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人刚打上针就拉铃,原因意想不到这是哪种

案例再现

-04-03-10:55,正好是中班护士的午餐时间。A护士换好衣服正准备去食堂吃饭,这时,30床的呼叫铃响了。

听到呼叫铃响,A护士说:我刚刚才给病人打上针,会不会是跑针了?

B护士正准备去病房,听A护士这么一说,又返回输液室拿了注射盘、压脉带和一次性头皮针,然后去30床病房。

走进病房,B护士发现病人斜靠在床头。见到护士,病人马上说:针打上才1分钟,我就感到胸闷、气促、恶心,会不会是这针有问题啊?

B护士抬头一看,输液架上挂的是一袋「参麦注射液」。参麦过敏!B护士见状立即关闭了输液调节器,并呼叫医生。

护士们听到呼叫立即赶来抢救,主管医生也立马赶到。更换输液器,接上生理盐水,吸氧,接心电监护,静推地塞米松针5mg,大家配合默契。

经过处理,约5分钟后患者症状缓解。心电监护显示:心率78次/分,血压/89mmHg,血氧饱和度98%。

案例反思

这是一起输注参麦注射液引起的过敏反应,像这样的输液反应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回顾该案例,还是有几个值得改进的地方:

首先,护士缺乏识别输液反应的意识。

当患者拉铃呼叫时,为患者输液的A护士第一反应是跑针了,而不是意识到患者是否因输注参麦出现了过敏反应。

文献报道,使用参麦注射液等中药制剂在用药后发生过敏的患者占了相当的比例,因此,作为护士要养成识别输液反应的能力,特别是在输注容易发生过敏反应的药物时,如青霉素类、中药制剂、化疗药物等。

(图片由作者提供)其次,护士对患者的安全教育不够。当患者意识到是药物引起的反应时,并没有第一时间关闭输液器。因此,作为护士,在输液前都应常规询问病人是否有过敏史和是否系过敏体质,对于容易发生过敏反应的药物要询问患者是否是第一次输注。如果是第一次输注,要向病人交待清楚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如先关闭输液器,再拉铃呼叫。另外,还要提醒病人及家属,切勿自行调节输液滴速。最后,没有合理选择输液工具。该患者的静脉输液为长期医嘱,当天有4袋液体,最合适的输液工具应该是外周静脉留置针,而不是一次性头皮针。目前,外周静脉留置针在我国已得到普及,虽然还做不到「钢针零容忍」,但对于案例中的患者来说,责任护士完全可以为患者留置外周静脉留置针。因此,作为责任护士应建立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计划,合理选择和使用输液工具的安全理念。(图片由作者提供)应知应会:发生输液反应时的应急预案及程序应急预案:1.立即停止输液或者保留静脉通路,改换其他液体和输液器。2.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3.情况严重者就地抢救,必要时行心肺复苏。4.记录患者生命体征、一般情况和抢救过程。5.立即按液体封存要求对输液和输液器具进行封存,必要时送检。6.医院安全(不良)事件管理系统。应急程序(含输血反应):有备无患: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及处理1.穿刺失败临床表现:针头未刺入静脉,或针头斜面一半在血管内,一半在管腔外,药液溢出至皮下,局部疼痛及肿胀。预防及处理:(1)熟悉静脉解剖位置,提高穿刺技术。(2)选择易暴露、较直、弹性好、清晰的浅表静脉,轮换穿刺静脉,有计划保护血管。(3)避免盲目进针,使血管充盈后再采用直刺法,减少血管滑动,提高穿刺成功率。(4)对四肢末梢循环不良造成的静脉穿刺困难:可通过局部热敷、饮热饮料等保暖措施促进血管扩张。(5)出现血管破损后,立即拔针,局部按压止血。2.药物外渗临床表现:注射部位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皮肤温度低。预防及处理:(1)选择有弹性的血管进行穿刺,妥善固定针头,避免在关节活动处进针。(2)加强巡视,尽早发现,及时处理,杜绝外渗性损伤。(3)推注药液不宜过快,拔针后局部按压,另选血管穿刺。(4)根据渗出药液的性质,分别进行处理。3.血肿临床表现:血管破损,出现皮下肿胀、疼痛。2~3天后皮肤变青紫。1~2周后血肿开始吸收。预防及处理:(1)提高穿刺技术,避免盲目进针,操作时动作要轻、稳。(2)重视拔针后对穿刺点的按压。一般按压时间为3~5min,新生儿、血液病、有出血倾向者按压时间延长,以不出现青紫为宜。(3)早期予以冷敷,以减少出血。24h后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30min,以加速血肿的吸收。(4)若血肿过大难以吸收,可常规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吸不凝血液或切开取血块。4.静脉炎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全身有畏寒、发热。预防及治疗:(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液溢出血管外;同时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保护静脉,延长其使用时间。(2)一旦发生静脉炎,应立即停止在此处静脉注射、输液,将患肢抬高、制动;局部用水胶体透明贴贴敷,可3~5天更换一次;或用超短波理疗,每日一次,每次15~20min;中药如意金黄散局部外敷,等。如合并全身感染症状,按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5.神经损伤临床表现:穿刺部位肿胀,瘀血或伴有发冷、发热、局部疼痛、不能触摸,根据损伤神经的部位,可出现相应关节功能受限。预防及处理:(1)静脉穿刺时,进针的深度应根据病人体型胖瘦及血管显露情况而定,尽可能一次成功,长期输液患者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保护好血管。(2)输注对血管、神经有刺激性的药液,先用等渗盐水行静脉穿刺,确定针头在血管内后才连接输液器,输液过程中,严密观察药液有无外漏。(3)桡神经损伤后,患肢不宜过多活动,可用理疗、红外线超短波照射每日2次,也可肌肉注射维生素B12。(配图来源:站酷海洛)6.过敏反应临床表现:面色苍白、胸闷、心慌、血压下降、脉搏微弱、口唇发绀,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严重者心跳骤停。预防及处理:(1)注射前询问病人的药物过敏史。(2)药物配制和注射过程中,要严格按规定操作。首次静脉注射时应放慢速度,尤其是对过敏体质者,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意识表情、皮肤色泽、温度、血压、呼吸,询问患者有无寒颤、皮肤瘙痒、心悸、胸闷、关节疼痛等不适反应。(3)轻微不适者,可放慢推注速度。不能耐受者,立即暂停注射,接别的液体,保留静脉通道。用注射器抽吸好急救药品,装上吸氧装置。休息半小时后继续缓慢静脉注射,若仍不能耐受,则停止使用此药,观察不适反应消失后方可离开。(4)过敏性休克者,及时就地抢救。7.发热反应临床表现:输液过程中出现发冷、寒战和发热。轻者38℃,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心悸,重者高热、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抽搐、昏迷,甚至危及生命。预防及处理:(1)加强责任心,严格检查药物及用具。(2)合理用药,注意药物配伍禁忌。(3)输液过程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瓶塞、皮肤穿刺部位消毒要彻底,重复穿刺要换针头。(4)避免反复穿刺静脉增加的污染,输液中经常巡视观察,避免输液速度过快而发生的热原反应。(5)对于发热反应轻者,减慢输液速度,注意保暖,配合掐压合谷、内关等穴位。(6)对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观察生命体征,并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及激素治疗。(7)对严重发热反应者应停止输液,应重新更换液体及输液器,对症处理外,应保留输液器具和溶液进行检查。8.急性肺水肿临床表现: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促、咳嗽、咳泡沫痰或咳泡沫样血性痰。听诊肺部出现大量湿性啰音。预防及处理:(1)注意控制输液速度,尤其对老年、小儿、心脏病患者速度不宜过快,液量不宜过多。(2)加强巡视,避免体位或肢体改变而加快或减慢滴速。(3)发生肺水肿时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在病情允许情况下使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高浓度给氧,最好用30~50%酒精湿化后吸入。酌情给予强心剂、利尿剂。9.空气栓塞临床表现:突发性胸闷,胸骨后疼痛,眩晕,血压下降,随即呼吸困难,严重紫绀,病人有濒死感,听诊心脏有杂音。如空气量少,到达毛细血管时发生堵塞,损害较小。如空气量大,则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入口,引起严重缺氧而立即死亡。预防及处理:1.注意检查输液器各连接是否紧密,有无松脱。穿刺前排尽输液器内空气。2.输液过程中及时更换液体,输液结束后及时拔针。如需加压输液,应有专人守护。3.发生空气栓塞,立即置病人于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该体位有利于气体浮向右心室尖部,避免阻塞肺动脉入口。有条件者可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4.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变化及时对症处理。10.血栓栓塞临床表现:不溶性微粒过多过大,可直接堵塞血管,引起局部血管阻塞,局部可有红、肿、热、痛、压痛、静脉条索状改变。如阻塞严重致局部血液供应不足,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预防及处理:(1)避免长期大量输液。(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正确抽吸药液,正确选择加药针头,尽量减少针头反复穿刺橡胶瓶塞,可明显减少橡胶微粒的产生。(3)输液终端滤器可截留任何途径污染的输液微粒,是解决微粒危害的理想措施。(4)发生血栓栓塞时,应抬高患肢,制动,并停止在患肢输液。参考文献1.医院护理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2.刘丽波.如何保证静脉输液安全.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33(5).—END—晋升职称,为职业发展早做打算必不可少的论文怎么写?编辑:胡梦珂题图来源:站酷海洛文章有用就点「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nwm.com/xkyf/119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