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中国最有名的毒虫团队,那就是五毒了。
它们分别是:蜈蚣、蛇、蝎子、壁虎和蟾蜍。
五毒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在战国时期,人们就有端午节洒石灰、雄黄酒来驱赶五毒的习俗,有些地方还会做绣着五毒的枕头,剪五毒形状的窗花,雕刻五毒形状的木窗棂等。
热爱美食的中国人还嫌不够,江苏中部以韭菜、金针菜、木耳、银鱼、虾米炒在一起,象征五种毒虫,称为炒五毒;山东人则把辣椒、葱、姜、蒜、香菜五种有刺激的东西混合一起炒,也叫炒五毒。
有些地方还会吃炸三角(当地称为炸虫爪),用中国特色的方法来吓唬和“诅咒”五毒。
清·"驱邪降福"背五毒花钱
不过,这个所谓的最强毒虫天团当中却有着一些蒙冤的。
我们可以确信壁虎是五毒门中的安全分子。壁虎,雅称守宫、蝘蜓、檐龙,俗称蝎虎、爬墙虎、巴壁蜥等,是一种全国都很常见的小蜥蜴。
古人认为,壁虎尿有毒,喷在皮肤上会瘙痒、起泡。
但是,饲养壁虎作为药材的药农都知道,壁虎尿沾在手上并不会造成任何不良反应,这只是一种民间传说,最早可能是某些尿液过敏的人得出结论,这种人挨着谁的尿都会起不良反应,这个锅不该让壁虎来背。
如今的科学分析也表示,壁虎尿和其他动物的尿并没有很大区别,也是以尿素为主,就像早期南美洲的印第安人认为西红柿是有毒的水果一样,是一种未经验证的错误印象。
有人还用稀释的壁虎尿液养鱼,也没有发生鱼类中毒的现象。
壁虎肉更是无毒,有人拿壁虎肉喂养其他动物,不论是鸟类还是哺乳动物都未曾中毒。
日本的伊贺和枥木地区,碳烤壁虎更是一道让当地名利双收的特色菜。
刚才说了壁虎是一种小蜥蜴,那是不是古人把其他蜥蜴和壁虎弄混了呢?
我们翻遍蜥蜴家族,也只有毒蜥科毒蜥属的两种蜥蜴有毒,它们分别是希拉大毒蜥和珠毒蜥,都分布在美洲,中国的古人是不可能见到它们的。
而且它们虽然与壁虎同属于蜥蜴目,但是身形庞大(体长半米到一米)肥硕,行动缓慢,一点也没有壁虎游墙的灵巧样子,宽大的口和扁扁的脑袋反而使它们看上去像娃娃鱼一类的动物。
与毒蛇不同的是,它们的毒牙长在下颌。这两种毒蜥的毒牙比较小,毒性也不强,只能毒死老鼠、小鸟之类的小型动物,并不能对人类造成致命伤害。
因此,即使让壁虎的这位远房表亲来加入五毒门,也有点名不副实。
有人说壁虎的尾巴断了会爬到人的耳朵里把耳膜钻破,这就更无从说起了,别说一条没脑子的尾巴,就算是有脑子的小虫,钻到人耳朵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说尾巴钻耳朵和“毒”有啥关系?
希拉大毒蜥
鉴于壁虎是实实在在的冒牌货,所以很多近现代武侠小说中提到苗疆五毒教的时候,都不好意思把壁虎写进去,而用蜘蛛来代替壁虎。
不过中国的蜘蛛大部分也都是特别袖珍的小生灵,根本不致命,像黑寡妇、捕鸟蛛之类的怪物级别蜘蛛都不是中国原产,只要你别放荡不羁把它当宠物养在家里,基本不会被它咬到。
蜈蚣历来被奉为五毒之首,以秒杀猎物而著名,连《西游记》里头都把蜈蚣精设定为少数几个团灭取经小组妖精之一。
很多小虫碰到蜈蚣的毒牙,就会立即毙命。可是蜈蚣的体型通常较小,有些甚至小到连人的皮肤都咬不破,分泌的毒液量也少得可怜,对人体无法构成实际上的威胁。
一般来说,蜈蚣越大,毒性就越强,但相比于毒蛇和大型的蜘蛛、蝎子,蜈蚣的毒腺明显较小,毒液剂量也只能杀死较小的动物。
即使是东南亚的巨人蜈蚣(身长可达到十几厘米),咬人后也很难使人死亡,只会在螫伤局部出现红肿、灼痛;同时产生淋巴管炎,但被咬者的全身反应会较轻,可以出现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脉搏增快、谵语及抽搐等。
另外,一种类似蜈蚣的动物——马陆,也经常被人误认为是蜈蚣(不同的是马陆的躯干是圆筒形,蜈蚣是扁的),其实马陆只能分泌一种有臭味的微毒黏液。
可是传统文化中,这两种动物都被称为千足虫,被认为是同一类动物。
中国的蝎子基本也都是体型比较娇小,通常也无法置人于死地。
由于种类很多,蝎毒的最小致死量也差别很大,但被蝎子蜇伤后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主要表现为局部灼痛,感觉过敏,红肿和淤斑;瞳孔散大,眼球震颤,唾液分泌过多,吞咽困难和躁动等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症状;被刺伤的皮肉有时候会坏死,偶尔表现出呼吸和心脏衰竭,甚至死亡,但蝎毒的半衰期很短,也就是说,毒素在体内代谢很快,即使不抢救,很多人也能挺过去。
比起蝎毒杀人,现在的学术界仿佛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