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概念及背景
过敏反应又称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指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后,机体发生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病理损伤为主的异常特异性免疫应答。近年来,随着人类居住环境的急剧变化,过敏性疾病发病率日益增高。近20年西方发达国家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率成倍增长,全球总患病率已高达22%。在中国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有一个大概的估计,是在30%左右,过敏性鼻炎的患者超过1亿,过敏性哮喘的患者近万。世界卫生组织已把过敏性疾病列为“21世纪重点研究和预防的疾病”。当前过敏性疾病正成为全社会面临的重大健康和社会经济问题。
2.过敏反应的分类及特点
Ⅰ型变态反应即速发型(Ⅰ型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其特点是:由IgE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等效应细胞以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方式参与反应;发生快,消退亦快;常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而无严重的组织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各种介质随血流散布至全身,作用于皮肤、粘膜、呼吸道等效应器官,引起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嗜酸粒细胞增多、浸润,可引起皮肤粘膜过敏症(荨麻疹、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喉头水肿),消化道过敏症(食物过敏性胃肠炎),全身过敏症(过敏性休克),小结:由于IgE多由粘膜分泌,所以I型多引起粘膜反应。
Ⅱ型变态反应即细胞毒型(Ⅱ型变态反应),抗体(多属IgG、少数为IgM、IgA)首先同细胞本身抗原成分或吸附于膜表面成分相结合,然后通过四种不同的途径杀伤靶细胞,分别为(1)抗体和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2)炎症细胞的募集和活化(3)免疫调理作用(4)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Ⅲ型变态反应即免疫复合物型(Ⅲ型变态反应),又称血管炎型超敏反应。其主要特点是:游离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IC),若IC不能被及时清除,即可在局部沉积,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及其他细胞参与下,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而致组织损伤。
Ⅳ型变态反应即迟发型(Ⅳ型变态反应)是由特异性致敏效应T细胞介导的。此型反应局部炎症变化出现缓慢,接触抗原24—48h后才出现高峰反应,故称迟发型变态反应。机体初次接触抗原后,T细胞转化为致敏淋巴细胞,使机体处于过敏状态。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时,致敏T细胞识别抗原,出现分化、增殖,并释放出许多淋巴因子,吸引、聚集并形成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甚至引起组织坏死。
简图如下
3.过敏反应常见过敏原
已经知道会造成过敏反应的过敏原至少有多种如:
a.吸入性过敏原:存在于空气中,经由呼吸道进入体内,屋尘螨、粉尘螨、屋尘、猫狗毛、树花粉、葎草、艾蒿、豚草、蟑螂、霉菌及空气污染物等等
b.食入性过敏原:随着食物经由消化道进入体内,如牛奶、花生、黄豆、鸡蛋白、牛肉、羊肉、鱼虾蟹、贝类、芒果、小麦、核桃等
c.注射性过敏原:由药物注射或蚊虫叮咬引起,如蜜蜂毒液、头孢菌素类。
d.接触性过敏原:皮肤接触引起,如金属饰品手链、手表、项链或油漆、清洁剂、化妆品等
4.过敏反应性疾病及发病率
在西方国家,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患病率近40年内迅速增加,欧洲普通人群过敏性疾病的流行病调查开始于上世纪初,其患病率在20年代低于1%,工业革命以后从50年代至80年代逐渐上升,80年代以后戏剧性上升。瑞士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年为0.82%,年为4.8%,年9.6%,年跃升为14.2%。美国一项依据皮肤试验的调查显示:大约~万人有过敏问题,其中万人患有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约有1亿5千万人患有哮喘,其中50%以上的成人及至少80%的儿童患者均由过敏因素诱发,每年有多人死于哮喘。
食物过敏、湿疹和药物过敏的患病率近年也明显升高,美国有万人对花生和坚果过敏,6岁以下儿童食物过敏的患病率为4%,成人为1%~2%。食物过敏已成为严重过敏反应和过敏性休克的主要原因。特应性皮炎在欧美国家和亚太发达地区的婴幼儿和儿童中很常见,其发病率已从60年代的3%上升为90年代的10%。急性荨麻疹影响10%~20%美国人的生活,其中50%的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美国药物过敏占全部药物不良反应的10%,青霉素是最常见的致敏原因,每年有人因青霉素过敏性休克而死亡。
过敏性疾病患病率的迅速增高,已达到某种流行病的程度。这与长期的、持续的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西方学者发现,过敏性疾病的发病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乡村,污染地区高于非污染地区;在发展中国家,则与采用城市化的“西方”生活方式相关,农民的孩子较其他孩子较少患过敏性疾病;在城市,父母是高薪阶层或专业人士的子女较低薪阶层的子女更容易罹患过敏性疾病。
5.常见过敏反应性疾病
Ⅰ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一)过敏性休克头孢菌素类过敏
(二)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
(三)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胃肠炎
(四)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湿疹、皮炎、神经血管性水肿
Ⅱ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有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血细胞减少症、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综合征)。Ⅲ型超敏反应常见疾病有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型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Ⅳ型超敏反应常见疾病有传染性变态反应(胞内菌引起)、结核分支杆菌感染——肺结核、结核菌素感染、变态反应皮炎和排斥反应等。
6.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方法(主要涉及Ⅰ型超敏反应)
针对临床上最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医院较普遍的检验方法分体内检测与体外检测。体内检测主要是皮肤试验,斑贴试验,点刺试验,激发试验等,体外检测主要有ELISA法、荧光免疫法与免疫印迹法(取患者血清或体液检测sIgE等),选取其中几种方法进行优劣比对,如下:
皮肤试验
ELISA法
免疫印迹法
原理和意义
根据皮肤风团反应推测
对血液内过敏原sIgE的直接检测
对血液内过敏原sIgE的直接检测
技术因素的影响
较大
一般
较小
对操作者的选择
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护士
具有一定操作经验的实验人员
一般的实验人员
结果判定
有主观因素
客观指标
客观指标
实验结果可靠性
受药物影响
易出现假阴性与假阳性
临界值附近易出现假阴或假阳
假阴性与假阳性率低
皮肤划痕症
需在非发病期才能检测
无
无
安全性
轻微创伤或刺激
部分高敏人群会导致休克
孕妇与儿童检测存在风险
体外检测,绝对安全
体外检测,绝对安全
灵敏性
高
高
相对更高
特异性
高
高
高
设备要求
基本无
需要辅助设备
需要相应设备
是否可自动化
否
否
是
价格
低
高
高
根据上图,可以看出免疫印迹法虽然成本较二者略高,但其无论在可操作性与结果可靠性上皆高于皮肤试验与ELISA法,能够降低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风险,减少病人的痛苦。同时免疫印迹法可以实现自动化操作,减轻实验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隐形传染性样本对人员的伤害及交叉污染。
7.Ⅰ型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Ⅰ型过敏反应的防治原则应着眼于过敏原和机体免疫状态两个方面。
一、检出过敏原。采用上述体内或体外检测方法,筛查出相应的过敏原,避免与之接触,以防为主。
二、脱敏疗法。WHO在其关于免疫脱敏治疗的指导性文件中明确指出,“免疫脱敏治疗是唯一可以彻底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根本性治疗方法”。脱敏治疗过程中可进一步通过过敏原的体外检测追踪患者的疗效变化。
三、药物治疗。其一可阻止生物活性介质释放。主要通过稳定细胞膜和提高细胞内CAMP水平从而抑制介质释放两方面完成。常见稳定细胞膜的药物类型有色甘酸二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抑制介质释放剂有小儿茶酚胺、甲基黄嘌呤、茶碱类药物等。其二利用拮抗生物活性介质。主要通过竞争靶细胞受体和拮抗生物活性介质两种途径达到治疗效果。竞争靶细胞受体药物常见有抗组胺药物,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类常见的有乙酰水杨酸拮抗缓激肽、苯噻啶拮抗组胺和5-羟色胺等。其三,通过改变效应器官的反应性。肾上腺素、麻黄碱解除平滑肌痉挛,抑制腺体分泌,而葡萄糖酸钙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以上可见,由于过敏原脱敏和药物疗程长,治疗经费消耗大,易反复发作,对过敏患者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检查过敏原的意义重大,查清楚过敏原后通过有效的途径避免接触,可减缓患者的痛楚。体外过敏原筛查,由于其无创、检测方便,目前已在医院、医院、医院获得广泛应用,并得到皮肤科、儿科、呼吸科、变态反应科等一众临床科室的认可。
北京国际白癜风医院长沙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