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金南星陈丽萍记者张冰清
近期,浙江大医院(简称浙大四院)急诊抢救室收治了一名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元凶竟然是一只蜂!
事发当天,义乌山区的吴大伯(化名)进山林农作,不慎被蜂螫伤,随即拨打了急救电话。由于蜂螫伤后引发严重过敏性反应,吴大伯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宛如口鼻被捂住了一样。当院前急救团队找到吴大伯时,他已经意识丧失、心跳骤停。
急救医生当场行心肺复苏,同时转运至浙大四院继续心肺复苏抢救,当天成功把吴大伯从鬼门关拉回。之后,急诊科、重症医学科一直在积极救治,但缺氧时间过长已严重损伤大脑,最终不幸宣布死亡。
浙大四院急诊科胡建主任介绍,今年6月份以来,浙大四院急诊科已陆续收治了10余例蜂蜇伤案例,其中大多数患者都是在蜂蜇伤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送来抢救的。
有的患者是在林间劳作被叮咬,有的是园林养护工人在除草时惊扰了蜂群被叮咬了十几口,还有的是刚出门在路上遭遇胡蜂袭击……
虽然大部分患者经过积极救治已经平安出院,但是像吴大伯这样的案例不禁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夏秋之季,我们如何预防和科学应急处理蜂螫伤?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蜂蜇伤为什么这么可怕?
浙江地区常见螫人的蜂类有蜜蜂、黄蜂(胡蜂)和土蜂等。
蜂螫伤是指蜂的尾针刺破人体皮肤后释放毒素,毒液侵入人体引起中毒,其实质为生物毒素中毒。多数蜂毒汁为酸性,主要成分为蚁酸、盐酸、正磷酸,而胡蜂毒汁为碱性,含有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磷脂酶A、透明质酸酶、神经毒素等物质。
蜂螫伤后立即有刺痛、灼痒感,局部红肿,中央有一瘀点,还可能出现水疱、大疱,眼周或口唇可见高度水肿。重者出现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烦躁等全身症状或抽搐、肺水肿、昏迷、休克甚至死亡。值得警惕的是,蜂螫伤后7—14日仍可发生血清病样迟发超敏反应。
过敏反应为蜂螫伤后出现最早、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可发生于蜂螫伤后的数分钟乃至数小时不等,表现为迅速扩大的皮疹、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部分可出现过敏性休克,是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
蜂螫伤是我国山区常见急症,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病死率较高。夏秋季是蜂活动较多的季节,多分布在野外植物茂盛的区域,而浙江省地理特征丰富,林区繁茂,发生蜂螫伤的概率大。因此浙大四院急诊科提醒市民朋友出行,一定要警惕封蜂类。
被蜂蜇伤了,如何处理?
认蜂:夏秋季节户外活动出现不明原因的过敏反应时需警惕蜂蛰伤的可能,有时不一定会看到螫人蜂。可根据目击蜇人蜂大小、形态、颜色及螫伤处有无毒刺残留等综合判断。
胡蜂与蜜蜂螫伤鉴别
局部处理:胡蜂不会留刺在人体,蜜蜂有可能将刺留在体内,如有刺留在体内,可以使用黏性大的胶带拔除,再用清水彻底冲洗。还可以选择冰敷法,对减轻局部反应有效。
尽快就医:一旦被蜂螫伤,经过局部处理后,立即拨打电话医院就医。
如何预防蜂螫伤?
蜂螫伤的预防分为一般预防和免疫治疗。
一般预防包括:
在户外运动时避免穿着色泽鲜艳、彩色和黑色的衣服,建议穿白色、绿色、卡其色服装,穿长袖长裤。
发现蜂时不要奔跑、鞭打或扑打,保持静止,最好等蜂飞走以后再离开。
避免使用含香味的防晒霜、香水等。保管好食物和饮料,避免含糖和甜味饮料外露。
如遇蜂群,保持冷静,慢慢移动,避免拍打或快速移动。如无法逃离,就地趴下并用手抱住头部加以保护。非专业人员不要触动马蜂巢。
对于有过敏高危因素者,建议随身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备用。
蜂毒免疫治疗是对有蜂螫伤过敏史的患者最为有效的预防方法,本质上是对蜂毒的脱敏治疗,可以减轻蜂螫伤后出现的早期过敏反应,使机体获得对蜂毒的主动免疫,能有效防止人体二次暴露于蜂毒液后出现更为严重的过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