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29日,杜修贤依靠着敏锐的直觉按下快门,拍下了下面这张照片:
或许他自己都不知道,这张照片是毛主席和周总理最后一次对着摄影镜头握手告别。
照片中,毛主席穿着浅灰色的中山装,耸拉着眼皮,头稍稍低着,花白稀疏的头发整齐地向后披着,而脸上的肌肉已经明显松弛,呈现出掩饰不住的愁容和病容,整个人在镜头中显得忧伤而庄重。
毛主席是迎着摄影灯的,而周总理则是逆着光。
同样是经典的大背头,头发整齐地向后披着,脸上的皱纹怎么也遮掩不住,不过黝黑浓密的眉毛倒是平添了几分生气,消减了几分病容,而摄影灯的光打在总理的脑后和脊梁,也平添了几分温暖。
只不过总理整个人在镜头中显现出来的也是凝重与伤感。
新中国的两位伟人以一种从未有过的态势握手告别,整个照片给人一种说不出的忧伤之感。
这张照片,更准确来说这个握手并非是临时起意,而是周总理考虑许久的结果。
5月29日这一天,周总理陪同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到毛主席的书房会见,与会的还有邓小平、乔冠华等人。会谈结束之后,邓小平等人都已经走出书房,但周总理却站在门口旁边并没有离开。
这一举动在杜修贤看来是很反常的。
杜修贤从年开始就成为周总理的专职摄影记者,后来成为新华社摄影部中央新闻组组长,在年开始又负责毛主席的拍摄工作。
可以说杜修贤对周总理和毛主席的摄影习惯是非常熟悉的,尤其是周总理,他常年跟在周总理身边,很多时候都能敏锐得捕捉到一些很好的镜头。
而这一次,他就感觉到了不同寻常,因为周总理有一个习惯,在陪同毛主席会见外宾以及一些大型会议结束之后,周恩来一般都是很快离开,他常常将最后的镜头集中在毛主席和外宾及领导的握手告别上。
尤其是会见外宾的时候,当毛主席和外宾握手告别的时候,周总理就提前离开书房,到外面等候,再与外宾一起离开。
他很少会单独留下来和毛主席握手告别,尤其是后期毛主席生病,甚至还患上了白内障,看不清楚,更不能长期对着摄影灯光,最后的摄影时间基本控制在三分钟左右,这个时间很珍贵,周总理总是会避着镜头。
而这一次,总理居然没有提前离开书房,反而站在那里,这让即将要离开的杜修贤脚步一顿,他虽然不知道周总理要做什么,但凭借着多年的职业敏感,知道接下来或许有什么意想不到的收获。
果然,当毛主席笑容满面地将外宾送到门口的时候看到了等在那里的周恩来,就是那一眼,杜修贤明显的感觉到了变化,前一秒还是笑容满面,后一秒整个脸就松弛了下来,忧伤布满脸庞。
周总理看着面对着自己的毛主席,缓缓伸出了手,毛主席也伸出了手,在他们握手的那一刻,杜修贤精准地捕捉到了这非凡的一刻。
在那一刻,谁也不曾想到,这居然是周总理和毛主席在镜头前的最后一次握手告别。同时,这也是两人最后一次共同会见外宾。
杜修贤很庆幸,庆幸自己能够捕捉到这一次的握手,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影像。
那么,周恩来为什么会和毛主席有这样一次特意的握手告别呢?
实际上,单从照片上,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照片上,不管是毛主席还是周总理,有这样几个词围绕着他们:疲惫、病容、忧伤、凝重,等等。
是的,这个时候的毛主席和周总理,一个年过八旬,一个年过七旬,病痛无情的向他们袭来,躲不开,绕不过。
毛主席出生于年,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明显的衰老了,头发已经花白,脸上满是皱纹,日渐苍白。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各样的老年疾病。
年的春天,毛主席得了感冒,最开始病症很轻,后来越来越严重,引起支气管发炎,昼夜不停地咳嗽,夜里也无法躺在床上睡觉,只能整天坐在沙发上。
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一个小小的感冒往往能引出大病,毛主席就是这样,感冒一直好不了,经过系统的检查,最终确诊为大叶性肺炎。
这是他晚年病痛的开始,之后大病小病不断,到了第二年年初,也就是年1月份,毛主席参加完陈毅追悼会,在回去的时候,自己已经无法登上汽车,需要工作人员的搀扶,这其中固然有毛主席心情悲痛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因为他的身体。
也是在这个月里,也就是参加完陈毅追悼会不久,毛主席再次病倒,肺心病引发严重缺氧,以至于出现了休克。
医务人员展开抢救的同时,毛主席休克的消息传到了周总理耳中,他驱车从西花厅赶往游泳池,当汽车到达的时候,周总理居然紧张到迈不开下车的腿。
他无法想象,如果毛主席有个闪失,如果抢救失败了,会有怎样的一个局面。
他太明白一件事,那就是:这个国家的担子重,不能没有毛主席。
当周恩来好不容易稳住心神下车后,马上指挥所有的医务人员,必须全力抢救。
经过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毛主席终于脱离了危险,周总理赶紧走到毛主席的床前,握住毛主席的一只手,大声喊道:“主席啊,主席啊,我是恩来呀,主席,你听见了吗?”
那发颤的沙哑嗓音,是总理对主席最深切的关心。
等毛主席醒过来之后,周总理还特意感谢医务人员和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并请他们吃了一顿饭。
毛主席虽然脱离了危险,但病去如抽丝,更何况当时的毛主席已经年近80岁,他不得不每天吸氧、还要打针吃药,即便如此,他说话和行走还是出现了困难。
病痛并未对这个新中国的建立者多一丝仁慈。
当时的周总理一心挂念主席的身体健康,却不知道病魔也已经找上了他。
这一年的5月12日,保健医生张佐良像往常一样从周总理卫生间取走了一个尿检小玻璃瓶,这是为周总理做的每周一次的大小便检查。
检查报告在第二天到了张佐良手上,化验单上显示有4个红血球,这实在不是一个好消息,为了稳妥起见,张佐良将这件事告诉了邓颖超和吴阶平,并希望邓颖超能够说服周总理再去一次尿液检查。
周总理很配合,14日完医院病理科检查。
张佐良和吴阶平希望上一次的四个红血球只是一种暂时性的,很快就会消失,谁曾想,这再次检查的结果,居然成了8个红血球,总理得了膀胱移形上皮细胞癌。
吴阶平不死心,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医院展开会诊,后来吴阶平更是将涂片标本等资料拿到天津、医院去背对背会诊,希望在对方不知道病人是周总理的情况下能够客观会诊。
但到哪里都是一样,都改变不了总理患癌的事实。
只不过,尽管患癌已经成为事实,但周总理还是无法停下来休息活着住院,他太忙,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毛主席本身疾病缠身,这个国家的运转就更加离不开周总理,方方面面的事情都要处理,他恨不得一分钟当一个小时来用,恨不得不睡觉来工作。
要求这样一个人停下来休息、治病简直就是难于上青天。
而不肯停下来的结果就是,在他确诊患癌七个多月后的年1月5日,他尿血了。
这是周总理第一次出现尿血,值班的张树迎看到卫生间里那刺目的颜色后差点晕厥,所有的镇定和从容在这一刻不复存在,张树迎端着尿壶往张佐良的值班室跑,大声喊着张大夫,声音嘶哑、颤抖,甚至一度结巴。
张佐良在房间里一跃而起,当他看到那血尿后同样是被吓到了,他是一个医生,见惯了生老病死,但他还是接受不了总理尿血这个事实。
但再接受不了也得接受,当他试图对躺在床上望着上方的周总理说点什么的时候,“总理”二字刚出口,总理就扭头朝他摆手。
张佐良退了出来,和几个医护人员以及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商量这件事该怎么办。
他们想到将这件事报告给毛主席,但谁都知道,那时的毛主席也被病痛折磨着,说话、行走都很困难,他的双脚肿得很厉害,过去的鞋子都无法穿上,只能隔一段时间,工作人员就为他量身定做一双布鞋,早已经不是过去那个红光满面、神采奕奕的主席了。
这让大家不忍心也不知道该怎么去打扰主席,好在后来他们想到了叶剑英,将总理的患病情况告知了叶剑英,可以说,在总理患癌这件事上,叶剑英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大家的主心骨。
正是叶剑英想办法在合适的时机将总理的病情报告给了毛主席,毛主席也没有想到,在自己生病的同时,总理居然患癌,两位伟人相继生病,且是重病,这对于新中国的打击是很大的。
到了三月份,周总理开始为自己的病情和几位领导人商谈,而叶剑英也将这一切反映给了毛主席,毛主席批准了“先检查,后治疗”的治疗意见,周总理又亲自向毛主席说明了关于他病情的一系列安排。
但因为一些事情的耽误,直到3月10日,周总理主持完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之后,才赶到玉泉山的一间临时布置好的手术室里接受检查和治疗。
可以说,这次治疗是很成功的,主刀医生吴阶平用电烧手术器烧掉了病灶,不再出血了。
手术完成后,医务人员赶紧将消息告诉了在外面等候的一些领导人,毛主席亲自打来电话祝贺。
这一天,对很多人来说是充满希望的一天,是心情无比激动和愉悦的一天。
然而,激动和愉悦都是暂时的。很快,新的问题就摆在了大家的面前,准确来说,是摆在了医务人员和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面前,那就是怎么才能让周总理多一点时间休息。
病灶虽然已经消失,但并不代表着癌症就没了,不代表着周总理的病就好了,只不过他被治愈的可能性是有的,而且比较大。
但这种可能性需要周总理的配合,比如说配合医生的检查,配合化疗,不要操心太多事,比如说拿出时间来休息,尽量少工作,最好有一个很长的假期等等,毕竟周总理当时也已经75岁。
然而,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周总理没有时间休息,特殊时期,毛主席疾病缠身,他再休息,那就真的是没有人主持大局了。
所以即便他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也只能选择忽视,选择继续拼命地工作,他希望在自己真的到了谢幕的时候,这个国家的运转能够走上正轨,所以他不能休息。
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周总理继续忙碌,并陪同外宾外出视察了不少地方,等到了10月份,刚从洛阳回来没几天,他再次尿血。
这一次的尿血比第一次要严重许多,这预示着癌症复发,而周总理被治愈的可能性几乎归零。
年十月份出现尿血,一直到年三月十一日,周总理才接受电烧手术,和一年前的手术一样,周总理都为了邓小平而推迟了手术的时间。
而在年,为了防止意外发生,周总理更是拒绝了切除手术,依旧做的是电烧手术,其实他只不过是在延长寿命,至于治愈对他来说已经是天方夜谭,他只是需要时间来工作,来保证自己的离开不会妨碍国家的运转。
当然,周总理对这次手术的期待显然并没有如他的愿,这一次的手术和一年前的手术,就结果而言,是很不一样的。
第一次的手术尚有治愈的可能,而且当时还是癌症早期,手术后维持了很长时间的一个相对不影响工作的状态。
但这一次手术已然是癌症复发,电烧手术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仅过了一个月,周总理再次出现尿血,而且还伴随着尿潴留,血块堵住排尿管,肿胀和疼痛折磨着这个七十多岁的老人。
他常常会疼得在沙发上、床上翻滚,以期将血块晃开,然而收效甚微。
他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在疼痛袭来的时候一声不吭,还要继续工作,就在他承受着这样痛苦的时候,工作不减反增。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甚至有时候他会连续工作24个小时,更有一次连续工作了30个小时。
很难想象,一个76岁的患癌老人,是如何忍受着这样的痛苦坚持工作的,而这样的工作量即便是加在一个年富力强的中年人身上也是很难承受的吧?
所以,很快,周总理又在4月28日出现了缺氧病状,进入五月份,医生又发现了乳头状的癌细胞脱落,癌细胞开始扩散,紧接着五月份又出现了三次缺氧病状。
周总理的身体已经到了非住院不可的地步,每周两次的输血根本对病情没有任何的帮助了。
周总理知道自己的病情,一旦住院很医院了,所以在住院之前,他必须尽力安排好一切。
与此同时,毛主席的身体情况也不容乐观,年这一年的春天,毛主席的病症又添了一项,他的视力下降得很厉害,看到的东西越来越模糊,开始让身边的工作人员为他读文件、读报纸等等。
他已经很少出现在公开场合,很多会议不再参加,但有些外事活动,还是要会见外宾。
在五月份,毛主席和周恩来有好几次一起会见外宾,而且会见外宾的时候还出现了一个不小的变化,即邓小平坐在原本周总理所坐的位置,这是周总理努力的结果,也是毛主席许可了的事情。
周总理在一步步抽离,这是一件伤感的事情,也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
随着一次次的缺氧病状的出现,他必须尽快住院动手术,只不过住院的时间被他一拖再拖,他希望接待完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之后就住院。
所以在5月29日这一天,周总理陪同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会见毛主席的时候,特意在会谈结束后等着毛主席,和他握手告别。
当他等在那里,当毛主席看到他,不需要言语,仅仅是一眼,就胜过了万语千言。
毛主席知道总理即将入院,谁都知道这次住院对周总理意味着什么,谁都知道他的癌症已经不可能治愈,不过是要延长他的寿命,他这一住院,很医院了。
所以在住院之前,周总理不仅要安排好自己离开之后的工作,更是和很多人告别,毛主席就是最重要的那一个。
毛主席和周总理自年在广州相遇,到年周总理住院之前,已经携手走过了近半个世纪。
这半个世纪既是两人的半个世纪,也是中国的半个世纪。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历史并没有在一开始就选择毛泽东,相反,在中国革命的开始,周恩来在党内的位置是高于毛泽东的。
周恩来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并愿意保护人才的人,所以在毛泽东被排挤的时候,周恩来是极少数支持和保护毛泽东的人。
他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了毛泽东在军事上的过人天赋,尤其是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在军事上的天赋让周恩来佩服,所以他很支持毛泽东的观点。
尤其是在苏区时期以及后来的长征途中,周恩来力排众议支持毛泽东,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终于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对此,毛泽东曾说:“遵义会议之所以开得很好,解决了军委的领导问题,恩来起了重要作用。”
遵义会议之后,周恩来成为毛泽东的拥护者,毛泽东的雄才大略让周恩来佩服不已,他们之间的亲密合作由此开始,风雨同舟,终于在年建立了新中国。
新中国建立后,周恩来一如既往的是毛主席的拥护者,他认为“毛泽东是在中国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巨大人物。”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美好的未来。
他们一个是国家主席,一个是国务院总理,依旧是密不可分的工作伙伴,他们惺惺相惜,谁也离不开谁,毛主席制定大方向,周总理负责具体的执行工作,这几乎是一个完美的组合。
然而时间从来都是无情的,到了70年代,这两位中国大地上的伟人不可避免地老了,病了。当周总理不得不住院治疗的时候,他希望和领导了他近四十年的毛主席有一个正式的告别。
告别之后,周总理开始为住院做最后的准备,31日当天下午,他将侄女周秉德叫来,和邓颖超三人好好吃了一顿饭。
吃饭的时候,周总理将自己住院的事情告诉了她,让她以后好好工作,照顾好孩子,当时周秉德并不知道周总理患癌,她以为只是普通的生病,住院修养一段时间就可以再次回到西花厅。
别说是她了,就是杜修贤这个摄影师也并不知道周总理患病了,他在5月29日只是凭借着一种敏锐的直觉拍了那样一张照片,但他并不知道周总理已经患癌,而且病情很严重。
送走周秉德之后,周总理在办公室处理完了手头的工作,然后在西花厅的院子里默默地站了很长时间。
他知道这次离开,可能就是永远,永远离开这个住了二十多年的地方,他心底有太多的舍不得,但再舍不得,他也不得不离开。
离开西花厅之后,他又到了人民大会堂完成他最后的一件工作,那就是同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签署《中马建交公报》。
等所有的工作做完已经接近凌晨,周总理在邓颖超的陪伴下去往解放军医院。
年6月1日,周总理住进了解放军医院并接受了手术,到了7月份,毛主席启程南下巡视,两个伟人相继离开了中南海,让中南海平添了一份愁绪。
南下后的毛主席很快去检查眼睛,确诊了老年性白内障,眼睛近乎失明。
他和周恩来,一南一北,病痛缠身,相互牵挂。
周总理每隔一段时间就将自己的病情和手术报告寄给毛主席,毛主席则数次派人去看望周总理,并在年当周总理再次大手术后,送给了周总理一个特质的舒适沙发,让周总理坐在上面不至于因为沙发太硬而难受。
由此可见两人之间的情谊。
而不久之后,毛主席离开南方回到了中南海,在他回来之前,周医院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的一大议题是关于毛主席疾病的治疗方案。
周总理对这件事很是关心。他研究了对毛主席病情的治疗方案,医院与毛主席的主治医生谈话,给他们加油打气。
等毛主席回到北京之后,开始做术前的准备,其中要用到一种新型的眼药水,对此,周总理很是不放心,他竟然用自己的眼睛做试验,然后才给毛主席用。
等到毛主席做白内障摘除手术的时候,医院,亲自守在手术室外,毛主席的手术室是由原来的书房临时设置的,这是周总理最后一次进毛主席的书房。
毛主席的手术很成功,而周总理却已经瘦到了61斤,大大小小的手术十余次,也终是没有留住他,年1月8日上午,周总理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当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泪水涌出了眼眶。
时间终是带走了周总理,也带走了毛主席,到了9月9日,毛主席亦离开了我们。
年,两位伟人的相继离开,让中华大地陷入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