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成都商报报道:年元旦前夕,云南丽江宁蒗一中名誉校长张建宁因为头痛、嗓子痛、全医院就诊,被医生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在输注生理盐水和清开灵后出现呼吸困难、嘴唇发紫等情况,后经抢救无效身亡。
医院被暂停营业,尸检结果还未出来,事件的最终处理结果也有待官方发布。警惕
患者最终死于药物过敏反应还是心梗?抢救措施是否得当?官方最终报告未出来之前我们不作过多揣测,但是本案例反映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警醒,特别是对基层医疗机构来说,在接诊和治疗时更应该提高警惕。
面对一个患者,在输液前一定要经常问自己以下3个问题!
1.这个患者一定要输液吗?
该事件报道中患者因为上呼吸道感染而输液,最终发生了悲剧。事实上,如果只是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没有严重并发症和高热不退的情况下,大多数患者是可以不输液的,口服药物、注意饮食和休息就能痊愈。
但是在现实中很多呼吸道感染患者都在输液,一是医生的因素,没有准确把握输液指征,另外患者自身也是很大因素。很多患者骨子里认为输液好得快,主动要求输液的比比皆是,让基层医生觉得难以拒绝。
笔者就经常遇到一些患者主动要求输液的,有的是胃炎,有的只是普通的伤风感冒,有的甚至是要预防性输液,笔者要费很多口舌才能说服患者不输液。
总之,基层医生在接诊患者时,首先要充分考虑病情需要,杜绝不需要的输液可以减少风险。
2.应用中成药注射液能准确把握指征吗?
中成药注射液作为我国的特色药物,确实在一定时期对于某些病的治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生脉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柴胡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多年来在广大基层医疗机构被广泛应用。但是随着人们安全用药意识的提高,以及相关化学药物的丰富,中药注射液应用及管理的紧箍咒越来越紧,适应证和禁忌证越来越明晰。
就拿该案例中的清开灵注射液来说吧,国家药监局早已经明确规定婴幼儿禁止使用,需要在有抢救条件的医疗机构使用,新的说明书甚至规定了使用者应接受过过敏性休克抢救培训。可见对注射液的使用要求越来越严格。
除此之外,中药注射液由于组成复杂,不能单纯按照西药看待使用。笔者曾多次写文呼吁开中药注射液和中成药的医生一定需要掌握中医理论知识,没有接受中医培训的西医师切莫滥用中药注射液,否则非常容易出事。
就拿清开灵注射液来说吧,只有患者是热证和实证的时候才能用,假若患者体质虚寒、或者感受寒邪出现的发热恶寒都不宜用。
再比如丹参注射液大家都很熟悉,活血化瘀治疗范围很广。但笔者就看到不少医生只要患者出现头晕就认为是脑供血不足,就开丹参注射液。事实上,如果患者脑供血不足是因为气血两虚导致的,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是补益气血才有效,如果单纯用丹参的话,中医理论认为活血化瘀药物都有破血耗气的作用,只会加重气血不足,患者的头晕不但不能解决甚至会加重。所以,在使用中药注射液之前一定要准确掌握该药物的适用证,不可滥用。
3.你具备抢救过敏性休克的能力
和相关药物、设备吗?
输液发生药物过敏在所难免,不管是西药还是中成药都可能发生,最严重就是过敏性休克,究其原因既有药物本身的因素也有患者自身体质的因素。
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及时正确有效的抢救措施非常重要,对于抢救过敏性休克患者真的是争分夺秒,延迟一分钟就可能抢救不过来。
所以我们基层医生在开展输液时候必须问自己:是否具备抢救过敏性休克的能力,也就是是否接受过抢救过敏性休克的相关培训?其次医疗机构是否常备抢救过敏性休克的药物,再者具备抢救过敏性休克的设备吗?
假若不具备抢救过敏性休克的能力,没有抢救的相关药物和设备,一定要谨慎输液。当然作为一名基层医生是应该具备这个能力的,基层医疗机构也必须常备这些药物和相关设备。
总之,基层大多数医疗事故都是输液的时候发生的。我们基层医生在给一个患者输液的时候,不管是中药注射液还是西药注射液都至少要考虑以上三点,避免医疗风险。尤其是快到春节了,随着返乡人员增多,基层医生的患者数量会出现明显增长,输液的人自然也会增多,这个时候更要把握好输液的原则。
往期热文推荐
1.卫生院如何“搞”,才能“活”?
2.面对正式“转正”,村医要淡定
3.患方私自录音录像,医方怎么做才能依法维权?
4.卫生院和村医要和谐相处,只能这么干!
5.健康档案十年,收获了什么?
6.乡镇卫生院期待这两个负担能减一减!
7.村医出事,卫生院担责,这才是乡村一体化该有的样子
8.医院标准来了,能否挂牌主要看这个硬标准!
9.医改10年回望┃家医签约服务,基层难以承受之重
喜欢我,就点一下“在看”
原创授权服务请联系--或者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