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监守自盗的抗过敏药

  随着节令进入秋季,环境中的各种过敏原又逐渐多起来。小到“秋毫”——哺乳动物身上新生的毛发,大到大闸蟹、菌菇等美食……对过敏体质者来说,不啻于是将皮肤和黏膜“引燃”的导火索。   过敏一旦发作,迅速远离过敏原只是第一步,要想尽快缓解皮疹、黏膜水肿、瘙痒、渗出等症状,外用或口服抗过敏药必不可少。然而,鲜有人知道抗过敏药也会“监守自盗”——即药物本身成为过敏原,引发新一轮过敏反应。   过敏是人体与“非己”物质相遇时的免疫反应。当人体接触到抗过敏药物时,也很有可能因不适应产生过敏。各种类型的抗过敏药物,如H1受体阻滞剂、过敏介质释放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等,虽然能从不同途径抑制过敏反应,但它们依然是外来物质,同样有可能成为过敏原,特别是对体质较为敏感的特异性人群。可能引起的过敏症状包括皮疹、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严重者还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   若使用抗过敏药物后,发现原有的症状加重,或者出现了新的症状,如皮肤瘙痒、红肿、起红点、水泡、风疹块、头晕、咽部不适,甚至呼吸不畅等,就一定要警惕。因为抗过敏药一般起效迅速,所以这些症状往往不是原有病情的发展,而是抗过敏药引起的又一轮过敏反应。此时应首先停药,然后尽快找医生进行治疗。







































北京中医白癜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nwm.com/xkzl/1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