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一些中药在治病的同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毒副作用,用药一定要慎重,务必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马兜铃酸为肾毒素,能造成肾小管坏死,导致肾衰竭,是典型的“中草药肾病”,病情严重者需要终身做血液透析或肾移植。马兜铃酸也是潜在的致癌物质,动物实验表明,食用马兜铃酸会导致淋巴瘤、肾癌、肝癌、胃癌和肺癌。
已知或怀疑含有马兜铃酸的药材:
马兜铃、关木通、天仙藤、青木香、广防己、汉中防己、细辛、追风藤、寻骨风、淮通、朱砂莲、三筒管、杜衡、管南香、南木香、藤香、背蛇生、假大薯、蝴蝶暗消、逼血雷、白金果榄、金耳环、乌金草等。
可能与上述药材混用而搀杂马兜铃酸的药材:木通、苦木通、紫木通、白木通、川木通、预知子、木防己、铁线莲、威灵仙、香防己、白英、白毛藤、大青木香等。
主要成分为硫化汞,导致汞中毒,损害中枢神经、肾脏、消化道。
主要成分为硫化砷,导致砷中毒,损伤神经、血管,并可引起肝、肾、脾及心肌等实质器官的脂肪变性和坏死和致癌。
含有不饱和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会对肝脏造成严重损害,并且是强致癌物质。也有肾毒性。
中成药:千柏鼻炎片、感冒消炎片、千喜片。
主要成分柴胡皂苷能导致肾上腺肥大、胸腺萎缩,使人体免疫功能降低。有肾毒性,能损害肾脏。
长期服用能损害肾脏,并能导致内出血和对造血功能造成损伤。
中成药:板蓝根颗粒、二丁颗粒、儿童清肺丸、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
含致癌成分,能导致肝癌。
中成药:川贝雪梨膏、止咳橘红口服液、止嗽化痰丸、橘红丸。
主要含有组胺样物质和溶血蛋白质两种类似蜂毒酸的有毒成分。超量中毒有溶血作用,能引起过敏性休克,少量能兴奋心肌,大量能使心肌麻痹,并能抑制呼吸中枢等。
含水蛭素,能阻止凝血酶的作用,引起内脏广泛出血。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含小檗碱(黄连素),孕妇服用可导致新生儿溶血症,儿童服用可引起急性溶血、严重黄疸。
能导致高血压、心悸、神经损伤、肌病、中风、精神错乱、记忆力丧失,可致死。有肝毒性。
能导致中毒性肝炎。
会干扰胆红素代谢途径,导致黄疸。能引起肝细胞退行性变化、前列腺上皮肥大或增生。
能对实验动物的肝脏和肾脏造成损害。
长期使用对肾脏有毒。动物实验表明会刺激与怀孕有关的乳腺癌的增长。
长期服用可损害心脏、肾脏。
含致癌物质水解槟榔碱。有肾毒性。
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有肾毒性和肝毒性,可导致肾脏、肝脏损害。
牵牛子素损害肾小球基底膜,并可损及神经系统。
有肝毒性,可引起肝脏的损害。
均含有毒性成分黄樟醚,可诱发肝癌。
能使心、肝、肾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能导致中毒性肝炎。
含有毒成分薯蓣皂苷及黄药子萜等,对中枢神经、心脏、肝、肾有毒害作用,可致中毒性肝炎。
含秋水仙碱,作用与亚砷酸相似,出现类似砷中毒的症状。严重可致死。
含商陆毒素,能损伤胃肠、中枢神经和心脏,导致呼吸循环衰竭,可致死。有肾毒性。
主要成分为斑蝥素,可从皮肤、胃肠道粘膜吸收,可引起消化道炎症及黏膜坏死,能导致急性肾衰竭,损伤心肌、肝脏、神经。
可引起过敏反应、血尿、糖尿、蛋白尿。
有肝毒性,可引起肝脏的损害。
含有茵芋碱、茵芋苷等毒素,引起心肌抑制、痉挛等,舒张血管等,可致死。
含毒蕈素胆碱及酚性成分,作用于中枢神经,引起毒性反应。
可引起变态反应、皮疹、皮肤瘙痒、月经紊乱或闭经、房室传导阻滞。有肾毒性,长期服用可能对肾脏有毒。
能使胸腺萎缩。
对肝脏、肾脏有损害,可致肝、肾坏死。野百合碱能诱发肝癌。
主要有毒成分为蓖麻毒蛋白,可损害肝、肾,导致致中毒性肝炎。并可凝集和溶解红细胞及麻痹呼吸、血管运动中枢,导致呼吸、循环衰竭。
能导致肺水肿、中毒性肝炎、肾衰竭。
能导致中毒性肝炎、肾损伤,可致死。
含有毒成分蓝雪素,大剂量或长期服用可能对肾脏有毒。
大剂量长期服用可致失明。对肾脏有毒。
其作用与巴豆、牵牛大致相同,对胃肠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吸收后可导致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的麻痹,以及循环系统的衰竭。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鸦胆子毒素可使内脏血管显著扩张、甚至出血,对肝、肾等实质性细胞有损害作用,使白细胞增多。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普遍的抑制作用。
来源:医学之声
↓↓↓点击关键词
往期回顾
平台简介
功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