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国家级五大“金课”后,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拟认定门左右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等五类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事实上,教育部在年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启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以来,近些年高校一直在积极推进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也积累了一些“金课”建设经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金课”是怎样炼成的。
中山大学:学科交叉,重塑课程
中山大学的“生物科学综合实验”课程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
本着“学科交叉”的理念,学校从不同二级学科方向中重组既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学术素养,更有教学情怀的教师教学团队,重塑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将经典与创新内容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批创思维,使知识、能力、思想、品格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
上课前,课程组通过课程云平台向学生发布预习内容,明确每单元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互动。在课上,教师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引导学生自己去解答课前提出的问题。课后,针对学生的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和萌芽课题,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度剖析,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科学中的真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历经三个阶段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调整,如今这门课程已逐渐实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适教”课程向“适学”课程的创新转变。
现代很多重大突破性研究成果都是建立在多个学科高度交叉融合的基础之上,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课程设计也应如此。在打破学科壁垒,进行学科间或学科内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融合的过程中,教师队伍的学科融合成为了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
来自不同研究方向,不同二级学科,抑或是不同一级学科的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可能比来自同一个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有更加宽广的视角,更容易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而且交叉学科教学团队不易受学科边界和传统专业的限制,更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用交叉学科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想和高阶思维。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创新理念,设计实验课程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跨境校际合作下的国际贸易实战虚拟仿真实验(ITS)”课程获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认定。
这门课程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乃至上海市开创了经管类实验课程的先河。学生在虚拟仿真的国际贸易实战中强化国际贸易实践能力,并在与不同国家和地区学生团队的互动中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和跨文化交际思维。
早在年,学校和国外知名高校的法学院达成合作,正式开创了跨境校际合作的教学新阶段。
该课程构建了一个仿真的国际商务环境,学生通过组建和运作虚拟的贸易公司,亲身从事国际货物买卖,通过对贸易、金融、营销、法律、会计、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在与不同公司的互动、竞争、商讨中模拟整个货物贸易的全过程,在实验中全面提升国际贸易综合实践能力。
课程负责人说,仿真课程并不是现实贸易环境的直接翻版,而是可以通过实验设计密集地、强化地“制造”各种贸易风险和变化,考察学生在面临突发状况时,如何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做出及时和正确的决策。比如,在实验中可能会出现我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进口关税上调等特殊情况,让学生亲身体验进出口贸易的复杂性和关联性。这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测试体现出了“内容高阶性”“形式创新性”“开放挑战度”的特性。
华东师范大学:打造一流教师队伍
华东师范大学在“金课”建设方面也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做法,比如举办“教学创新开放日”。
华东师范大学认为一流的教育需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未来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近年来,该校致力于建设一支有责任、有热情、有水平的教师队伍,着力营造“探究、合作、分享、励志”的师大教研文化,并把教师参加教学研究与交流活动视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学术活动。
为此,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设计了结构完善、循序渐进、重点突出、全员参与的教师教学培训机制,教学创新开放日便是教师研修活动之一。
不同于寻常的教师研修活动,教学创新开放日的目的是呈现教师—院系—学校三个层面教学创新的举措和成效,重在全员参与、对外开放、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搭建教师教学交流研讨的平台。
年和00年举办的两届教学创新开放日分享的内容聚焦教学中的微观元素,呈现当前最前沿、最热点、最优质、最鲜活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案例,为参与教师提供教学上的“盛宴”。
总的来看,教学创新开放日效果不错。首届00人次教师参加,第二届余人次教师参加,校内外参加人数的显著上升反映出教师对教学创新、教学改革的热情和期待是极高的,因此学校一直在努力提供优质而个性化的教师培训课程。
国外高校:利用新技术建课程
放眼国外,近些年,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涌现,国外高校在利用新技术建设一流课程方面也有了新的尝试,或许可以供国内高校参考。
生物学学生换上白大褂、戴好手套开始当天的练习:帮篮球运动员检测血样中的血糖水平,用共聚焦显微镜帮农民找出农作物害病的原因——看上去这节实验课和普通大学生物实验没什么不同。这一切发生在国外一所著名公立研究型大学。
该校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完成实验,学生戴着VR头盔和耳机,通过控制器环视实验室。实验课包括不同场景,结合每个场景还设置了多选题,通过视觉化呈现学生表现,给予及时反馈。
实验全过程可以实现“拉近”功能,在分子层面进行观察,还可以调节时间让实验加快或减慢速度。通过VR技术,学生可以一遍遍地重复实验,不受课程安排或时间限制,实现个性化学习。如果实验环节出错,软件就会给出提示。
另外,在护理学的实习实训方面,VR技术也有用武之地。
一所大学的护理学院为学生打造临床实训的虚拟训练营。在实习实训时,一些临床问题可能并不太经常出现,这就造成了护士应对不足,缺乏处置经验。护理学院的VR开发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