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全
医院的服务对象是人,并且是病人,病人带着痛苦来医院,他们希望在解除痛苦的同时保证生命安全。安全是病人基本需要之一,是护理工作的永恒主题,是优质护理服务的基本要求,更是护理质量监控和管理的核心目标。
(一)中国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倡导安全是21世纪WHO在全球的重要举措。医院协会为了响应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患者安全联盟的号召,启动了患者安全行动,并提出了中国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2.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3.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4.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5.提高用药安全。
6.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
7.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发生。
8.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
9.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10.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二)病例
1.输液床号错误
某责任护士发现实习学生将31床患者的液体错给+4床患者输上了。护士要给病人解释、换液。+4床药物为5%葡萄糖+骨肽mg,31床的药物为5%葡萄糖+骨肽mg,静脉点滴的药物除了骨肽的剂量不一样外,其他都一样。结果赔了对方块钱。
2.药物剂量错误
医生于下班前开具次日化疗医嘱,书面:“0.9%氯化钠ml+依托泊苷0.08,ivgtt24h维持泵入”,电脑:“0.9%氯化钠ml+依托泊苷0.8,ivgtt”。药房发药8支(0.1/支),配药并使用40ml后被发现。进行处理,此时已经使用了近两个小时,这个过程经过了电脑班,药房、T班,次日治疗班,A2班,A3班、责任护士等,均未发现。
3.输血血型错误(及时发现)
医嘱输O型浓缩红细胞。执行:双人床旁核对并得知患者血型为B型,回查过程中,得到血库通知:患者血型鉴定有误,重抽血复查证实为B型。
4.压脉带未及时抽离事件
7月13号,16点45分,患者入院。17点,责任护士为患者先留置针静脉输液,但输液后,没有及时撤离压脉带。17点15分,输液操作完毕十五分钟后,高年资护士巡视病房时,发现患者输液不畅,右上肢末梢皮肤发红,出现微紫,立即查看,发现患者右上肢还扎着压脉带,即予松下。17点30遵医嘱给予红外线仪照射,并加强肢体运动,经过处理以后,患者右上肢的皮肤渐渐好转。7月14号8点,交接班时,患者右上肢无异常。
5.输液方法错误
依照医嘱,奥曲肽0.1静推,5%的葡萄糖ml+奥曲肽0.3,微泵泵入,25mg/h,执行:本应12h泵入的奥曲肽于4小时内静脉滴完。
二、不良护理事件的定义及分类
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机率对于护理人员可能是1%或1‰或0.1‰,但对于发生的病人将是%。护理不良事件的危害:威胁病人生命安全、增加病人痛苦、增加病人费用、医院效率、医院信誉。
(一)护理不良事件的定义
护理不良事件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美国:由护理导致的伤害,其延长了病人的住院时间,导致了残疾,或者两者皆有。国内:与护理相关的损伤。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护理纠纷或事故的事件。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
(二)护理不良事件分类
护理不良事件分两大类,不可预防的是指正确的护理行为造成的不可预防的损伤。比如护理人员在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的情况下,患者发生的药物过敏性休克。可预防的是指护理过程中由于未能防范的差错或设备故障造成的损伤。
(三)护理不良事件患者损伤结局分级标准
1.分级标准
护理不良事件患者损伤结局的分级标准,目前多采用香港医管局关于《不良事件管理办法》中不良事件的分级标准,分为7级,即0-6级。
0级:事件在执行前被制止。
Ⅰ级:事件发生并已执行,但未造成伤害。
Ⅱ级:轻微伤害,生命体征无改变,需进行临床观察及轻微处理
Ⅲ级:中度伤害,部分生命体征有改变,需进一步临床观察及简单处理。
Ⅳ级:重度伤害,生命体征明显改变,需提升护理级别及紧急处理。
Ⅴ级:永久性功能丧失。
Ⅵ级:死亡。
以上是护理不良事件患者损伤结局的分级标准,从该标准可以看出,它的判断依据有四点,首先是事件是否发生,事件发生以后患者生命体征的情况,需要采取措施的种类,事件的结果。
2.病例分析
依据以上四个方面对下面这些情况进行定级,即对照标准,对号入座。
事件1:遵医嘱给某患者输血时,血型错误,但是在核对环节被责任护士发生而停止执行。应属于0级。
事件2:如果医生给患者开0.9氯化钠毫升,将头孢替安2.0静脉点滴,未做皮试而用上,未过敏。应属于Ⅰ级。
事件3:老年患者,跌倒于厕所,导致前额皮肤擦伤,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无异常,应属于Ⅱ级。
事件4:静脉点滴硝酸甘油时,速度未按要求调节好,导致血压下降比较快,患者出现血压偏低,脉搏、呼吸在正常范围,神志清楚,予停止滴入,行补液治疗后血压上升至正常。应属于Ⅲ级。
事件5:把青霉素误用在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身上,导致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紧急处理后仍需要转ICU继续治疗。应属于Ⅳ级。
事件6:因为接错瓶,误把有耳毒性的药物给一患儿使用,导致听力丧失。应属于Ⅴ级。
事件7:把青霉素误用在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身上,导致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紧急处理后无好转,抢救无效死亡。应属于Ⅵ级。
三、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
(一)不良事件上报的意义
1.不良事件上报不代表临床结果,但显示对安全的重视程度。
2.有利于揭露无伤害或虚惊事件,及早发现问题,落实预防效果,防止类似事件的再发生。
3.有助于护理管理者及时了解并掌控不良事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有效减少恶性事件发生,尽量避免不良后果。
4.有利于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发现和识别复杂的系统问题,改进系统,预防事件发生或将事件苗头控制在萌芽状态。
5.有利于提供完整的资讯。
6.有利于安全文化的营造。
7.有利于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改善。
(二)影响主动报告的因素
影响主动上报的因素包括:文化因素、管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
1.管理因素
(1)管理文件不规范,指导性不强,护理人员不知如何报。
(2)报告后得不到指导和意见反馈。
(3)对已发生的不良事件不进行定期讨论,不进行原因的分析,未实施改进措施,一切都照旧进行,不合理的流程或制度依旧进行,报告者看不到希望,自然不再报。
(4)上报流程过于复杂,护士繁忙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上报。填写书面材料太繁琐而不愿意去填写。缺乏保密性措施。管理文件不规范,指导性不强。
2.文化因素
(1)责备文化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