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首要死亡原因,即使采取了积极再灌注治疗措施,死亡率仍高达30%~50%。如何正确地处理合并心源性休克的AMI患者,常常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结合临床研究结果、当前指南推荐以及作者的临床体会,谈谈如何选择可能获益的急诊介入(PCI)治疗患者,以便为一线工作的临床医师提供可供借鉴的参考。
一、再灌注治疗策略的选择:溶栓还是急诊PCI?1临床研究结果怎么说?
早期的荟萃分析发现,对于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溶栓治疗可能会导致0-1天的死亡率增高,尤其是症状发生超过12h的患者,但这一害处大大低于随后在2-35天的获益;且越早行溶栓治疗,获益越明显,0-6小时最佳,7-12小时次之。随着PCI的技术的日益成熟,溶栓的地位在下降,实际接受溶栓治疗的比例也随之越来越低。SHOCK研究纳入例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比较早期接受血运重建(直接PCI或者搭桥CABG)治疗的例患者与例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若无禁忌症,对照组患者均接受溶栓治疗。结果显示,急诊血运重建组30天死亡率为46.7%,而对照组为56%,绝对危险性降低9.3%,相对危险性降低17%。直接PCI成功者死亡率为38%,而不成功者为78%,CABG组死亡率为42%。一年死亡率急诊血运重建组为50.3%,而药物治疗组为63.1%。血运重建组的获益一直延续到6年。SHOCK研究明确了急诊PCI(或CABG)是降低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死亡率的有效手段。2指南如何推荐?
①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血运重建策略早期的各国指南均强调应在STEMI发病后的36小时内及休克发生后18小时内进行血运重建。年之后更新的欧美STEMI指南中已经取消了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进行血运重建的上述两个时间限制,强调对于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无论休克和心肌梗死发生的时间多久,也不管是否已经溶栓治疗,均应实施急诊PCI治疗(病变不适合急诊PCI的患者可以考虑CABG),除非预计PCI相关的延迟时间长、并且患者是在症状发作后早期就诊可以采用溶栓治疗,上述基本推荐一致延续至今。②N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血运重建策略心源性休克患者属于NSTE-ACS中极高危特征,目前指南一致推荐在入院后的两小时内进行紧急血运重建。二、临床实战中的决策1哪些患者应该积极?
凡具备以下特征者,建议应持积极的态度,尽可能进行早期实施急诊PCI治疗。①发病早期的心源性休克很显然,发病时间越短的患者从急诊PCI中的获益越大,只有早期血运重建才能使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逆转,这是AMI的病理生理机制所决定的,因为只有在还有存活心肌时进行血运重建才有价值。因此,从理论上讲,STEMI患者多无侧支循环保护,绝大多数缺血中心区心肌在6小时后将完全坏死,12小时后几乎无残存心肌,延迟开通已不具有任何价值;但对于缺血边缘区的心肌,由于处于急性缺血导致的“顿抑”状态,从顿抑到坏死的时间可能较长,延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对挽救此部分心肌可能仍具有价值。因此,笔者建议:对于STEMI合并休克的患者,若心肌梗死发病在6小时以内,应竭尽全力积极进行抢救,尽可能创造条件尽早实施急诊PCI治疗,因为此类患者逆转的可能性较大;若心肌梗死发病在12小时以内且在休克发病的早期,仍应积极救治,尽早实施急诊PCI仍能挽救边缘地带的“顿抑”心肌,此类心肌恢复功能需要较长时间,因此,PCI术后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辅助循环支持。对于NSTEMI患者,由于多数患者有侧支循环保护或为非完全闭塞性病变所导致,不似STEMI的心肌供血完成中断,心肌逐步发生缺血性坏死,常常是大面积“心肌冬眠”基础上因急性缺血导致“心肌顿抑”但心肌坏死缓慢。因此,指南对此类患者的急诊PCI时间要求是在首次医疗接触后2小时内完成,但并未对发病时间做出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对于N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而言,是否能从急诊PCI获益主要取决于休克发生的时间,因此,在决策时应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