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18日,医院的病房里,一个八岁的白血病女孩静静坐在病床的一角,等待着父亲收拾行李。
今天是他们出院的日子,但并不是因为女孩的病已经痊愈,而是因为他们被现实打败了。
就在刚刚医生又来催促了,“你们得赶紧筹好钱,这病耽搁不起了。”
看着父亲那不知所措的表情,女孩瞬间明白了。
是呀,三十万,对于他们这个家中只有几百元家底的农村家庭而言,那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她只有八岁,但她什么都懂,她不愿再让父亲为她操劳了,于是,她默默从医生手中接过那份病历单,歪歪扭扭写下了“自愿放弃治疗”的字样。
医生愣住了,父亲哭了。
一个穷苦的家庭,在病魔面前,是那般的无助。
选择放弃,选择回家,就等于选择了死亡,可是,她还只有八岁......
八岁的白血病女孩
年6月,成都的天气十分炎热。
成都晚报记者傅艳,顶着大太阳,在外面采访了一天。直到快下班时,她才终于赶回公司,吹上空调。
办公室里,同事们正在讨论着今天的议题。
累了一天的傅艳,本想赶紧做完手中最后的工作,回家休息。
可就在她即将结束自己一天的工作时,一个同事突然提到了一个八岁的白血病女孩---佘艳。
也许是因为同名的原因,又也许是因为傅艳的家中也有一个差不多大的女儿。她不自觉被同事们的讨论吸引住了。
“她最后的愿望竟然只是想要一件新衣服,因为她说她希望自己能够漂漂亮亮地死去。”同事一边说着,一边叹着气。
而傅艳听到这里,更是震惊了,她不敢想象,这竟然会是一个八岁女孩说的话,死亡,她真懂死亡吗?
想着自己家中的女儿,傅艳的心有些颤抖,也有些难过。
她追问着同事,那个女孩后来的情况。同事说:“她回家了,家有些偏远,我一个医生朋友告诉我的,不知道女孩现在怎么样了。”
那天晚上回家,女儿已经睡着了,而傅艳彻底失眠了。
“我希望我能够漂漂亮亮的死去。”
这句话,不断在傅艳耳边响起,那个陌生的女孩此刻在家中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傅艳不敢想象。
第二天,傅艳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她决定前往女孩的老家看看她。
于是,傅艳带着摄影师,一起来到了那个患病女孩“佘艳”的老家:四川双流县云崖村。
不巧的是,佘艳不在家中。
佘艳住的那个土胚房,摇摇欲坠,随时有垮掉的风险,根本不再敢住人了。
因此,医院回家后,便住到了姑姑佘小花家中。
没能见到小女孩,傅艳有些失落。可是还没等她从失落中缓过神来,她却突然被村民们围堵在了佘艳家的小院:“姑娘,先别走,先别走,我去把人背回来。”
一个村民说着,转身向一条小路跑去。
围住傅艳的村民越来越多,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滔滔不绝地诉说着关于佘艳的故事,或许是为了留住傅艳的脚步,也或许是真的提到佘艳就有讲不完的话。
不管怎样,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把傅艳当成了救命稻草,也足以看出,村民们对这个八岁小女孩的心疼与爱。
而从村民们的口中,傅艳也了解到了更多关于佘艳的故事。
相依为命的父女二人
佘艳,出生于年的秋天。
苦命的孩子,在出生的当天便被父母丢弃在了路边的草丛里。
她是被她的养父佘仕友捡回来的。
那年,佘仕友已经三十岁了,作为贫困山区里最贫困的家庭,他一直没能娶上媳妇。三十岁的单身汉,带回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他的婚事更难了。
见到小佘艳时,佘仕友也犹豫过,但最终那颗善良的心打败了所有客观因素,冻得奄奄一息的小佘艳被佘仕友抱回了家。
没有母乳,也没有钱买奶粉,佘仕友只能将那煮烂的米糊当成奶水喂给小佘艳。
在这艰苦的环境中,小佘艳总算捡回了一条命。
为了给小佘艳更好的生活,佘仕友努力赚钱,除了种地,还会编织竹篓上集市卖。
当然,他如此辛苦,不仅仅只是为了生活,更是为了将小佘艳送进学校。
佘仕友自己从小没有踏进过学堂半步,没有读过一天书,不识一个字。他不愿意小佘艳再经历自己这样的生活。
于是,小佘艳五岁那年,顺利进入了学校。
学校离家有好几公里的路程,小佘艳每天早上天没亮,便要独自拿着手电筒,翻过一座又一座大山,足足两个小时才能走到。
但是,小佘艳并不觉得辛苦,因为学习是她生命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勤奋加上聪慧,小佘艳每次考试都是双百分,看到小佘艳的满分卷子和数不清的奖状,佘仕友觉得一切辛苦都值了。
而小佘艳除了带回令人满意的成绩,她还会将学校发生的趣事分享给父亲,这个原本有些冷清的家,因为小佘艳的存在,多了许多的欢声笑语。
村民们时常调侃:“这个捡来的孩子真是佘仕友的福星。”
关于小佘艳的身世,佘仕友从来没有对孩子隐瞒,而小佘艳也并不在意,她只知道爸爸很爱她,她也离不开爸爸。
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彼此温暖着对方的心。
看着爸爸每天为了赚钱累得站不直腰,五岁的小佘艳,站在板凳上,学着爸爸的样子,做起了饭。
为了节约药钱,咳嗽的小佘艳会到山上,寻找草药回来悄悄煮着喝,事实上,那只是草,并不是药。
不过,所有的苦在小佘艳眼里都不是苦,相反,她认为自己是世上最为幸福的人,因为她有爱她的爸爸。
因此,她总能在这苦难的日子,找到乐子。
那条需要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她总是哼着歌,迈着轻快的步伐,偶尔还会闻闻花香,逗逗小鸟,她认为一切是那么美好。
屋子背后那个小山坡,本是一片杂草,爱花的小佘艳,经常会移些野花种在草丛中,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搬运,那片小山坡竟然长满了花,像个小花园一般,小佘艳常常在那里玩得忘乎所以。
她是那么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
如此乐观,积极向上的女孩,或许真的像村民们说的那样:小佘艳就是佘仕友的福星。
佘仕友也这么想,他以为在这片漆黑的道路上,上天为他点燃了一盏灯,不曾想,这条漆黑道路的尽头竟是万丈深渊。
患上白血病,自愿放弃治疗
年5月的一天,佘仕友带着小佘医院大厅。
几个小时前,小佘艳的鼻血突然止不住地往外冒,即便到了卫生所,医生也毫无办法。眼看情况不对,卫生所医生赶紧催促着佘仕医院。
医生的诊断结果,让佘仕友傻了眼,小佘艳患上了混合型白血病。一个比急性白血病更为复杂,更加难以医治的病。
那一刻,佘仕友脑袋一片空白,他不知道如何接受这样的现实。
但是,很快,他清醒了过来,这时候,他是女儿唯一的依靠,他必须救他的女儿。
然而,当医生说出“三十万治疗费”时,佘仕友再一次陷入了绝望。
别说三十万,就连三万,三千,他都没有。
无奈之下,他只能回到村里,厚着脸皮,一家一家的向村民们伸手借钱。可爱的小佘艳是村子里最惹人爱的孩子,村民们当然不会袖手旁观,可是,同样是在这个贫穷的大山中,大家即便有心却无力。
村民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却只筹到了一万元。
那段日子,佘仕友整夜整夜睡不着觉,每天都在想如何筹够治疗费,他甚至想要将他们唯一的住所卖掉换成钱。
虽然他的土胚房早已破旧不堪,但是对于农村人而言,那可是他家的宅基地,但为了女儿,他愿意卖掉。
可惜,因为太破旧,短时间内,根本找不到买主。
“爸爸,我们不治了,我想回家。”看着日渐憔悴的父亲,小佘艳心疼极了。
她其实什么都知道,她知道她的病需要很多钱,她知道她的病很难治,医院她会死。
她只有八岁,她对这个世界还有很多想象,她怎会舍得离开这个世界呢?可她别无选择。
父亲不同意,她便自己亲自写下了:自愿放弃对佘艳的治疗。
父亲还想坚持,可是那借来的一万元都已经花光了,他们已经没有更多的钱能够继续住院了。
被现实打败的他们只得回家。
“爸爸,我想要一件新衣服。”从小到大从没有向父亲提过任何要求的小佘艳,突然向父亲开了口,“我希望我能够漂漂亮亮的死去。”
父亲眼里再次泛起了泪花。
他带着小佘艳,到镇上的店里,花三十元,买了两件新衣服。这是小佘艳唯一的两件新衣服,小佘艳高兴坏了。
她穿着其中一件花衣服,和父亲来到照相馆,照了一张相片。
她说:“爸爸,以后你想我了,就可以看看这张照片。”
死亡来临之前,小佘艳最放不下的还是爸爸。
“爱”的捐助,“生”的希望
看到昔日活蹦乱跳的小佘艳如今更加瘦弱的身板,同村的村民感到惋惜,感到心疼,却又无能为力。
他们以为小佘艳,只能这样静静等待着死亡的来临。
不曾想,一个叫“傅艳”的记者出现了,他们仿佛看到了希望。
当佘艳被村民背到傅艳的眼前时,傅艳的眼再次湿润了。
小佘艳是那么瘦小,看上去那么疲惫,可她却还在努力的对着傅艳笑。
将近一个小时,傅艳对小佘艳的采访结束了,可是她始终无法丢下小佘艳,经过几番挣扎,她直接将小佘艳带上了车。
实际上,此刻的她内心也是忐忑和复杂的,因为她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能不能救下小佘艳,至少仅凭她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待到她冷静下来,她突然想起了一个人,她曾经采访过的一位血液科主任:徐鸣。
她在手机中努力翻找,幸好那个电话还在。
“那赶紧带过来。”徐医生接到电话,着急地说道。
“可,她家很穷,她没有钱。”傅艳难过地说着。
“先把人带过来,钱后面再想办法。”徐医生的话让傅艳终于有了一丝安心。
于是,小佘艳被医院。在对其进行一系列检查后,小佘艳进行了第一次治疗:骨穿。
一个成年人都很难承受的疼痛,小佘艳竟然没有吭一声。
另一边,傅艳回到家,第一时间就是写稿,登报,她需要将小佘艳的事件传播出去,需要筹集医疗费用。
于是,一篇《8岁女孩乖巧安排后事》的文章传向了社会。标题很显眼,结果却反响平平。
傅艳很自责,她认为是自己稿子不够好,于是,她继续写继续发表,报纸上,网络上,她都试了,效果却微乎其微。
病房里的小佘艳似乎也感受到了,她认为自己给别人带来了麻烦,也因为知道生命即将消逝而感到绝望。
一个人的时候,她的眼神是那样空洞。
当看到傅艳,看到摄影师,面对镜头时,她又总是露出十分灿烂的笑容。
摄影师说那个笑容真好看,只有傅艳很难过,因为她注意到了那个角落里绝望的眼神。她很心疼小佘艳,她希望她把心里的情绪释放出来,她想救下她,可是除了写稿,傅艳想不到自己还可以做些什么。
在她一次又一次坚持不懈的稿件中,终于,有人联系到了她。
“你写的故事是真实的吗?”
她这才知道问题所在,不是社会少了爱心,只是社会多了一份怀疑。
于是,傅艳主动走进了镜头,联系电话,家庭住址,医院位置,全部信息都发布了出来。
社会人士终于信了,爱心的捐款也终于一波接一波来了。
“七十万”,那是小佘艳“生”的希望。
爱终是没能留住天使
治疗费筹齐了,小佘艳却嘟嚷着要回家。
看着如此倔强的小佘艳,大家都以为她已经彻底放弃了自己。
傅艳,徐医生,其他媒体朋友以及护士都纷纷前来劝导小佘艳,小佘艳这才说出回家真正的原因:“我要参加最后一次期末考试。”
所有人只听到了“期末考试”却没有注意到小佘艳说的“最后一次”四个字。
大家继续劝导着她,下次再考。小佘艳一再坚持,最后老师医院,对她进行了一次单独测试。令所有人惊喜的是,已经好久没有上过学的小佘艳,竟然再次考了双百分。
小佘艳的愿望实现了,可是当天她就发生了感染性休克,在医生的抢救之下,才捡回一条命。
各界爱心人医院看望这位八岁的白血病女孩。
绝望中的小佘艳终于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温暖与爱。她开始积极配合治疗,不过治疗过程并不顺利,短短一个月不到时间,小佘艳有九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幸好每一次都化险为夷。
病情逐渐有了好转,小佘艳开始回归了孩童的本性。那个时候,她的笑终于是真正的笑了,而化疗时,疼了,她也终于会撒娇了。
“徐阿姨,我可以叫你妈妈吗”面对和蔼可亲的徐医生,小佘艳撒着娇说道。
“当然可以。”徐医生很高兴,这才是八岁小孩该有的样子。
年8月21日,徐医生发现小佘艳光着脚丫子,提醒她穿好袜子。小佘艳不好意思地笑了,姑姑佘小花这才告诉徐医生,小佘艳从来没有穿过袜子。
于是,徐医生决定给小佘艳买一双袜子,一双鞋子。她问小佘艳:“你想要什么颜色的,妈妈给你买。”
小佘艳羞涩的说道:“我想要白色袜子和红色鞋子。”
这是什么搭配,徐医生有些疑惑。
“因为那像白雪公主。”
徐医生笑了笑,当天她便抽空给小佘艳买来了一双白色袜子和一双红色小皮鞋。小佘艳穿在脚上,舍不得脱下。
那天,她给爸爸写下了两个电话号码,一个是傅艳的,一个是徐妈妈的。
她说,爸爸的房子快垮了,以后遇到困难,可以给傅阿姨和徐妈妈打电话。
佘仕友说:“你要是死了,爸爸就去跳楼。”
后来,傅艳也接到了小佘艳的电话。
那是傅艳第一次接到小佘艳的电话,电话那头,小佘艳聊了很多很多,唠唠叨叨不停,但傅艳却十分开心,她认为这是一个好的迹象,她没有想到,这是小佘艳最后一次与她通话。
由于消化道出血,小佘艳只能通过胃管将食物注入体内补充身体所需营养,小佘艳已经近一个月没有吃东西了。
8月22日,小佘艳实在饿得不行,一向听话的她,偷吃了一块干方便面。导致她消化道出血加重,病情危机,医生赶紧对她进行输液,输血......
小佘艳痛苦难耐。
“让我死吧,我难受......”小佘艳撕心裂肺的哭喊着。
“坚持一下,坚持一下......”一旁的护士也忍不住流了泪。
突然,小佘艳一下坐了起来,又猛得像床上砸去,瞬间颅内出血。
医生拼命抢救,监护仪上的显示线已经停止了波动,小佘艳没有了心跳。可是,就连医生护士也不肯接受这样的现实。在小佘艳停止心跳后,他们继续抢救了整整八十分钟。
手术室内,医生护士脸上挂满了泪水,可小佘艳这次真的走了。
后记
后来,在小佘艳的病床枕头下发现了一本作业本。
打开作业本,上面熙熙攘攘的话,那是留给傅艳的,整整三页。
傅艳阿姨再见了,我们梦里见。
爸爸的房子快要垮掉了。
阿姨,请帮爸爸找份工作,还钱一万。
爸爸不要生气,不要跳楼。
还剩些钱,请把它给跟我一样得了这个病的孩子吧,把他们治好。.......
满满当当的三页,傅艳哭得泣不成声。
年8月26日,小佘艳的葬礼来了很多人,那些陌生的面孔纷纷来跟小佘艳道别。
在小佘艳的墓碑最上方,刻着显目的六个大字:我来过,我很乖。
那也是小佘艳写在作业本上最后的文字。
小佘艳离开后,佘仕友又回到了那个快要垮掉的房子,因为那里有着他和女儿的回忆。
而那剩下的五十四万,佘仕友按照女儿的意愿,捐给了七位和她一样得了白血病孩子。这七个孩子至今都还活着。
有人说,小佘艳是天使,她来到人间拯救了七个生命,她让更多人看到了“白血病患者”这个群体,她完成了她的使命,又回到了自己的天国。
年,以小佘艳为原型,电影《天堂的张望》上映。小佘艳到了天堂,她留下的温暖将永驻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