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糖尿病你该知道的

重要事实

年,全球18岁以上的成年人中糖尿病*的患病率估计为9%(1)。

年,估计糖尿病直接造成万例死亡(2)。

超过80%的糖尿病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2)。

世卫组织预测,年糖尿病将成为第七位主要死因(3)。

健康饮食、经常锻炼身体、保持正常体重和避免使用烟草,可预防二型糖尿病或推迟其发病(4)。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当胰腺产生不了足够的胰岛素或者人体无法有效地利用所产生的胰岛素时,就会出现糖尿病。胰岛素是一种调节血糖的荷尔蒙(5)。高血糖症或血糖升高,是糖尿病不加控制的一种通常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对人体的许多系统带来严重损害,特别是神经和血管。

  年,18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有9%的人患有糖尿病。年,糖尿病直接造成万例死亡。80%以上的糖尿病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一型糖尿病

  一型糖尿病(过去称为胰岛素依赖型,青少年或儿童期发病型糖尿病)的特征是缺乏胰岛素分泌能力,需要每天注射胰岛素。一型糖尿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利用现有的知识也无法预防。

  症状包括尿液分泌过多(多尿)、口渴(烦渴)、常有饥饿感、体重减轻、视力减退和疲乏。这些症状可突然出现。

二型糖尿病

  二型糖尿病(过去称为非胰岛素依赖或成人发病型糖尿病)由于人体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造成。世界各地的糖尿病患者中有90%的人患有二型糖尿病(5),主要是因体重过重和缺乏身体活动所致。

  症状可能与一型糖尿病相似,但往往症状不明显。结果,可能在发病多年之后才诊断出患有糖尿病,此时则已出现并发症。

  直到最近,这类糖尿病还只见于成人,但目前也有儿童发病情况。

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是高血糖症,血糖值高于正常水平但低于糖尿病的诊断值,发生在妊娠期间。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妇女在妊娠和分娩期间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增大。她们日后患上二型糖尿病的危险也增大。

  妊娠期糖尿病通常都是通过产前筛查而不是报告症状后被诊断出来的。

糖耐量受损(IGT)和空腹血糖受损(IFG)

  糖耐量受损(IGT)和空腹血糖受损(IFG)是指人体血糖值介于正常与糖尿病血糖值之间过渡阶段的一种中间状态。糖耐量受损患者或空腹血糖受损患者面临发展为二型糖尿病的高度风险,虽然这并非不可避免。

糖尿病的常见后果是什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糖尿病可能损害心脏、血管、眼睛、肾脏和神经。

糖尿病增加了患心脏病和中风的危险。5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病(主要是心脏病和中风)(6)。

足部神经病变(神经受损)与血流量减少结合在一起,增加了患足部溃疡、感染以及最终需要截肢的可能。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失明的一主要病因,它是视网膜小血管长期累积受损的结果。全球1%的盲症可归咎于糖尿病(7)。

糖尿病位居肾衰竭主要病因之列(4)。

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总风险比未患糖尿病的同龄人至少增加一倍(8)。

如何才能减轻糖尿病负担?---

预防

  事实表明,改变一下生活方式,对预防二型糖尿病或推迟发病是有效的。为有助于预防二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人们应当:

达到和保持健康的体重。

身体活动——经常定期进行至少30分钟强度适中的活动。需要增加活动来控制体重。

保证健康饮食,每天吃三到五份水果和蔬菜,并减少糖和饱和脂肪的摄入量;

避免使用烟草——吸烟增加患心血管病的危险。

诊断和治疗

  可以通过相对价廉的验血进行早期诊断。

  糖尿病的治疗包括降低血糖和其他损害血管的已知危险因素水平。戒烟对避免并发症也具有重要意义。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即节省费用又具可行性的干预措施包括:

适当控制血糖。一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注射胰岛素;二型糖尿病患者可采用口服药物治疗,但也可能需要胰岛素治疗;

血压控制;

足部护理。

  其他可节省成本的干预措施包括:

视网膜病(造成失明)筛查和治疗;

血脂控制(调节胆固醇水平);

筛查与糖尿病有关的肾脏疾病的早期征兆。

  在采取这些措施的同时,还应当保证健康饮食、经常锻炼身体、保持正常体重和避免使用烟草。

世卫组织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活动---

  世卫组织的目标是鼓励和支持采取有效措施,以监测、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尤其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为此,世卫组织将:

提供预防糖尿病的科学指南;

制定糖尿病医护规范和标准;

提高对全球糖尿病流行的认识;纪念世界糖尿病日(11月14日);

监测糖尿病及其危险因素。

  世卫组织《饮食、身体活动与健康全球战略》补充完善了世卫组织的糖尿病工作,其重点是采取全人口办法,促进健康饮食和定期身体活动,从而减少全球日益增多的体重过重和肥胖问题。

  *估计数所用的糖尿病定义为: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毫克/分升),或用药治疗。

来源:世界卫生组织网站

如果一直胡吃海喝,放任自己的血糖水平,会对健康造成很多不良的影响——这些危险很可能会超乎你的想象!

血糖控制不好的十大风险

危险一: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衡量身体血糖水平的,除了可以反映实时身体血糖水平的血糖值外,还有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身体2~3个月内的血糖水平。若餐后血糖水平经常处于较高水平,则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也会上升,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糖尿病的风险密切相关。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5.0时的糖尿病风险定义为,那么糖化血红蛋白5.5~6.0之间的时候,风险就上升86%;而超过6.5时,风险会上升到5.0时的16倍之多!

危险二:增加患高血脂和冠心病的风险

同样,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升高,也意味着身体的衰老,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危险的上升。

研究表明,如果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5.0时的冠心病风险定义为,那么糖化血红蛋白6.5的时候,风险会上升95%。

另外,吃能快速升高血糖的食物,餐后的甘油三酯的上升速度加快,也会增加患高血脂的风险。

危险三:增加患慢性衰老性疾病的风险

目前发现,餐后血糖高会促进很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比如老年痴呆症、白内障、视网膜病变、肾脏功能障碍等。

这些疾病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风险,都远远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的人。

危险四:增加肥胖风险

流行病学研究早已发现,摄入能快速升高血糖的精白主食最多的人,随着年龄增长的发胖趋势最明显。而摄入升血糖值较慢的食物较多的人,在同样能量摄入的情况下,则不那么容易发胖。

减肥方面的研究也发现,同样的节食治疗,各组患者都吃0千卡的食物(正常是千卡),血糖控制好的肥胖者减肥效果更明显,而血糖控制差的肥胖者减肥效果差。

危险五:不利于控制食量,容易饮食过度

饱腹感方面的研究也表明,在同样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情况下,相比升血糖值较慢的食物,吃能快速升高血糖的食物,饱腹感较差,进食速度更快,餐后几个小时之内更容易发生饥饿。

危险六:精力差,容易疲劳和困倦

餐后血糖要控制平稳,前提就是碳水化合物食物要缓慢地消化吸收,其中的葡萄糖能够缓慢而持续地释放出来。这就使得人体在餐后几个小时当中都有持续而稳定的能量供应,能够长时间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体能。

如果碳水化合物食物消化吸收过快,血糖快速升高,胰岛素大量分泌,人体容易感觉到餐后困倦,影响工作学习效果。

而血糖峰值过后,血糖水平陷入低落,又会引起大脑工作效率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

危险七:容易爆痘长痤疮

很多人都为皮肤长痘、粗糙等情况而烦恼,寻求各种外在美容措施。

实际上,皮肤的状况只是全身健康状况的反映。

除了改善睡眠、调整心情、增加运动改善血液循环之外,饮食中控制血糖反应也是一个重要的措施。

一些初步的研究发现,日常吃升血糖值较慢的杂粮,与经常吃甜食、顿顿精白主食的能快速升高血糖的餐食相比,在胰岛素敏感性提高的同时,粉刺患者的皮肤状况明显改善。

鉴于性激素属于固醇类物质,餐后血糖血脂过度升高可能带来胆固醇代谢紊乱,从而诱发或加重性激素平衡的紊乱。

危险八:容易导致低血糖发作

不注意控制血糖,不仅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还容易导致低血糖发作。

这是因为,凡是快速升高血糖的食物和吃法,必然会引起胰岛素的大量释放。而胰岛素的强力降血糖作用,会导致高峰后的血糖浓度快速下降。

如果身体血糖调控能力低下,就很容易导致餐后2小时后出现低血糖情况。

如果食物中的葡萄糖缓慢释放出来,餐后血糖一直保持在正常范围中,没有出现巨大峰值,则胰岛素需求较少,对低血糖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都是极为有利的。

危险九:增加生育期相关风险

由于孕期体重增长缺乏控制,我国妊娠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多。如果不控制血糖,患上孕期糖尿病,生出巨大儿,会给宝宝和妈妈带来巨大风险。

危险十:增加某些癌症的风险

对多项癌症方面的流行病学研究进行的汇总分析发现,如果日常饮食的血糖反应很高,会显著增加罹患结肠癌和胰腺癌的危险;还会增加女性患子宫内膜癌。

反之,遵循升血糖值较慢的膳食模式,能够减小患上这些癌症的风险。由于癌细胞增殖对血糖的依赖度很大,癌症患者也需要密切管控血糖反应。

会不会得糖尿病并发症?

血糖高就会发生糖尿病并发症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得搞清楚,血糖变化和糖尿病并发症有什么关系。目前有研究显示,葡萄糖可以粘附到各种蛋白质上(就像它们黏附到血红蛋白上,从而形成糖化血红蛋白一样)。随着时间推移,葡萄糖通过「黏附」的方式可能就此改变了蛋白质的功能,损害各种组织。这就是「糖毒性理论」。

高血糖还可以影响某些分子在组织中生成和清除的速率,最终导致维持组织正常工作的分子数量减少,或是导致某些分子积聚,最终损害组织。末梢神经和眼球的晶状体就是这两种方式的受害者,肢体麻木、晶状体浑浊是它们在高血糖作用下的不幸结局。

此外,当血糖控制不佳引起血脂水平升高时,脂肪就会在动脉堆积,从而导致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是发生心肌梗死和中风等大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糖尿病患者也更容易患上高血压。高血压又能反过来加重动脉硬化。它本身也是大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表明,血糖的长期控制情况和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这项试验确立了控制血糖的重要性:血糖控制得不够好,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就会增加。

但注意:这不表示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就必定会出现并发症,也不意味着血糖控制佳的患者就一定不会发生并发症。

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哪些?

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对血管的损伤。按照受损害的血管分类,有两大类:

微血管病变:累及小血管,通过分子聚积或者减少造成损害;

大血管病变:累及大血管,通过导致动脉硬化造成损害。

一般来说,1型糖尿病在发病时常表现为微血管病变,但随着病情进展,情况可能发生转变;2型糖尿病则以大血管病变为主,但也会存在微血管病变。

以下内容读来可能耸人听闻。但只有了解得越多,才能更好地预防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

1.微血管病变

这类病变仅发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它们包括以下几方面:

眼损害,也就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肾损害,也就是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心肌病,可能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2.大血管病变

这类病变在普通人群中也会发生,但在糖尿病患者中更为高发。它们包括以下几方面:

心脏病发作风险(心血管疾病),比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中风风险(脑血管疾病);

四肢循环变差(外周血管疾病),可能和神经病变一起作用而导致糖尿病足。

除了损伤血管,糖尿病还会引起神经病变,患者可能会在戴手套或者穿袜子的那个区域感觉异常,感到麻木或针刺样,后期甚至影响运动。

此处需注意,并不是每个糖尿病患者都一定会出现这些并发症。

哪些人更容易发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除了前面提到的血糖控制因素,在下述情况中,糖尿病患者出现慢性并发症的风险更高。

1.糖尿病病程长糖尿病病程短于五年的患者,以及尚处于青春期前的青少年患者,一般极少出现并发症。

然而,一旦过了那个阶段,随着病程加长,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就会明显增加。

2.吸烟

多项研究均发现,在糖尿病患者中,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有更大的可能发生并发症。在出现并发症后,前者的疾病进展速度也远快于后者。因此,拒绝吸烟可以大大降低该风险。

3.高血压

合并患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更有可能出现并发症。升高的血压对肾脏、心脏和血管都有负面影响,服用有效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可以降低这一风险。所以,规律监测血压是糖尿病病情监控的一个重要方面。

4.高血脂: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会出现血脂水平升高(被称为「高脂血症」),也有些人生来就更容易出现高血脂。在这两种情况下,升高的血脂水平均可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概率。所以,在糖尿病病情监护中,筛查高血脂是另一个重要方面。5.肥胖严重超重的患者更易出现大血管病变,因此,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运动锻炼丰富的生活方式不仅应用来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更应该推广到每一个人。怎么做糖尿病并发症筛查?

这里列出了一些医生可能会建议您常规完成的血液和尿液检查项目,其中一些检测是为了排查并发症,有些是为了监测血糖控制情况,还有一些是为了监测特定糖尿病类型常见的病变情况。

如果查下来没问题,那暂时可以放心地度过一段时间了;如果查到了并发症的早期表现,就得采取措施避免并发症的进一步发展,或至少延缓疾病进展。

如果发现问题,医生会建议您增加检测频率。

1.1型糖尿病患者的筛查项目和检查频率

血压:每3~6个月

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用于评估血糖控制情况,每3~4个月

实验室血糖检查,也就是静脉血糖:用于和家用血糖仪结果进行对比、检测血糖仪的准确性,每3~6个月

甲状腺功能检查:每2年1次;若发现甲状腺抗体阳性,需要每年检查1次

血脂(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确诊后3~6个月1次,若结果正常,进入青春期后再查1次

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或白蛋白测定、随机尿测定肌酐比例:用于筛查早期糖尿病肾病,确诊3至5年后检查1次,进入青春期后需每年复查1次

眼科检查:筛查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确诊3至5年后检查1次,进入青春期后需每年复查1次

牙科检查:每6个月

2.2型糖尿病患者的筛查项目和检查频率

血压:每3~6个月

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用于评估血糖控制情况,每年1~2次

实验室血糖检查,也就是静脉血糖:用于和家用血糖仪结果进行对比、检测血糖仪的准确性,每3~4个月

血脂(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每年至少1次

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或白蛋白测定、随机尿测定肌酐比例:用于筛查早期糖尿病肾病,进入青春期后需每年复查至少1次

眼科检查:筛查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确诊后尽快接受首次检查,之后每1~2年检查一次,15岁后每年复查1次

牙科检查:每6个月

2型糖尿病患者占总糖尿病病人人数的90%以上,是最应该着重要解决的疾病。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上海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nwm.com/xkyf/5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