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二胎的放开,家长对预防接种的意识也逐渐增强。以前工作中一直要催着家长来打针的情况慢慢消失,反倒是许多因病不能接种的宝宝家长比较着急,唯恐错过预防接种。
今天,我想就平时工作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做一些个人的见解,仅供家长们参考。
一关于疫苗分类的问题
疫苗分为一类疫苗、二类疫苗;又可分为减毒疫苗、灭活疫苗等。有些家长对此表示疑惑,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其实,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只是行政划分,是根据国家经济能力,是否有能力为国民免费提供更多的疫苗来判断的。
通俗的讲,就是:国家免费为儿童接种的疫苗属于一类疫苗,而二类疫苗是家长自愿选择的,需要自费接种。
法律规定家长必须为适龄儿童按时接种一类疫苗,并且妥善保管儿童预防接种证,在以后的入托、入园、入学、入伍甚至出国都是必需证件。
二宝宝能否按时接种的问题
孩子在生病期间或慢性疾病的发作期,都是不能接种疫苗的,需要等疾病痊愈后不用药一周后再予以接种。
还有的孩子因为妈妈的健康问题,需要做相应的检查,符合接种条件才能接种。
有的儿童有先天性心脏病或肝脏、肾脏、脑部等存在器质性病变,如果有这些疾病的话,家长一定要将就诊病历、检查资料都带齐,到接种点后向预检医生详细说明病情,预检医生会判断并建议是否能接种,或者通过预防接种专家咨询门诊做进一步判断。
三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接种疫苗是安全有效的。但由于疫苗特性及受种者个体差异等原因,极少数受种者可能会发生严重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受种者及其家庭造成严重影响。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分为以下几种:
(1)一般反应:是指接种疫苗后产生轻度的局部反应(红肿、疼痛)或全身性反应(发热、头痛、恶心等),一般不需要特别处理。
(2)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少数人在接种后出现并发症,如晕厥、过敏性休克、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过敏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虽然异常反应出现机率不高,但其后果常较严重。
(3)偶合症:是指受种者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存在尚未发现的基础疾病,接种后巧合发病,即不论接种与否,这种疾病都必将发生,其发生与疫苗本身无关。疫苗接种率越高、品种越多,发生的偶合率越大。
四
如何处理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
家长必须牢记的是:接种完疫苗后一定要在接种点留观半小时,因为很多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一般都出现在接种后的半小时之内。
疫苗接种后的一般反应分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
全身反应包括有发热、皮疹、纳差、嗜睡、哭闹等,发热不超过38.5℃可以物理降温,超过38.5℃需要使用药物进行退热。发热常常伴有皮疹,面部、四肢、胸腹部均有可能出现,主要是要避免手抓挠痒,保持清洁干燥,切记不要过度保暖,多喝水多休息,以上措施对缓解全身反应有一定作用。
局部反应则主要是接种部位的红、肿、热、痛、硬结。局部反应的红肿硬结,可使用干净的毛巾冷敷,有硬结时可热敷,还有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用生的土豆片进行贴敷,每日数次,每次约10-15分钟。有一种特殊情况绝对不能敷,就是卡介苗接种后出现的局部反应,请家长切记切记。
一般反应不需特殊处理,2-3天会自行缓解。但是如果出现全身或局部反应2-3天不缓解,并且持续加重,这医院就诊。
疫苗险
建议家长给孩子购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充保险。一旦孩子接种后发生异常反应,经专家诊断是偶合症、异常反应或者免疫失败,按照《江苏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都可以获得很好的补偿。
以上都是门诊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我的解答和建议希望对家长有所帮助。
▍作者:曹丽娜,就职于江苏省医院,计免科主管医师,从事预防接种十余年,有着丰富的预防接种经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