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洗海澡的季节到啦安全第一下海前先看一看攻

下海啦!三伏天里,想必许多市民和游客下海游泳的心早就按捺不住了吧?下海游泳看似是一件非常简单、说走就走的事儿,但其实其中暗藏健康安全隐患,你属于适合游泳的人群吗?为防止海边晒伤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任何食物都可以带去食用吗?腿不小心抽筋了该怎么办?怎样避免被海蜇蜇伤……

针对以上问题,小编专门整理一些相关专家给出的疑惑解答,让您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下海!

全攻略之游泳篇——

会游泳的下海也要小心

炎热的天气里下海游泳确实是一件美事,不过游泳前做好暖身运动、下海游泳要比在室内游泳更加警惕、身上有伤口尽量别下海等常识要牢记于心。比在室内游泳更需提高警惕。

“首先,对于游泳的浴场环境必须熟悉,例如傅家庄浴场海底像锅底一样,容易一下进入深水区;星海浴场的礁石很多,容易碰撞受伤。此外,要注意潮汐的变化,海水涨满或退到底,都不适合游泳,更要避开有洋流的水域。”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创伤急症中心主任肖昭扬说,海边游泳,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注意观察前后左右的情况,要比在室内游泳更需提高警惕,会游泳的人甚至是游泳健将下海也要小心。

此外,在游泳之前一定要做准备动作,包括伸展、蹲起、小跑。不要刚吃饱就下水,这时的身体血液集中在腹部帮助消化,游泳会造成大脑缺血,甚至失去意识。

有基础疾病的人最好备上药

大连医院内科朱宁教授表示,游泳这项运动本身和心肌梗死等疾病并没有直接关系,游泳时发生心梗的原因很多,它可能与岸上和水里的温差大小有关,也可能与过于疲劳有关。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史或是心血管有病变却没有症状的人群,特别是一些患有高血压病症的人,由于水温一般低于体温,经凉水一刺激,血管收缩,很有可能引起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也可能发生脑出血,危及生命安全。因此,心脏病人夏季游泳,千万不要勉强自己,感觉不舒服要赶快上岸。最好带上常备药物,一旦发生意外,可以及时服药。严重的高血压病人则不适合游泳。此外,该院内分泌科刘立朝医生强调,胰岛素代谢异常的人群要小心运动过量造成低血糖,严重的会发生昏迷危险。

水里抽筋需冷静处置

在水里抽筋是非常可怕的。肖昭扬医生表示,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紧张,不要水中抱膝或者用手掰抽筋的部位,否则容易下沉呛水。手指抽筋,则可将手握拳,然后用力张开,迅速反复多做几次,直到抽筋消除为止;小腿或脚趾抽筋,先吸一口气仰浮水上,用抽筋肢体对侧的手握住抽筋肢体的脚趾,并用力向身体方向拉,同时用同侧的手掌压在抽筋肢体的膝盖上,帮助抽筋腿伸直;要是大腿抽筋的话,可同样采用拉长抽筋肌肉的办法解决。

对于已经溺水的人,救上岸后,要进行持续的心脏按压,一直按压到恢复意识或救护人员赶到。

身上有伤口尽量别下海

夏天在海上游玩时,一旦发现身上有破损或伤口,尽量不要下海。身上如果有伤口,暴露在含有这种细菌的海水中,或者被带有创伤弧菌的螃蟹咬伤等,细菌就会从伤口侵入血液,以10分钟分裂一次的速度快速繁殖,3~4小时伤口就会红、肿、热、疼,对于一些免疫力低下并伴有基础疾病的易感人群,这些细菌会导致伤口感染,有的出现组织溃烂坏死,若不及时进行有效处理和治疗,可能会引起脓毒血症及休克,造成死亡。

太饱太饿都不宜下水

大连医院中医科毕伟莲副教授说,下水时切忌太饿太饱,饭后一小时才能下水,避免抽筋。空腹游泳会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也会在游泳中发生头昏乏力等意外情况,而饱腹游泳也会影响消化功能,还会产生胃痉挛,甚至呕吐、腹痛现象。

全攻略之水温篇——

今年进入伏天,我市最高气温逼近30℃,不少市民和游客按耐不住,纷纷下海游泳。在傅家庄、星海湾等海滨浴场,一些孩子和老年人也出现在畅游的人群中。“虽然天气热,可是下水后感觉水温还是凉,孩子还有点打寒颤。”那么,天热,海水也热吗?三伏天后就能下海吗?且听听专家怎么说?

气温高就可以下海游泳?必须等到“入伏”后

“体感温度和气温是有差别的,虽然气温很高,但是海水的温度还没有达到人体适合的温度。因此,人们下海游泳会感觉有点冷。”一般来说,海水温度在22℃以上才适宜下海游泳。过早下海,容易损伤阳气,尤其是那些体质较弱、脾肾阳虚的老年人和孩子,容易受凉感冒或得胃肠疾病,而一些风湿、关节疾病的患者也容易旧病复发。另外,专家建议,阳气相对旺盛的人,在海水温度达到24℃左右时下水为宜,有过冬泳习惯的人在海水达到22℃时就可以下海。

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期,也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夏至以后,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得多,地气也逐渐向上蒸腾,近地面的温度也一天比一天高,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伏天”里。因此,入伏以后,也就是地表散发温度最高的时候,海水温度也才是最高时,此时下海,水温才最适合人体。

海水水温还有点低?想要游泳再等等。

那么如何获知海水温度呢?其与大气温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海水温度上升慢主要是海水热容量大,而地表温度上升需要的热量相对较小,所以地表和大气温度上升得较快。天气预报显示的温度为大气温度,而海水温度则要比这个温度低一些,所以提醒大家千万别把预报温度与海水温度弄混了。

下海能玩至尽兴吗?一次最多半小时。

因为大气与海水的温差较大,不易呆在海里较长时间,正常人最多能在海里呆半个小时,否则会给人体带来负担。而一两岁的孩子在海里最多只能呆10分钟。不过,可以间断地进入海里,不能持续地留在海水中。患有心脏病等疾病的人群下海时一定要谨慎,稍感不适就要尽快从海里出来。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大连的海水浴场很多,但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海水的深浅和周围环境不同,游泳要特别注意安全。由于潮汛的关系,对滩底平缓和水深程度都会有一定影响,要有所注意。

全攻略之防蜇篇——

8月是海蜇成熟季水中当心“红绳子”

医生提醒说,8月份是海蜇的成熟季节,往年下海游泳被海蜇蜇伤的事件不在少数。因此,市民和游客应该格外小心,做好防护措施,避免海蜇的“亲吻”。

水中当心“红绳子”据了解,新鲜海蜇的刺丝囊内含有毒液,其毒素由多种多肽物质组成,1克刺丝囊含有万个单刺丝囊。海蜇靠触须上的刺丝囊保护自己,触须碰到人,就会缠绕上去,同时囊中弹出刺丝,刺进人体内,释放肽类毒素,这是海蜇保护自己的方式。当人扯断触须,它仍然粘在伤口上,继续放毒。不论海蜇死活,甚至裂成碎片冲上沙滩,其触须都可能蜇人。因此,人们游泳时应注意这种水中的“红绳子”。

毒性惊人伤后可怕

有研究表明:海蜇毒素的毒性是海蛇毒素的倍、河豚毒素的倍。人体皮肤薄嫩处最易蜇伤,一般可在数分钟出现触电样刺痛感,数小时后伤区逐渐出现线状排列有红斑的血疹,痒而灼痛,轻者可在20天左右自愈。敏感性强的患者局部可出现红斑水肿、风团、水泡、瘀斑,甚至表皮坏死。患者全身表现可有烦躁不安、发冷、腹痛、腹泻、精神不振及胸闷气短。重者多咳喘发作,吐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并伴有脉数无力、皮肤青紫及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征象。若抢救不及时,这类蜇伤病人可在短时间内死亡。

蜇伤后不能用淡水冲洗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皮肤科主任宋智琦说,夏季海边游泳谨防被海蜇“咬”伤,最好不要摸黑游泳。海蜇蜇伤后早期现场处理十分重要,一旦被海蜇蜇伤,千万不能用淡水冲洗伤口。因为淡水可促进毒液释放,加重伤情。被蜇伤应迅速用毛巾、衣服、泥沙等擦去粘附在皮肤上的毒液及触须,并争取用明矾水、食醋、5%~10%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并湿敷。皮损面积大,全身反应严重者,医院进行治疗。

海蜇也有习性,就是风平浪静时一般会上浮到水面上,大浪时一般见不到它们,最怕有浪但不算大的天气,海蜇半悬在海水中,一不小心就会触到。游泳时,最好穿上带袖子的游泳衣,一般最易触碰到海蜇的部位是胳膊和腿部。

全攻略之饮食篇——

海边吃的容易坏切开的西瓜别久放

水果、烧烤、雪糕、熟食、海鲜……出海游玩怎能少了美食?但是,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张晓青提醒说,海边饮食更要注意卫生安全,防止因饮食不洁造成腹痛、腹泻等疾病的发生。市民和游客可以适当携带药物,例如,可以用来治疗细菌性胃肠炎、痢疾等消化道疾病的药物黄连素。

经太阳直射后的食物腐败更快

出海游泳时,可以吃水果、烧烤、自带的熟食和海鲜等食物,但是一定要避免太阳直射和久置后食用。“食物经太阳直射,温度升高,会使微生物滋生。较高的温度往往使细菌能快速繁殖,加速食物腐败。”张晓青说,所以,在海边游玩时,所带食物应尽量避免太阳直射或不要久置后食用。

切开的西瓜常温下最多放置4小时

医院营养科主任刘雅卓说,切开的西瓜常温下一般最多放置4个小时,及时冷藏才安全。另外,西瓜最好用干净的保鲜膜覆盖,或者将剩余的西瓜挖出来放入密封保鲜盒里。尽量少买切开的西瓜。如果一定要买,又实在不放心,吃之前可以把表面的一层切掉。

很多市民爱吃冰西瓜,觉得它更解渴,但是西瓜本身是寒性水果,吃多后会让胃肠道等受到刺激,引发消化道疾病。西瓜经较长时间冷藏后,瓜瓤表面会形成一层膜,其中的水分也容易结成冰晶,食用后可能引起牙疼、损伤脾胃等不良反应,导致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从冰箱里拿出的西瓜最好在室温下放置半个小时后再吃。

游泳前不要吃不易消化的食物

张晓青说,一般来说专业游泳运动员训练前不吃东西,而业余的人可以适当少吃一些。游泳前3到4小时内吃些易消化的低热量的碳水化合物,例如,果糖类、苹果、酸奶、菜豆、脱脂牛奶、花生等。而巧克力属于高热量食物,可以起到兴奋剂的作用,如果食用的时间不对,会降低体能。

此外,不要喝牛奶,牛奶在进入人体后,会渐渐凝固成块儿状,会使人的身体感到诸多不适。不要吃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否则,食物来不及消化,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出现“岔气”、“胃痛”等一系列不适症状。开始游泳后,可以喝些运动饮料,用来替换体内的电解质和碳水化合物。游泳结束后,可以用水或运动饮料补充水分,用高热量的碳水化合物,例如,葡萄糖类,进一步补充能量。还要增加蛋白质和少量脂肪帮助恢复,例如,西瓜、菠萝、土豆等食物。

全攻略之防晒篇——

海边更容易被晒伤衣物是最好的防晒品昨日,下海游泳固然舒适,不过千万记得做好防晒措施,以免被火辣辣的阳光灼伤。

海上游玩晒得更厉害

海上游泳更容易被晒伤,原因是:首先,空气中的水滴可以将阳光反射,将紫外线集中起来,而海水的这种作用更明显;其次,海水的盐分与矿物质使得皮肤防御晒伤的能力更加脆弱,皮肤被海水浸湿后,对日光引起的伤害更为敏感。另外,海边风大,水中凉快,被晒痛、晒伤时不易察觉。

除阳光外,地面反射的光线也会对肌肤造成伤害。不同反射面的反射率有很大差距,草坪是1%~2%,柏油地面是5%~6%,沙滩可以达到15%~20%,而水面则为10%~%。海水水面的镜面反射,会让我们人体皮肤接受到的紫外线强度成倍上翻,以至于有时在遮阳物下,仍然会被反射光“晒得”皮肤通红。所以,上海游泳在海边的时候,即使阳光不是很强烈,也需要有别于日常的特别防晒护理。实际上,最好的防晒是物理防晒,用衣物来覆盖裸露的皮肤,“就算是一条纱巾,一块布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晒作用。”

SPF50的防晒霜才够用

“海上游玩日常使用的低倍防晒产品一定是不够用的,需要使用SPF50以上的专业防晒产品。”SPF是什么?简单地说,SPF就是防晒系数乘以原本皮肤晒伤所需的时间,就是使用该防晒霜后可以安全呆在太阳底下的时间。比如,你在太阳下面15分钟皮肤就开始发红了,如果使用SPF30的防晒霜,就需要15分钟的30倍(7个半小时)时间,皮肤会发红。但是,SPF只代表对抗紫外线UVB的保护系数,紫外线UVB会造成皮肤的即刻晒伤,而紫外线UVA则是阳光中的沉默杀手,无形中让我们的皮肤晒黑,加速老化。因此,选择防晒霜时,别忘了还有PA值,PA的加号有几个,也就代表了防护UVA的能力有多少。

抹防晒霜也有要求

1.防晒霜是最后一道防线。无论是化妆水、保湿乳、还是隔离霜、遮瑕膏,防晒霜都是最后一道程序,如果先擦防晒霜再涂其他的保湿品,都会稀释防晒霜,而且破坏防晒霜已经形成的薄膜结构,失去防晒效果。此外,防晒系数不能累加,比如防晒霜是SPF30,粉底霜是SPF8,一起用可不是SPF38,只能说达到一个大于30的防晒系数。

2.防晒霜要提前抹才起作用。防晒霜跟一般的护肤用品一样,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被皮肤吸收。所以,出门前或下水前半小时就抹上,游泳上岸后要用淡水清洁后尤其是面部,再重新擦上防晒霜,过半个小时后再下水。通常防晒霜在皮肤上涂抹量为每平方厘米2毫克时,也就是肉眼可见的厚厚一层时,才能达到应有的防晒效果。

3.不慎晒伤需及时修复。如果不慎晒伤,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修复。可以用冷水或加入冰块的湿毛巾敷在患处,并且对面部及身体暴露的皮肤涂抹充分的保湿产品,以补充水分。但是,不要急于涂抹美白产品,因为大部分的美白产品都含有一些酸性物质,或者是刺激性的成分,极易引起晒后皮肤的过敏。

小编搜罗全网络,终于汇集本文内容,希望对忙着赶海的亲们能有所用。









































白癜风诚信坐标企业
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nwm.com/xkyy/8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