶原复合物生成减少有关。由此可见,在应用该类药物时,应密切观察PT变化,注意消化道是否有出血倾向,必要时给予维生素K以减少继发性出血的可能。因此,有胃肠道疾病史者,特别是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或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者应慎用。

四、双硫仑样反应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酒几率的增多,临床出现了很多例使用头孢类药物(头孢哌酮钠、头孢曲松钠、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唑啉、头孢噻肟钠等)后饮酒发生的过敏反应—双硫仑样反应。酒精进入体内后,首先在肝细胞内经过乙醇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醛,乙醛在肝细胞线粒体内经过乙醛脱氢酶氧化为乙酸和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乙酸进一步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

头孢类抗生素,是从头孢菌素母核7一氨基头孢烷酸接上不同的侧链而制成半合成抗生素。由于其分子结构含硫甲基四氮唑基因,可与辅酶A竞争,抑制肝脏的乙醛脱氢酶活性,阻断了乙醛的继续氧化而造成蓄积,导致乙醛中毒,致使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加强,血浆外渗,并能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促使神经末稍释放大量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五羟色胺等单胺类神经递质,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血管运动性和神经性表现,产生一系列中毒症状,呈“醉酒状”戒硫样反应。

如果患者平时不会饮酒或饮酒很少的人,反应会更加严重,应用静脉用药后,反应比口服用药更陕更严重。建议应用此类头孢菌素期间及停药后7天内应禁酒,同时避免服用含乙醇的饮料,尤以头孢哌酮、头孢曲松更为显著。在应用头孢哌酮钠时,应避免与任何含有乙醇成份的药物配伍。这一点在儿科用药中尤应引起警惕,因为幼儿的肝微粒体酶系发育尚未健全,对各种药物的代谢能力低,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五、神经毒性机制

头孢吡肟主要以原型经肾脏排泄,平均血浆消除半衰期为(2±0.3)h,70%-80%由肾小管分泌,10%-20%由肾小球滤过。头孢吡肟总的平均清除率与平均肌酐清除率有重要的关系,可随肾功能的减退而延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程度及肾小管间质损害呈正相关。对于肾功能正常患者,多剂量给药后无药物蓄积发生,少有不良反应发生。

老年人的药物清除率因肾清除率明显降低,易在体内蓄积,而肾功能不全者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肾小球严重破坏,使身体在排泄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方面出现紊乱,发生药物体内蓄积。

因此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和老年患者可因药物蓄积导致脑脊液中药物浓度升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枢递质氨基酸的合成和运输,同时抑制中枢神经细胞Na+-K+—ATP酶,使静息膜电位降低,导致精神异常、惊厥、昏迷等中枢毒性反应。

头孢吡肟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一般认为该药易透过血脑屏障,使脑脊液中药物浓度增加,可能通过拮抗正常神经递质Y一氨基丁酸与其受体结合导致脑病的发生。头孢曲松/舒巴坦钠注射液曾有可致精神障碍的报告。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尚不完善,在应用时尤应注意。老年人及尿毒症患者应用此类药物时可因肾功能衰竭而致药物蓄积、半衰期延长产生头孢菌素脑病,如应用应减量。

六、出血机制

头孢哌酮引起出血的机制:头孢哌酮经不同途径给药后,40%以上(有报道达75%)以原形从胆道排入小肠大量杀灭肠道正常菌群(肠道正常菌群可合成维生素K),致维生素K合成减少,致需维生素K参与的凝血酶原、因子Ⅶ、Ⅸ、X合成减少;且头孢哌酮含巯甲基四唑基团,与体内维生素K作用使之消耗增加;头孢哌酮还可直接干扰肝脏对维生素K的利用。

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与药物的用量大小、疗程长短直接有关。头孢哌酮引起出血的副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机率增大。在长期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应对患者定期检查血象。

以上是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见的一些不良反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有用药方面的疑问,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nwm.com/xkyy/119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