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宝牛奶蛋白过敏,妈妈该怎么办

宝宝出生后最初1-2年,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同时肠道屏障功能也不够成熟,胃肠道通透性较高,大分子过敏原容易通过肠粘膜进入机体,从而让婴儿相对于成人来说,更容易出现食物过敏反应。

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5的宝宝是容易发生过敏的高风险宝宝。婴幼儿时期,90%的食物过敏与牛奶、鸡蛋、大豆、小麦、花生、鱼、虾、坚果类等8种食物有关。其中牛奶蛋白是婴幼儿最早接触的、最常见的过敏原,1岁以内的发病率达2%-7.5%。由于引起牛奶蛋白是婴儿尤其是人工喂养婴儿生长发育所必需,如果不能及时准确地诊断牛奶蛋白过敏,为患儿选择适当的代用食品并提供营养指导,可引起继发性营养不良,漏诊或误诊均会使儿童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牛奶蛋白过敏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一般具有以下一种或多种下列症状:

胃肠道:反复反流、呕吐、腹泻、便秘(伴或不伴肛周皮疹)、便血;

皮肤:湿疹样表现、红斑、风团、血管性水肿;

呼吸系统:非感染性流涕、慢性咳嗽及喘息;

一般情况:持续肠痉挛(≥3h/d,≥3次/周,持续3周)

严重过敏反应:症状进展迅速、累及两个以上器官系统,出现如伴有呼吸困难的急性喉头水肿或支气管梗阻、血压下降及心律失常等表现,甚至过敏性休克。

牛奶蛋白过敏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回避牛奶蛋白是最主要的治疗措施,同时应在皮肤科、消化科、耳鼻咽喉科及呼吸科专业医师协作下进行对症治疗。治疗牛奶蛋白过敏的最佳方法是回避牛奶蛋白,同时给予低过敏原性配方替代治疗,以提供生长所需的能量及营养。

母乳喂养儿和配方奶喂养儿喂养策略分别如下:

1母乳喂养儿发生牛奶蛋白过敏

继续母乳喂养,母亲需回避牛奶及其制品至少2周;部分过敏性结肠炎儿童母亲需持续回避4周。若母亲回避牛奶及其制品后儿童症状明显改善,母亲可逐渐加入牛奶,如症状未再出现,则可恢复正常饮食;如症状再现,则母亲在哺乳期问均应进行饮食回避,并在断离母乳后给予深度水解蛋白配方或氨基酸配方替代。

因牛奶为钙的主要来源,母亲回避饮食期间应注意补充钙剂。此外,严重牛奶蛋白过敏患儿,母亲饮食回避无效时,可考虑直接采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或氨基酸配方替代。

2配方奶喂养儿发生牛奶蛋白过敏

≤2岁牛奶蛋白过敏患儿应完全回避含有牛奶蛋白成分的食物及配方,并以低过敏原性配方替代;2岁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由于食物来源丰富,可满足生长发育需要,故可进行无奶饮食。

(1)氨基酸配方:氨基酸配方不含肽段、完全由游离氨基酸按一定配比制成,故不具有免疫原性。对于牛奶蛋白合并多种食物过敏、非IgE介导的胃肠道疾病、生长发育障碍、严重牛奶蛋白过敏、不能耐受深度水解蛋白配方者推荐使用氨基酸配方。

(2)深度水解配方:深度水解配方是将牛奶蛋白通过加热、超滤、水解等特殊使其形成二肽、三肽和少量游离氨基酸的终产物,大大减少了过敏原独特型抗原表位的空间构象和序列,从而显著降低抗原性,故适用于大多数牛奶蛋白过敏患儿。10%牛奶蛋白过敏患儿不能耐受深度水解配方,故在最初使用时,应注意有无不良反应。

(3)大豆蛋白配方:以大豆为原料制成,不含牛奶蛋白,其他基本成分同常规配方。由于大豆与牛奶存在交叉过敏反应且其营养成分不足,一般不建议选用大豆蛋白配方进行治疗,经济确有困难且无大豆蛋白过敏的6月龄患儿可选用大豆蛋白配方;但对于有肠绞痛症状者不推荐使用。

(4)其他动物奶:羊奶分子蛋白及脂肪球颗粒明显小于牛奶,且羊奶中易引起过敏反应的as1-酪蛋白及β-乳球蛋白含量极少,故牛奶蛋白过敏的患儿可选用羊奶。









































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样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nwm.com/xkyy/10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