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敏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目前全球有全球22%~25%人罹患过敏性疾病,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过敏性皮炎占47%、过敏性鼻炎占19%、过敏性结膜炎占15%、过敏性哮喘占13%、过敏性咳嗽占6%,严重过敏反应可引起过敏性休克。二、过敏性疾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发生过敏性疾病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是多基因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的结果。过敏性疾病是指速发型变态反应性疾病(I型变态反应),为IgE介导的疾病。过敏原作用于过敏体质者,通过抗原呈递细胞介导,使得B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IgE,与肥大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使其致敏,当再次接触过敏原,导致肥大细胞产生炎性介质如组胺、嗜酸性细胞趋化因子、嗜中性细胞趋化因子、白三烯及细胞因子等,产生相应的病理生理改变。三、常用的抗过敏药物1抗组胺药物抗组织胺药是最常用的抗过敏药物,最适用于I型过变态应,因其与组织胺有相似的化学结构,故能与之竞争拮抗组织胺受体,分为第一代、第二代和新型抗组胺药物。1第一代(传统抗过敏药物)有明显嗜睡和较强的中枢抑制作用,用药后2~3小时起效,代表性药物有氯苯那敏(扑尔敏)、苯海拉明、异丙嗪、赛庚啶、酮替芬等。由于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逐渐被无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轻微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所取代。2第二代(新型抗组胺药物)嗜睡副作用较第1代明显减弱或消失,用药后1小时以内起效,代表性药物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特非那丁、阿斯咪唑等。氯雷他定可用于2岁以上的儿童,西替利嗪是FDA批准的可用于6个月以上的二代抗组胺药,一般疗程1~2周。研究显示西替利嗪在儿童过敏性鼻炎和哮喘较长时间使用,未见明显副作用。3新型抗组胺药(非第三代)中枢镇静作用进一步减弱,服药量减少,代表性药物有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等。2过敏反应介质阻滞剂(肥大细胞稳定剂)能稳定肥大细胞膜,制止肥大细胞释放炎性介质,主要药物有色甘酸钠、色羟丙钠等。鼻喷剂和滴眼剂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等。3钙制剂能增加毛细血管的致密度,降低通透性,从而减少渗出,减轻或缓解过敏症状。常用于治疗荨麻疹、湿疹、接触性皮炎、血清病、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疾病的辅助治疗。4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对免疫反应有多方面的抑制作用,能缓解许多过敏性疾病的症状,抑制因过敏反应而产生的病理变化,如过敏性充血、水肿、渗出、皮疹、平滑肌痉挛及细胞损害等。主要药物有强的松、地塞米松、甲基强的松龙等,该药长期大量应用可引起的不良反应。总之,抗过敏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嗜睡、肝肾伤害、免疫伤害、激素反跳等,由于儿童的内脏器官尚未成熟,药物对内脏器官的损伤是不容忽视的,长期大剂量使用某一种抗过敏药,会出现疗效减低,甚至出现一定副作用。儿童哮喘专病门诊有哪些医院治白癜风白癜风的症状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