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在自我放逐的路上,寻找生命的光。——艾米·利普特罗特《岛屿之书》
你有没有一本,承载着你回忆的书?
一本让你拿起来,就回忆起当时阅读的心情,回忆起当时的人、事、物的书。
如果有,无疑你是幸运的。人一辈子,所有事物,生不带来,死也带不走,留下的,不就是回忆吗?
世间万物本没有意义,是人为赋予了万物故事,万物给予人以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不可否认,各种感官都很敏感,但是缺乏一个理性的大脑去梳理,然后交织在一起,也就形成了被情感放大后的产物。
所以有的感受,并不一定如当时体验得那么深,这也是为什么,当你暮然回首,发现当时的一切真实而又矫情。
以上的领悟,来自于一本书《岛屿之书》,这本书由英国作家,艾米·科普特罗特所写,她出生于苏格兰奥克尼群岛上的一个农场。
《岛屿之书》记录了一个人内心真正转变的过程。从沉迷酒精痛苦不堪、无法自拔,到自我救赎。把内心心路历程与外界大自然的记录融合在一起。形成一部情感饱满,勇敢自省的回忆录。
作者艾米的阅历丰富,为艺术家做过模特,当过蹦床运动员,在贝类加工厂工作过,也在石油码头做过清洁工。从这个角度看,她也只是个普通人。
在伦敦漂泊时,艾米还做过多种短工,她现为《爱丁堡学生报》编辑,奥克尼当地报纸《今日奥克尼》专栏作家。
《岛屿之书》是艾米出版的第一本书,是温赖特奖的获奖作品,入围了《星期日泰晤士报》十大畅销书。
《卫报》评选此书为“年度最佳自然文学作品”,但如果你看过此书,你并不会完全认同这种说法。
出版社则称《岛屿之书》是:“世界尽头的自然笔记,灵魂自赎的归乡之旅,媲美《瓦尔登湖》的震撼之作”。
我个人觉得,如果把本书当作“震撼人心的文学佳作”来看待,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笔并不算特别出彩,只是用朴实的语言,讲了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不过书籍本身的内容,却让人打开了不一样的视野。
一、一位勇敢的自我剖析者。
“艺术、时尚、文学和摇滚的世界都太吸引人了,很容易就诱我堕落”。
18岁时,艾米离开奥克尼老家前,列过一张想做的事情清单,还配上了这句敏锐的预言,仿佛为后续发生的事情,埋下了伏笔。
作者艾米,把自己酗酒到戒酒的回忆,结合自然笔记,以敏感细腻的心绪和敏锐的洞察力,描写了自己糜烂的酒瘾生活和沉迷都市生活、沉迷酒精完全放飞自我的精神状态。
可是,当时即便她怎么挣扎,再怎么想要改变自己,都没有成功。
ps:这部分酒瘾生活的内容越近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一,且略为啰嗦,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书籍评分不算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难怪网友戏称,“酒鬼戒酒记”。
《岛屿之书》后三分之二的内容,讲三十岁时,命运又将艾米带回了故乡——奥克尼群岛,在天海之间,她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
主要描述了奥克利群岛和当地人们的生活,以及一些当地历史、古老的神话传说和自然科学知识;以及艾米回岛后,找秧鸡、追北极光、探寻无人荒岛的生活体验,岛屿的自然风光令人向往。
期间,艾米通过对大自然和生活体验及感悟的记录,反思生活和自身追求。
最终艾米将自己的心灵寄托到了家乡自然美景之上,重新找回自我,净化了自己的灵魂。
跟着作者艾米的描述,仿佛真切地看到了酒瘾之人的生活状态和相关治疗,以及奥克尼偏远岛屿上居民的生活,仿若体验了一次深度旅行。
《岛屿之书》是我所有读过的书中,感受反差最大的一本,经历了从厌烦弃书,到重拾书本后的喜欢。不过,大部分喜欢是从书籍的三分之一后开始的。
很佩服作者艾米能敞开心扉,写下自己过去的“不堪”回忆,当然也许她自己并不这么认为。所有经历都会成为一份人生不可或缺的回忆。
二、30岁前崩溃的人生:失业、失恋、居无定所,迷失在都市生活背后的原生家庭的影响。
“她被欲望深渊催促着,一直奔波在寻找工作与去往酒会的路上。最终结果正是大家所想的—沦落,艾米在伦敦的街头沉沦迷失了”。——艾米·利普特罗特《岛屿之书》
书籍开篇,描写了一对28岁的人,医院,少妇生下她的第1个孩子,男人因为大喊大叫、无法控制情绪,医院进行镇静治疗。
这段描写,铺垫了艾米的出生,到后面,才写出她出生那天,她的父亲就是闹出的这件大事。
艾米从小在“不太平”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父亲因为患精神病遭受流言蜚语,母亲的极端极端宗教表现也让日子过得不安宁。未
成年之前,艾米都在农场的自由生活与教堂的清规戒律之间摇摆不定。后来艾米失去了对宗教的信仰,而母亲是极端的宗教信徒,这种宗教力量大到让信徒疏离其他不信教的人,包括亲人和朋友。
艾米的父亲从十几岁起,接受过五十六次电休克疗法,形式是以电流导入大脑诱发抽搐。
艾米在行文中描述了比较多,她酗酒后的抽搐状态,说感觉到了她父亲抽搐的滋味,似乎岛上的震颤也降临到了她身上。
原生家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艾米,在“暗流涌动”的家庭环境下长大,选择了逃离。
期望精神解脱,所以选择酗酒。
渴望逃离生长环境,所以只身去了伦敦,想着永远不要回奥克尼,不肯接家乡的电话,也不看家书。
离开奥克尼后,艾米开始放飞自我,沉迷纸醉金迷的都市生活,也染上了酒瘾,在酒精的摧残下,艾米遭遇了失业、失恋、居无定所等多重打击,几近崩溃。
这部分的描写,显得得絮絮叨叨,你可能会觉得书本主线混乱,而莫名的激情、无谓的哀伤和自怜,分分钟就让人看不下去。
我当时看,也是这种感受,所以选择弃书。
后来再拿起,是因为那段时间也很丧,可能真如《人间失格》所写:
“读积极的作品,往往使我消极,因为看见人家那么积极,觉得自己就不用去凑这份热闹了;读消极的作品往往使我积极,因为这世上居然还有比我更消极的,不免因得意而振作起来。”
再读,发现我已经能沉下心,听作者讲述她的故事,就像一个老朋友,听她娓娓道来。有的生活,放到现实里并不能去体验,因为你赌不起,也可能付不起这样的代价。
但跟随作者的脚步,把情绪放开,任由作者带入书中,却仿佛体验了另外一种人生,我想这也是读书的趣味。
我始终相信,好和不好的人事物,都不应该一律排斥在外,只有同时见过好和不好,才能帮助你做更好的决定。人生难得活得通透。
这就像父母教育子女,可以带孩子去看看贫民窟和孤儿院一样。因为见过这些“不好”,孩子会更懂得珍惜拥有的一切,更能对他人抱以善意。
其实看《岛屿之书》,就像他人所说,你会觉得自己被一种特别的气质包围:野性、犹豫、自由。
看完,我想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对一些事物有瘾吧。
虽然不至于消极成瘾,把生活过得像艾米这样一团乱,但是反思自身,不也是在成瘾之中。
我们在娱乐、熬夜、网络中沉沦,有空余时间,也是想着玩会儿手机。
长此以往产生了恶果:记忆力下降,难以集中和长时集中注意力。一直认为大脑受损,最直接的反应便是学习能力下降,也是阅读能力的下降。
纯粹是,消磨时间,伤害身体。
此外,我们生活在时间碎片化,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无数娱乐节目和APP,想尽一切抢夺人们的注意力,对部分商家来说,用户“上瘾”,是他们愿意看到的结果。
“娱乐至死”,成了常态,所以多数人疏于长篇阅读。想想,你已经有多久,没有沉下心来读过一本书了?
三、重建自己的堤坝:灵魂自赎的归乡之旅。
读《岛屿之书》,有一层温柔的感动。
毕竟大部分走入迷途的人,再也没能找回清醒勇敢的自己。而作者在不断地挣扎中,从来没有放弃自己,这点诚然可贵。
在艾米意识到,自己酗酒是个大问题,她也参加过“匿名戒酒会”,想要重新做人。
但是没有成功,还做了类似凌晨醉酒爬墙,甚至光着身子跳进一个陌生人的公寓的事情。
不过,她听从了一位医生的建议,写“饮酒日记”,也答应控制酒量。
艾米写道:“我从来都不曾放彻底放弃自己,因此我一直会尽量努力工作,尽量好好吃饭,尽量让自己别脱离社会。但这种努力痛苦而疲惫,想要保持不良嗜好与正常生活之间的平衡,简直犹如想要把自己粗糙的边缘磨光滑一样令人痛苦”。
后来艾米跟她父亲说起,她要花三个月时间戒酒,他父亲很同情她。
他说:“我这辈子一共有三年的时间都在精神病院里,我希望你不用把这么多时间,花在戒瘾中心”。
看完艾米整个戒酒过程,我觉得有几点方法,也适用于我们日常戒“瘾”。
戒瘾中心的“12步疗法”,对戒酒人有一条要求:“写自己的故事”,写完在小组活动上念给大家。借鉴点1:在记录中,直面过去“”惨淡又丢人”的生活,以及直面压力和焦虑的情绪的勇气。
2.写下自己徐厚的不良后果,写完能更加清楚意识到,酗酒的问题。
借鉴点2:通过记录弊端,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选择。
3.辅导员鼓励戒酒人,说出自己对每一件事物或小组中发生的每一件事的“感受”,正是这些“感受”,决定了他们会做什么样的事情。承认自己怀念醉酒后飘飘欲仙的感觉,不会再为了掩盖自己的情绪而喝更多酒。
借鉴点3:舒缓情绪。因为失控时的情绪反应,往往是扭曲和压抑的,通过记录且不逃避感受,能够帮助我们重建思维系统。
4.在戒瘾中心,跟酒相关的词是危险禁语。因为出现相关物品或者讨论喜欢什么酒,这些讨论会诱发酒瘾。
借鉴点4:打造良好的“戒瘾”环境,给予自己“干净”的环境。比如喜欢玩手机,可以进卧室就把手机丢在房间外。
5.戒瘾中心的辅导员教过一个方法,以此来判断自己对一个地方的感情。如果爱这个地方,那么当此地的建筑物映入眼帘,心里会油然而生亲切之情。
借鉴点5:正确识别自己的感情。
6.重建内心堤坝,每当控制住了想喝酒的自己,便又一次加固了这个堤防。
借鉴点6:记录自己成功抵御“外部诱惑”这件事,以此不断增强抵御的信心。
7.转移注意力。回岛后艾米给自己找了别的事情做,转移注意力,最终在玫瑰山庄,让她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开始喜欢为衣食而努力的平凡生活,重新走上新健康、负责的人生道路。
借鉴点7:培养新的舒缓情绪的方式和兴趣爱好,重新找到让身体兴奋,让精神振奋的方法,比如艾米选择了海泳和湖边朝圣徒步,为自己设计可持续终生的生活方式。
8.与伤害自己、被自己伤害过的人和解。明白“宗教是另外一种超越人生。赐人以安慰的东西。它的作用和酗酒、恋爱、迷信、狂躁一样”,没有这些生活也讲无聊乏味。艾米选择包容母亲极端的信仰方式,而不是剥夺其权利。放过前男友,放过自己。
借鉴点8:和自己以及他人和解,才能过更好的人生。
艾米戒酒时,一位新加入戒瘾小组的伙伴告诉她,“能否成功戒掉毒瘾,其实是看你有多大的决心,而不取决与戒瘾中心的纪律有多严格”。
也许只有有过类似挣扎的人,才能明白艾米的努力和这种转变的可贵;也因此你会发现这些认为可笑和幼稚的感觉,在当时的情况下,都是那么真切。不然只会觉得艾米的整个戒酒的心路过程,乏善可陈。
至少我很佩服艾米,即便在那么不堪的状况下,也不曾放弃自己,佩服她为戒瘾所做的努力。
四、在自我放逐的路上,寻找生命之光。
30岁之际,作者艾米返回奥克尼群岛,在海天之间,不断思考人生,也由此过上了让人艳羡的、全新的生活:帮父亲处理农场的杂活,为皇家鸟类保护协会调查珍稀鸟类、寻访古闻名遗迹、探索无人小岛、在北部高纬度地区看夜光云、追踪北极光……
当她从喧嚣的尘世中抽离出来,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