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是急诊最为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患者病情急、生命体征极其不平稳且检查手段有限,诊疗极具挑战。
休克的病死率与器官灌注不足、组织缺氧的持续时间密切相关,故而早期识别、迅速明确病因及休克类型对于及早开始治疗有着重大指导意义,而正确诊断和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急性循环衰竭是指由于失血、细菌感染等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循环系统功能障碍,以致氧输送不能保证机体代谢需要,从而引起细胞缺氧的病理生理状况。休克是急性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常常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并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换言之,休克的最佳定义即是急性循环衰竭。
研究显示急性循环衰竭(休克)中,分布性休克占66%(其中脓毒性休克占62%),低血容量性休克占16%,心源性休克占17%,梗阻性休克占2%。急诊严重脓毒症的发病率为6.4%,其中约31%的患者发生休克;伴有颅脑伤的多发伤患者,其休克发生率高达26%~78%;心肌梗塞患者发生心源性休克的比例约为7.5%。
休克的病理生理
休克最根本的病理生理改变是微循环的功能障碍。导致微循环功能障碍的机制包括:①各种疾病(如严重感染、失血、急性心梗等)产生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如脂多糖,或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如热休克蛋白和高迁移率族蛋白1,触发免疫应答及失控的炎症反应,引起血管内皮损伤、毛细血管渗漏、循环容量减少,最终导致组织灌注不足、细胞缺氧。②内皮损伤引起凝血激活、微血栓形成阻塞毛细血管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加重组织缺血缺氧。③持续或强烈的刺激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导致反射性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加剧微循环障碍。
各类型急性循环衰竭(休克)均有以上病理生理过程,但在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程度不同。
休克早期识别与诊断的指南推荐
不同原因引起急性循环衰竭(休克)的病理生理过程不同,早期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所以识别应个体化。在《急性循环衰竭(休克)中国急诊临床实践专家共识》中,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根据年欧洲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共识,提出了休克诊断和治疗的新观点。
推荐意见1:需综合病因、组织灌注不足临床表现、血压、血乳酸情况早期识别急性循环衰竭(休克)。
推荐意见2:急性循环衰竭(休克)典型的组织灌注不足表现包括意识改变(烦躁、淡漠、澹妄、昏迷),充分补液后尿量仍然<0.5mL/(kg?h),皮肤湿冷、发绀、花斑、毛细血管充盈时间>2秒。
推荐意见3:血压不是诊断急性循环衰竭(休克)的必要条件,血压正常不能排除急性循环衰竭(休克)。
推荐意见4:乳酸水平反映组织灌注情况,是诊断急性循环衰竭(休克)的重要依据。
推荐意见5:APACHEII评分、SOFA评分、乳酸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
推荐意见6: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治疗最终是为了改善氧利用障碍及微循环,恢复内环境稳定。
推荐意见7:对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患者应立即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医院应尽早将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患者收人重症/加强监护病房。
推荐意见8: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治疗过程中应动态观察组织器官低灌注的临床表现并监测血乳酸水平。
推荐意见9: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患者应第一时间给予氧疗,改善通气,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进行液体复苏,复苏液体首选晶体液。
推荐意见10: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一般应建立在充分液体复苏治疗的基础上,首选去甲肾上腺素。
推荐意见11:前负荷良好而心输出量仍不足时给予正性肌力药物。
推荐意见12:调控全身性炎症反应可以作为急性循环衰竭患者的治疗措施之一。
推荐意见13:即使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稳定时,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