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最美广元女性候选人事迹展播

杨敏先进事迹   在一片葱茏繁茂的田垅里,迎着天麻特有的芬芳,随着旋耕机的轰鸣声,十几个农民正在天麻种植园松土、播种,忙得不亦乐乎。在这群人中,一个忙碌的身影正指挥着人们分工协作。她,就是杨敏,今年32岁,苍溪县雍河乡桃园村人,雍河乡天麻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社长。面对贫瘠的乡村,她毅然丢掉“铁饭碗”走上创业路   年,杨敏大学毕业后,顺利的成为了一位人民教师,在外地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在父辈和乡邻眼里,算是有了“铁饭碗”。年她回家过春节,看到家乡没有增收产业,土地撂荒严重,自己的同龄人甚至是父辈们都不得不外出务工。贫穷的生活、困苦的境地深深地刺痛了杨敏的心,作为家乡土地哺育成长起来的一分子,她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为家乡的发展攒劲出力。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乡亲脱贫致富。然而,作为一个女孩子,不懂技术、没有资金,如何带动群众致富,一时她茫然无策。   为寻求到脱贫致富的办法,年轻、不服输的杨敏订阅了《致富经》等书籍,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研究,经常守着电视观看《农广天地》等栏目,上农事网搜寻致富信息,通过反复论证,最终确定种植天麻。然而,当她把种植天麻的想法告诉乡亲时,没有一个人支持她。大家都说“你既没有种植经验,也不了解市场行情,恐怕只会血本无归,她们更不敢陪你冒险。”犹如当头一棒,杨敏浑身冰冷。经过再三权衡,她横下一条心,决定放弃“铁饭碗”,专门学习天麻种植技术,却又遭到了父母的坚决反对。看到年迈的父母,她实在于心不忍,只能耐心做他们的工作。父母最终拿她没办法,只能勉强同意。年杨敏便辞去教师工作,走上了创业之路。饱尝学艺的艰辛,她用汗水和泪水换来了天麻种植技术   创业之路注定充满艰辛和孤独。为真正学到天麻种植技术,通过多方打听,杨敏了解到安徽霍山县天麻产业发展好,技术成熟,她便只身前往学艺。初到霍山,人生地不熟,当地种植户也不愿轻易把积累的天麻种植技术传授他人,更别说她这个外地人了。杨敏先后走了10多个乡镇,都吃了“闭门羹”,当时,她的心都凉了半截,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无依无靠,什么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面对这一切,杨敏哭过,彷徨过,甚至退缩过,然而,一想起家乡的贫穷面貌,她又鼓起了勇气,始终坚信有付出就会有回报,成功之路向来布满荆棘和洒满泪水。   找不到拜师之地和容身之所,实在没有办法,杨敏只得转变方式,采取只要包吃包住可免费打工的办法偷师学艺,终于有种植大户和药企肯收她当工人,暂时扎稳了脚跟。为了尽快掌握天麻种植技术,杨敏一边工作,一边悄悄偷学技术,仔细研究天麻生长的温度、湿度、光照和土壤等条件,考察天麻的市场行情,成天与天麻为伴,脑中想的、心中惦记的全是天麻。三年多时间杨敏只回过一次家。这期间,虽然很艰辛,但她却全面掌握了天麻、药百合等中药材种植和加工技术,市场运作和经营渠道,同时,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技术学成,归期将近。当时男友想借助霍山的成熟市场,从事天麻小规模种植加工,但杨敏一心想为家乡群众办件实事,于是坚决反对,哪怕不要爱情也必须有乡情。男友拗不过她,只好妥协,不情愿地跟她一起回到了穷乡僻壤。始终不忘为民初心,她带领乡亲一同走上了奔康路   有了技术,杨敏信心满满,急切地回到家乡想大干一场,于是就广泛号召乡亲种植天麻,承诺为他们提供种子、提供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然而事与愿违,群众纷纷提出好不好种、好不好卖、能不能致富的质疑。他们表示没有看到效果,不想冒风险。   想不到自己一腔热情,换来的却是这个结果,虽说心里难受,但也理解乡亲们的想法。话说的再好,承诺再美丽,也不如干出来让群众看。抱着这样的信心,杨敏个人租下了10亩林地,采取仿野生林下模式进行试种。由于技术过硬、管理得当,当年天麻喜获丰收,一平方米单产成品天麻达30多斤,每亩效益达1.5万多元。看到天麻种植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大家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纷纷要求跟她一起种一起致富。年就有80多户种植天麻。为了便于管理和销售,保障种植户效益,年,杨敏带头成立了雍河天麻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注册了“苍之园”商标,推行“合作社+农户+基地”运行机制,采取替农户垫资,统一种子供应,统一定价回收,统一结算和年底分红方式,解决了农户无资金、销售难等问题,充分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年种植天麻多亩,建成天麻种子繁殖基地20多亩,带动周边三县区多农户种植天麻、药百合1余亩,解决了0多个劳动力就业问题,户均实现增收近万元。   年7月,杨敏被中共四川省委评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面对荣誉,她想的更多,想的更远,她暗下决心,力争5年内种植中药材1万亩,探索中药材全新经营模式,使中药材生产加工成为雍河乡乃至片区的支柱产业,为乡亲们脱贫奔康贡献自己的力量。杨一女先进事迹   杨一女,女,汉族,现年39岁,是旺苍县嘉川镇蔬菜村的一名朴实的农村妇女,一名普通的中共党员,也是旺苍县上元养殖场的法人、旺苍县嘉川镇原野生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广元市妇女创业会旺苍县分会的会长,年被旺苍县评为妇女创业“红旗手”,年被评为四川省第七届劳动模范。   打工历程,积淀了一生的财富。0年她揣着致富梦想,决定到北京打工,丢下不到一岁的女儿,含着泪水,背着行囊,踏上北上的火车到北京打工,在北京找工作的艰辛,蜗居地下室的不便、水土不服的折磨、生活不习惯的烦恼、对女儿的深深思念,在夜深人静时泪流满面,她面对这一切,心中燃烧的梦想,渴求走出困境的希望,从没有泯灭过,她擦干泪水,继续前行,不认输的个性,让她变得更加坚强,功夫不负有心人,0年5月她在北京丰台区中韩实木地板制造公司找到工作,当年她从一名普通工人被提拔为公司质检部部长,还被评为公司先进管理干部。打工的艰辛、工作的辛苦,既磨练了她坚强的意志,又让她学到了一流企业的管理经验,开拓市场的先进理念,为她一生积淀了最宝贵的财富,为她实现梦想的翅膀。   砥砺前行,她淘到了幸福“第一桶金”。年她带着回乡二次创业的梦想,辞掉北京蒸蒸日上的工作回到旺苍和四海特色养殖公司合作,开始养殖香猪,由于四海公司经营不善,打不开销路,她养殖的多头香猪亏本几十万元,80多万元投资打了水漂,还负债10万元,致富梦想一下走到谷底。她没有悲观,4年她在街坊邻居、亲朋好友四处筹措资金40多万元建起了旺苍县上元生猪养殖场,不懂的技术,她四处拜师,让自己成为行家里手;为自己致富梦想,她全心全意投入到了生猪养殖,起早摸黑,任劳任怨,一个人既要当好养殖员、又要当好管理员、更要当好防疫员,一年下来她变得又黑又瘦,亲朋好友几乎都认不出她来,艰辛付出终于有了收获,当年她的养殖厂出栏生猪0多头、仔猪余头,获得她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实现了家庭的富裕。   把更多贫困家庭致富的梦想变成现实,才是她最美的梦想、最大的梦想,一个家庭富裕不是真正的富,更多家庭富裕才算富,这是她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真实梦想。年她扩大养殖规模达到4平方米,年出栏生猪头,出栏仔猪头,养殖能繁母猪头,并和周边50多户养殖农户成立了旺苍县嘉川镇原野生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行“合作社+产业+农户”发展模式,带动周边多户养殖农户发展生猪养殖,户均增收达到3.6万元,让他们走上了致富路。   带领群众致富,她肩上抗起的是一份为民责任。对于养殖贫困农户没有钱买仔猪,她带着仔猪主动上门,等猪出栏后再给钱,哪家要给猪防疫,她主动上门服务,哪家生猪卖不出去,她主动到成都、到绵阳联系厂家,优先销售贫困养殖农户家的生猪,大家看到她真心为群众服务、替养殖户着想,大家亲切称她为“当家人”。年生猪价格如同“过山车”,养殖生猪出现了“亏本”,为了降低养殖成本,她又花20多万元,开办饲料加工厂,为养殖贫困户免费加工饲料,同时组织养殖农户统一协商、统一参与、统一购买玉米、药物等投入品,一年为养殖户户均节约1.8万元,让养殖农户“扛过”了猪周期;同时,养殖合作社优选把务工机会留给5户养殖贫困户,让5户贫困农户每一个家庭多一份收入,看到养殖贫困户一户户都慢慢走向致富,她心里更多的是充满喜悦和幸福。   她深知,生猪养殖关键在防疫,大多数养殖农户,特别是养殖贫困户,大多数是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的留守妇女和老人,最缺的就是技术,为了更好的服务养殖农户,她决心当一名名副其实的“防疫员”,年她自己花钱到外参加学习畜牧养殖、防疫等技术培训,年她取得了动物防病防治员三级证书,让她服务群众更加自信了,带领其他家庭致富心中更有了底气。通过她不辞辛劳的手把手的传、带、帮,让养殖贫困户大多数成为防疫“熟手”,让养殖户个个成为了养殖生猪的行家里手,为贫困养殖户通过养殖生猪脱贫奔康起到重要保障。杨从秀先进事迹   杨从秀,女,43岁,朝天区鱼洞乡东风村农民。年以来,她既要关心照顾年老多病的公公,又要悉心照料不幸残疾的小叔,还要操心照管三个年幼的孩子。她十三年如一日,在任何人难以承受的情况下,坚韧负重,无私奉献,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辛劳,顽强地支撑着一个完整而又和谐的家。公公是个“药罐子”,是她的真诚关爱,生命才得以延续。小叔卧床瘫痪13年,是她的精心护理,重拾生活信心。两个亲生女儿和视如己出的侄女,是她的慈爱抚育,成长教育得以保证。她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被鱼洞乡的人们誉为“世上难找的好媳妇、好大嫂、好母亲”。   孝老爱亲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她,一个农村普通女性,把孝敬公公,爱护亲人作为一件心头大事,长期关心照顾年老多病的公公,悉心照料不幸残疾的小叔。她,不多言不多语,总是守在亲人身边忙前忙后,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平凡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她,在公公眼里是孝顺的儿媳,在小叔眼里是善良的大嫂,在村民眼里更是孝老爱亲的榜样。   作为一名儿媳妇,她把孝敬老人、赡养公公不仅记在心里,更是落实在行动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默默地付出,在公公的卧室里床头上常用的药物整齐摆放,以备老人急用。公公的生活必需品更是一应俱全,老人伸手就能取到,老人的衣服、被褥洗得干干净净,邻里看见了无不夸赞,连公公也觉得自己的生活太幸福了。平日里,当公公头痛感冒时,她总能第一时间陪伴身边,端水递药。每当天气突变的时候,她都会尽早为公公添衣加被,保暖御寒。当公公感到孤单和寂寞时,她会陪伴在老人身边,陪老人拉家常、谈琐事。都说媳妇难做,可杨从秀却用自己的行动默默的诠释着“孝道”的真谛,让公公觉得这个儿媳妇和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好,公公常说:“有这样的好儿媳,是我前世修来的福!”   老人已过古稀之年,由于长期的辛苦操劳身体落下了许多病根,只要公公身体感到不适,她总医院做各项化验检查。公公住院期间,穿衣、洗漱、喂饭、按摩、烫脚、倒大小便这些劳累繁琐而又必须的日常护理工作,她总是亲力亲为,任劳任怨。今年4月,73医院确诊为骨癌晚期去日无多,泪眼婆娑的杨从秀一次次恳求医生挽救,然而老人身体状况确实承担不起手术的风险,无奈之下只能接回家中保守治疗。养病期间,她全力挑起照顾公公的重担,经常熬跟守夜的陪伴在公公病榻前,不知疲倦的料理公公大小事情,她总是按时给老人洗脸擦身、喂饭喂药,让老人休养好。由于老人胃口不好、牙齿不好,她又费尽心思的迎合公公的口味把食物煮得很烂,耐心地喂给老人,让老人家吃好。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公公的精神有些许好转。但终究敌不过病魔的侵蚀,癌细胞无情的扩散和转移,老人浑身疼痛难忍,她比自己生病还疼痛,焦急的四处求医求药,从市、区医院和乡卫生院买回止痛针药,最大程度的帮助减轻老人的疼痛。就这样,她无私的付出心血和汗水,从来没有发过一句牢骚和怨言,从点滴中关爱着老人,从琐碎中牵记着老人,用言行感染着老人,于困境中扶助着老人。老人感慨万分,“家里讨了个这样的儿媳妇,真是多个孝顺的女儿。”   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13年来坚持做好事。作为大嫂,杨从秀打心眼里心疼残疾的小叔,坚持13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瘫痪在床的小叔,在新农村演绎出一曲让人感动的爱心赞歌。   天有不测风云。年,小叔在外务工不幸被石头砸中腰椎,被确诊为腰椎骨折,最终导致肢体一级残疾,生活起居必须得有人照顾,妻子不堪重负,留下不满一岁的女儿离家出走。从此,所有的家务都落在杨从秀一个人肩上。她一面要养育三个未成年的娃娃健康成长,一面要照顾年老多病的公公,还要为小叔洗澡、端尿……她用爱心呵护着病床上的小叔,义无反顾地伺候左右。在这期间受过多少罪、吃过多少苦,她已经不可能记得清楚。为了不让小叔的肌肉萎缩,她坚持帮小叔按摩、拍打他的肢体。她默默地为这个家任劳任怨地奉献着。为了给小叔增加营养,她每天早早起来,做好可口的饭菜,一日三餐变换着花样;定期给小叔洗澡,每天给丈夫喂水、喂饭、梳头、捶背,对小叔精心侍候,从不厌烦。原来,在家境好的时候她每年都会回一趟娘家看看父母。后来,她两三年才回一次娘家,看着父母恋恋不舍的表情,她的心中就有说不出的愧疚。对她而言,难得睡过一个安稳觉,半夜里只要房间出现一点动静她就会惊醒,起来查看是不是公公和小叔有什么问题或者需要。在她心目中,亲人是需要像孩子一样的被呵护。   走进杨从秀的家中,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和电器。这些年来于她没有舍得为自己买过一件新衣服,她穿的衣服都是亲戚姐妹们穿过送给她的。已过不惑之年的杨从秀,她的眼角早早长出了皱纹,因为生活的重担她无暇也无力去打扮自己,可她的脸上却始终带着浅浅的微笑。这一切只为了心中的一个信念:“他们是我的亲人,我有责任照顾好他……”就是对这个家的爱让她坚持了下来,是“不抛弃、不放弃、不离弃”的信念让她走到了现在。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乐观”总是她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她说,绝对不会让忧愁和困难压倒自己,为了家庭的幸福,自己一定要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   杨从秀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女性,她的事迹感动着周围的人们。她悉心照顾丈夫的事迹常常被周围的人念叨,她的心像一缕灿烂的阳光,温暖着丈夫,感动着邻居,照亮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从平凡中体现了真诚,从日常中倾注了关爱,写下来一篇篇感人至深的尊老诗篇,奏响了一曲曲令人钦佩的爱亲乐章。   如今,孝敬老人、爱护亲人的氛围也影响着整个村组。每次村里的邻居碰见杨从秀的家人都要夸赞他们家有个好媳妇、好大嫂。村里形成了孝老爱亲的良好风气,变的更加和谐美好。吴朝利先进事迹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歌,经常在我耳边回响。小时,我梦想成为你,现在,我自豪成了你——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没有惊天动地的作为,也没有可歌可泣事迹。有的只是一份默默的坚守,坚守年少时的梦想,坚守自己当初的选择,坚守对党的教育事业的那份忠诚。   那是年9月,中师毕业的我背着简单的行囊来到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大山深处---下寺普广小学任教。虽然环境恶劣,但阻挡不了我初为人师的激情;虽然孩子略显笨拙,但对知识的渴求是那么的热烈。我把全部精力投入教学,一心扑在工作上。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后进生补课,手把手教他们写字,要求他们堂堂清,人人过关。每天都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记得那时我班有一个住校生叫王培生,他父母离异,家里贫穷,好像从小缺乏营养,个子小,成绩差,性格孤僻,从不与同学玩耍,与老师互动。已经留了一级,同事劝我别管他,要么期末赶到下一级,要么让他混个小学毕业算了。但我没有放弃,中午他没钱买菜,我就把他叫到家里,炒好菜和他一起吃;冬天他没有换洗衣服,我就把侄儿衣服给他穿,这样慢慢打开了他的心结,他愿意和我交流,愿意学习,成绩一天天好起来了。我也成为了孩子们的良师益友,连续两年的区统考,我所带的班级名列前茅。再加之那几年正是全省教师大练基本功的时间,课余时间我勤学苦练,普通话、三笔字、简笔画等在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成绩显著,脱颖而出,受到下寺教育督导办领导的肯定。   年,我调入下寺小学带毕业班,次年毕业班的成绩优异,领导把我放到下寺修城村小行政组长的岗位上去锻炼,当时的村小教舍是两层楼的毛胚房,围墙倒塌,桌椅不齐,村领导不管,家长不重视教育,教师人心涣散,冬天在办公室烤火,夏天到大树下乘凉。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带好这一方教育,我多次找村长书记,软磨硬泡;召开家长会,改变家长落后的教育观念;实行绩效考核,纠正教师工作作风,四年,修城村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0年,在中层领导公开竞争上岗时,我竞聘上了教科室主任,继而又成了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不管在哪个岗位,我始终没忘记自己是一位一线教师,始终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坚持语文教学,潜心研究教材教法,撰写多篇论文,参加各级赛课,评为了四川省首批省级骨干教师,小学语文省级名师。可我也落下了声带小结的职业病,每周一、二、三嗓音正常,到了星期四、五就疼痛沙哑了,医生建议手术,但手术后不能长时间用嗓,必须休息半年。多年来我总是放不下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放不下班上的几十个孩子,手术一直没做,就连喜欢K歌的业余爱好也只好放弃。但我却收获了学生的爱戴,家长的好评。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少年张庚杰当时就是我班的一名学生。一年级时,他来到我班,是一名聪明好学,兴趣广泛的好孩子,处处都显得比同龄人懂事,发现了他这一优点,我就让他当班长,管理班级,帮助同学,培养他做老师的小助手,没想到他把“小老师”当的有模有样。8年5月12日中午,突如其来的地震使我们惊慌失措,小小的张庚杰不顾个人安危,本能的去救自己的同班同学,没想到被倒塌的围墙砸断了脚掌。我顾不得安抚家人小孩,赤脚跑到学校,医院救治,长时间陪他,带他走出了地震的阴影。现在,这个孩子发展的非常好,虽然早已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但经常和我联系谈心。这不也是我们作为老师的欣慰吗?   从二十岁到四十二岁,二十二年,在历史的长河里虽然是弹指一挥间,但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也是能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关键时刻。虽然这二十二年的道路崎岖坎坷,有被误解时的退缩,有被拜金主义冲击的迷茫,有被失败打击的痛苦,但我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小时的梦想——做一名学生喜欢,家长爱戴的老师。我爱我的学生,爱我从事的这份职业,我将坚定不移的走在筑梦路上。邱代萍先进事迹   邱代萍,女,现年53岁,中共党员,先后在广元市公安局利州区分局宝轮派出所、东坝派出所,分局指挥中心、禁毒缉毒大队工作,现任利州区禁毒办副主任。   邱代萍同志在她二十余载的警旅生涯中,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始终用忠诚和奉献践行着从警誓言、谱写着无悔诗篇。无论在哪个岗位,她都做得有声有色、精彩动人:在东坝派出所女子警务室,先后疏导上访群众人次,促进信访息诉案件30余起;在分局指挥中心,成功指挥处置各类紧急突发事件20余起,救助群众1万余人次;在分局禁毒缉毒大队,她带队开展禁毒宣教活动余次,受教育群众达50余万人次,并帮助3名社区戒毒人员解除毒瘾回归社会,为10余名社区戒毒(康复)群众解决了生活实际困难。   多年来,她收到表扬信11封、锦旗13面,并先后荣获“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广元市首届公安系统“十大爱民标兵”、广元市“最美家庭”、利州区“巾帼时代标兵”、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第七届先进工作者”、“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等20多项殊荣,其先进事迹被《人民公安报》、《四川法制报》等媒体争相报道,她被群众誉为“人民的好女警”,被亲切地称之为“警花邱妈妈”。心怀大爱足迹传递正能量   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造成近十万群众死亡。最后留下的除了我们对逝者的无限缅怀外,当然还有整个华夏大地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无穷正能量,“邱妈妈”就是正能量之一。   当日地震发生后,各地志愿者蜂涌而至。这本是好事,但大多数志愿者没有专业经验,缺乏组织和规划,在发生灾难的广元食宿困难,最后一部分人甚至带着怨气返乡。当时,作为东坝派出所副所长、女子警务室负责人的邱代萍,在执勤时得知该情况后,第一想法是:“不能让想帮助我们的人失望!”她立即将情况上报时任派出所所长胥正和,在胥所长的支持下,警务室门口搭起了“志愿者临时留宿点”。邱代萍从辖区几家宾馆借来了30多床席梦思床垫,又从家里拿来了床单、凉被、枕头等,还多方奔走筹集到一万余元资金,为志愿者们提供食宿、联系车辆,帮助他们前去救灾。很快,志愿者们的难题就得到了解决,还和邱代萍打成一片,并亲切地称她为“我们的邱大姐”。震后,邱代萍听说志愿者在青川小河茶树办起了“四海”学校,又通过多方奔走,为该校的多名师生筹措粮食0多斤,募集图书多册、文具多件,甚至多次冒着余震前去探望该校的25名志愿者和名受灾学生,使他们深受感动。   6月8日,五名甘肃志愿者带着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走进四川新闻网广元频道的临时办公点,信中以无数个形容词高度概括了邱代萍同志乐于助人、敬业奉献的高尚情操和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的良好职业道德,并希望四川新闻网的工作者们让这份正能量传播出去。河南、山西等地的志愿者也纷纷给邱代萍写来了感谢信:“邱姐,您使我们看到了四川人民的坚强无畏和人民警察的无私博爱,我们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您的感激和尊敬!”真情帮扶阳光温暖百姓心   年,按照单位安排,邱代萍与荣山镇花元村人佘丽萍形成了结对帮扶关系。在得知佘丽萍刚出生几个月时其父就患脑瘤去逝、而母亲又长年在外务工的情况后,邱代萍义无反顾地认了佘丽萍做“干女儿”,并对佘丽萍是做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在佘丽萍顺利考入广元中学后,邱代萍为她办了一张储蓄卡,每逢节假日、开学日就往卡上打些钱,供佘丽萍购买学习资料和生活用品。年高考,佘丽萍以分的好成绩考取了西安某重点大学的本科,成为了邱妈妈眼里的“小骄傲”,而邱代萍也成为了佘丽萍心中的“好妈妈”。   年底的一天,邱代萍深入辖区学校开展禁毒宣传工作时结识了13岁的黄君雪。了解到黄君雪受父母离异影响,不思进取成了问题学生并且一心只想外出打工挣钱的情况后,邱代萍多次跟她通信交流,并到学校去看望她。通过无数次劝说和开导,黄君雪学习成绩提高了,生活也更加乐观向上了。   还有新民社区老人郭必禄,邱代萍在一次暂住人口核查工作中认识了他。得知郭家生活困难后,邱代萍及时协调相关单位为其开通了有线电视并免了收视费。又向学校说明情况,减免了郭必禄之养女郭润红上学期间的一切费用。用郭润红的话说就是:“邱妈妈是我生命中最耀眼的光芒。”   严龙香,朝天区沙河镇的一名农村妇女,因与邻居发生纠纷患了“癔症”,不断上访。邱代萍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严龙香。邱代萍不仅为严龙香联系法律援助,引导她向法院提起诉讼,还在长达十年的日子里每月都为严龙香送去米和油,严龙香常说“她比我妈对我还好、还亲啊!”。年,在邱代萍的帮助下,严龙香成功申请到了廉租房,彻底告别了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的生活。   70多岁的王淑俊是名退休教师,早年丧夫,几个孩子都先后患上了精神抑郁症。7年的一天王老师来到东坝派出所求助,从此,邱代萍与王老师结成了“忘年交”。几年里,王老师的大女儿从不开门到开条门缝,再到房门完全打开,敞开了锁闭几十年的心扉。邱代萍还促其子女转变了态度,大儿子再也不打母亲了,领了工资都交给母亲保管;小儿子也意识到了自己曾经的年少无知,开始发愤图强。年9月5日,王老师的姐姐王淑华专程从重庆回来,给邱代萍送了一面锦旗:上书“扶弱济困好女警、情深义重关乎民。”   几年来,邱代萍先后拿出三万多元,帮扶了20多名困难群众却不计回报,实为无愧于闪光的警徽、无愧于人民的好警察!忠诚卫士禁毒宣传入民心   预防教育宣传是禁毒工作的关键。为了保证全区禁毒宣传进社区、进单位、进校园取得显著成效,邱代萍从策划到实施,都付出了巨大的体力和脑力。   她爱钻研、善创新,多年来通过借鉴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和自我地不断摸索,创新了多种“接地气”的宣传方式,努力做到让更多的群众受教。她每到学校上完“禁毒一堂课”后,都是不断地总结和反思,尽量把禁毒宣传工作做完备。年以来,她已将禁毒课件更新换代了三次,从最初的呆板枯燥说教式到现在的利用各种多媒体(如微电影、flash互动的方式),使禁毒教育真正地入脑入心。除此,邱代萍还在对戒毒人员的帮教工作上狠下了一番功夫。她不光对他们做思想工作,还联合民政等部门,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干的工作,例如上河街的马莉、龙潭的范娟等人在她的帮助下,不仅顺利的戒掉了毒瘾,还重新回归社会,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何燕先进事迹   何燕,8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9年至今医院。   从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我就暗自下定决心要以护理先驱--南丁格尔为榜样,以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态度对待自己所热爱的护理事业。   医院的前沿阵地,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每天这里均要接待几十名甚至上百名的急诊患者,医护人员每天面对着生与死的搏斗和血淋淋的场面。作为急诊科的一名护士,我深深懂得:急诊科危重病人多,病人病情变化快,抢救的最初几分钟往往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因此,必须要有过硬的本领和高超护理技术。为了熟练掌握急救八大仪器的操作,我虚心向有经验的护士前辈们请教,主动放弃节假日,勤学苦练,刚刚到科室时只要有输液的我都有抢着去输,练就了一手输液的好技术,在模拟人身上练习心肺复苏、除颤术。洗胃术等,经过刻苦的学习,练就了过硬的急救操作技术,并掌握各种抢救药品的药理作用、适应症、禁忌症,为成功地抢救危重病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抢救过程中,能与医生密切配合,对大批伤员中毒事件能沉着、冷静、正确分诊,渐渐地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急诊科的一名业务骨干。在去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宝轮卫生院送来一名重度乐果中毒的患者,神志不清,口吐白沫,呈点头状呼吸,病情危重,必须马上清除毒物,插胃管洗胃,可是由于在当地卫生院反复几次插管不成功而引起急性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口唇指甲紫绀,如果再用普通方式插胃管,会诱发心脏骤停,导致生命危险。我果断采取在可视喉镜下置胃管,经过反复洗胃,彻底清除毒物,并气管插管应用人工呼吸机、改善呼吸,及输液、解毒等对症处理,终于从死神手中夺回了患者的生命,受到病人及家属的称赞。   众所周知,急诊科工作在于一个“急”字,工作忙、累不说,风险还特别大,遇到车祸、中毒、昏迷的、血肉模糊的,全都送往急诊科来,这就要求急诊科医护人员必须是一支快速反应、技术精湛、服务优良的队伍。医院领导的号召“以病人为中心、提供优质服务”,落实首诊负责制和首问负责制,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严格认真执行“无菌操作”、“三查七对”、“消毒制度”等工作,提高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服从科室工作安排,参与新进人员培训并有计划组织科室新进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和护理技能操作,与大家共同提高技能水平。   用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使自身接受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多次完成大型灾害事故如:年参加广元市温州商场特大火灾现场急救、食物中毒、重大交通事故急救和配合市政府完成特殊的急救任务如:年参加广元市双拥支前医疗服务、年参加广元市急救演习。   今年3月的一天,家住老城的李先生因感冒、咽喉疼痛、鼻塞、咳嗽,即在家自行服用头孢类药物,约15分钟后突发全身发胀、发红、胸闷、头晕、肌内痉挛等症状,且来势凶猛,自感是过敏反应,立即赶往我院急诊科,就对我说了声:我服了头孢后,就趴在导医台上不动了。我和值班医生迅速将病人抬上平车,迅速推入抢救室,只见患者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搏细数、血压60/50毫米汞柱,心率次/分,诊断为过敏性休克,在病人未办理手续,又无家属在场的情况下,我全力以赴投入抢救迅速开通绿色通道给予氧气吸入、静脉输液、肾上腺素1毫克皮下注射、抗过敏、纠正休克等,实行心电监护、对症处理等,经过紧张的抢救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转入病房继续抢救。当家属闻讯赶来时患者已脱离了危险,家属拉着我的手,不停的表示感谢,这时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我现在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可我时时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严以律已,为人处事公正无私,在工作中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科室的每一位同志。经常是早上班、晚下班,遇到病人有困难需要帮忙,热心地为病人排忧解难。只有帮病人解决了问题我心里才踏实。在抢救危重病人的第一线上,不怕苦、不怕累,总是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急诊科经常有急救任务,我做到随叫随到,有时人员紧缺,不论白天黑夜,不分班内班外,有时连续工作十多小时。为了病人,把个人的得失抛在脑后,一心扑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   我是一个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的护理工作者,在“人道、博爱、奉献”这面旗帜下,我要像一支普通的蜡烛,不断燃烧自己,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和温暖每一个需要关爱的人。投票规则   投票时间:年7月29日-8月2日   投票规则:广大市民可通过手机      







































儿童白癜风能不能治好
海南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nwm.com/xkhl/2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