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学堂中医七大门派,你知道吗

有关中医七大门派有很多种版本,诸如易水派、养阴派、串雅派等,笔者在这里并不完全赞同。所谓门派也好、学派也好,如果能够成为一个“派”,就一定要具备几个条件:第一是必须有足够数量并且较高水平的该学派研习者;第二是它必须在中医的领域里拥有自己独特不能被取代的理论与临床效果。所以笔者更赞同本文中所提出的七大门派,他们拥有者相当数量的追随者,短期内没有灭绝的危险,同时他们各自相对独特的理论与治疗方法也都是短时期之内无可取代的),形成中医学术发展的主流。这些学派之间,展开的学术争鸣有时异常激烈,针锋相对。实际是互相启发、补充与完善的问题,一般不存在谁是谁非,客观上推动了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在学术上各有特点、优点和误区,它们各自的发挥奠定了现代医学的发展,并对人类健康做出卓越贡献。

古往今来,一共分为以下七大门派:伤寒派、千金派、局方派、温补派、攻邪派、温病派、汇通派。

一、伤寒派

创派祖师:张仲景

著作:《伤寒杂病论》(古名《金匮玉函经》),后世被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特点:

二千年前,地球上的环境远远要比现在冷得多,而且人的保暖措施以及衣着的保暖程度都远不及今天,所以那个年代,在河南及湖南地区以寒为主要病因的疾病占据了所有疾病的大多数,而张仲景则是活跃在河南及湖南的医生,他根据当时的气候及地域特点,认为应当以温热药来治疗当时多见的寒性疾病,所以提出很多重要理论,用药讲究“当以温药和之”。

他在中医界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大抵相当于《射雕英雄传》里的王重阳的位置,中国和日本都把他称为“医圣”,他的著作被称为“方书之祖”,他的镇派之宝桂枝汤被称为“祖方”,而他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更是被奉为中医四大经典中的两部。

名方:桂枝汤、白虎汤

Tips:桂枝汤

组成: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脉浮缓。

后世应用本方,还可以变化治疗风湿、脾胃病、过敏性疾病、自汗、体虚等病症。

Tips:白虎汤

组成: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功效: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后世应用本方,还可以用于治疗类风湿、肺炎、牙痛以及瘟病时疫等具有传染类型的疾病,如乙脑流行等,皆被任为重要的治疗方药。该方被后世的温病派充分发挥利用,成为治疗温病四大证的重要方剂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药工作的道路并不平坦。建国初期,卫生部门受余云岫思想的影响还比较深,余云岫本人仍受器重(注:余云岫是民国时期力主废除中医药的始作俑者,若非全国中医界的奋力求生,中医则早已成为过眼云烟了),而与其同气相求的卫生部领导王斌也说“中医只能在农民面前起到精神上治疗的安慰作用”、“封建社会封建医”,同时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取消中医的措施。后为党中央所觉察,给予批判。

但这并不是一个人的思想,而是代表了一种认为中医不科学的思潮,扭转一种思潮,并不容易。十年浩劫更提出“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唯一道路”这一口号,实际上否定了中医药学自身的特色。在这一口号下,中医机构受到裁并,老中医人员下放;中医临床技术的发掘整理、抢救老中医经验等工作也落了空。

正如前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先生所说:“中医实际上被消灭得差不多了”。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医事业遭到严重地摧残,造成中医的日趋衰落,中医药从业人员人数减少三分之一,医院从年的所减少到所,中医学院由21所减少到11所。

在这个事关中医存亡的生死之秋,中医的命运因一首方剂而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变。

当时,恰逢毛泽东主席染病发高热,主席是不喜欢吃中药的,也从不找中医诊治。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主席一直是采用的西医的抗生素及解热等对症治疗手段。病情并不见好,反而呈加重趋势,接近昏迷状态,当时所有的西医都已束手无策。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时间刻不容缓。国家在万般无奈时,只得求助中医。在那个中医最困难的时期,给普通人看病都需要很谨慎,更何况是国家主席了。有一位非常有名望的老中医,不顾各种压力,挺身而出。在为主席摸完脉后,诊断出了此系阳明经证,开出了中医界治疗阳明经证的名方----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一付药后,便热退神清,继续调理,不久便完全恢复健康。主席从此才开始对中医有了新的看法,大力推动中医的发展。这与主席在年提出的“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时的本意已是不一样了。

这就是蒲辅周一付白虎汤救中医的故事。

效按:白虎汤是中医七大门派中伤寒派的名方之一,擅长清热,治疗热证,后被温病派传承,被立为温病派“卫气营血”四大病症“气分热”的重要方剂,是温病派的镇派之宝。临床效果非常好。亦可由于治疗胃火比较大的牙痛。

历史及现状:

历史时期,伤寒派曾极度辉煌,被尊为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研习者甚多,高手如云,但苦于祖师的水平太高,所有的门人都很类似于全真七子而无一能够超过祖师的,这一门派到了今日,由于西医所占份额的逐渐加重,该派已经呈萎缩状态,派中高手数量明显减少,很多号称是“伤寒高手”的“教授”们已经可怜到居然使不出伤寒招数的地步,真是可悲之极。

笔者由于受到伤寒熏陶较多,自始至终从于伤寒门下,每逢诊病,多半方剂是伤寒方,或是伤寒法,多应手而效,想来伤寒真的是一门很好的学派。想起恩师当年一句话“经方能治大病,经方能治怪病”(其中经方指伤寒方),每不感慨。

伤寒派对于哪些病效果好?

1、因为受寒导致的疾病,比如寒性风湿、宫寒痛经、宫寒不孕、寒性冠心病、胃寒、阳痿等;

2、天生体质弱,阳气不足、容易手足凉、怕冷的人患病。

二、千金派

创派祖师:孙思邈

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特点:

千金派的创派是在古代最强大的大唐帝国时期,物质文明达到极其发达状态,自然而然,人类就要回归良性的心态,所以千金派对于高尚医德的追求也是中医史上的顶点,孙思邈在著作中提出了千古名篇《大医精诚》篇和《大医习业》篇,强调医生的行为规范的重要性,比之现代动不动就开数千元药费的医生要强出很多。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也是千金派得名的缘由。

名方:苇茎汤(时至今日,仍是中医非手术治疗危重肺病的重要方剂)

Tips:苇茎汤

组成:苇茎、薏苡仁、冬瓜仁、桃仁

功效: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主治:肺痈,身有微热,咳嗽痰多,甚则咳吐腥臭脓血,胸中隐隐作痛,脉滑数。

历史及现状:

孙思邈医德极其高尚,并且更为重视医德,提出“大医精诚”篇来警示业医的后人,让医德如此差的今天的医生们惭愧不已。

他的两本著作集唐代以前医学之大成,为了不杀生灵,而从不使用动物类药(诸如蛇类、蜈蚣、蝎子、羊肉、鸡内金等),而一概使用毒副作用较低的植物类药品。被后世尊为“药王”,不耻下问,书中记录了很多外国的方药和少数民族的方药,并且精于养生术,卒年百余岁,由于擅长养生,长寿百岁,后世又成为“孙真人”,当逐渐趋于养生一派,其实如果能够通过养生来防止疾病的发生,倒也达到了中医“治未病”的最高目的了。

现代的好多“养生学家”或是“教授”都出于千金派,在中医养生的圈子里,其余各派也只能甘拜下风了。

千金派对于哪些病效果好?

对于病情较缓需要生活调养的是很合适的,同时也擅长于普通人健康保健和延年保健的需求。

三、局方派

创派祖师:宋朝名医众人,但是执笔为裴宗元、陈师文

著作:《太平惠民合剂局方》

特点:

宋朝的合剂局(前身是惠民局),是相当于现在的国家中成药总公司一样的企业,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是类似同仁堂规模的中成药制造企业,是属于国家创办的中成药制作的企业,国家为了统一制作规范及流程、配料等,特地编制了《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一书,该书在全国范围内征收各地名医的经验名方,然后去粗存精,经过试验,最终在数万张处方中保留了不到首名家的名方。而该书也成为中国第一部成药典。

名方:藿香正气散

Tips:藿香正气散

组成: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上吐下泻,恶寒发热,头痛,脘腹疼痛,脉缓。

后世多用于肠胃型感冒、急性腹泻、急性肠炎、过度肥胖等

历史及现状:

历史时期,如果想做一个好的医生,你只要把局方派的《太平惠民合剂局方》这本书好好背一背就可以了,毕竟它上面所载的方药全部是从成千上万的中医高手们的看家绝招精选出来的,想想令狐冲用来对付五岳剑派所使用的招法也不过就是十个魔教长老的精华而已,那么这么多的中医高手打造出来的一本书的价值又有多少呢,答案是无穷无尽,笔者最爱用的方子里面有一首就是其中的,用来治一种病,几乎没有不见效的,就是这么神奇。

所以很多中医后来都成了局方派,一直到今天也是有很多医生也是。局方派有个致命的缺点,如果你的基础很好,不妨使用里面的方剂,自可左右逢源;如果基础一般或是太差,那么,就常常不能明白高手们出招的深意了,更多情况下,反而弊大于利。

局方派对于哪些病效果好?

局方派是七大门派中保罗病种最全面的门派,在每一个具体的病种上可能不如专门的门派,但是如果总体上看,还是很全面的。

四、温补派

创派祖师:李东垣(李杲)——温补脾胃

张景岳(张介宾)——温补命门

著作:李东垣《脾胃论》

张景岳《景岳全书》

特点:

二人虽同是温补派开派祖师,但二人根据自己对于《黄帝内经》等知识的把握和临床经验的侧重,而一个专攻于脾胃的阳气的温煦,一个专门在意命门之火旺盛。派中的观点认为,人之所以能够生存,全是阳气的作用。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活人和一个死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体温相差个十几度,就是这么点儿的温度差,一个生命就此结束,可见阳气温煦我们身体的重要作用。小孩子阳气旺盛,所以总是上窜下跳的不老实,所以会长个子,长到一定时期,就可以繁殖下一代,而逐渐的阳气衰退后,人也就变的老了,所以阳气少的老年人是不爱动的,同时也因为阳气的减少而怕冷起来。

而温补派就是始终强调着阳气的极端重要性,不管从诊断疾病还是治疗疾病的方法或药材,都一般偏向于使用具有温热性质的中药来补益人体,临床效果较好。尤其是张景岳,把兵法和阵法融入到中医对付疾病的方法内,颇具深意,值得细玩。

名方:李东垣——补中益气汤

张景岳——右归丸

Tips: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草、当归身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食少困倦,便溏少气;气虚下陷,子宫脱垂、脱肛、胃下垂等;气虚发热证等。

Tips:右归丸

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杜仲、肉桂、当归、附子

功效: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主治:肾阳不足,名门火衰证。年老或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或宫寒,脉沉而迟。

历史及现状:

随着地球在逐渐变暖,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在随之改变,我们因为阳气虚弱而患的疾病在理论上是比较少了,看似温补派不会再占据主要地位了。实际不然,现代男性的的阳痿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女性宫寒的比率也在上涨等等新的寒邪所致的疾病仍然需要我们的温补派来出手相援。

历史时期,由于瘟疫肆虐导致了温病学派的出现,从而终止了温补派在中医历史上的绝对主导地位,一直到今天,除了像东北三省等局部省份外,温补派中医的势力都已经不占主要地位了。

温补派对于哪些病效果好?

对于先天不足或是后天不足(脾胃亏)所导致的各种疾病效果很好。

五、攻邪派

创派祖师:张子和(张从正)

著作:《儒门事亲》,该书并非张从正本人所写,而是其私淑弟子等人编写。

特点:

攻邪派的张子和无论是看病还是用药都很邪,熟知中医的人都知道张子和的诊断和各种治法其实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都是很中规中矩的黄帝法,但是作为老百姓以及一般水平的庸医们,往往就不能理解张子和的相对高深的功夫了。

所以感觉起来他有些像金庸先生笔下的黄老邪,凡事不合世理,不按章法,不循常规。估计张老先生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邪性,所以名字里的“从正”二字恐怕也含有“改邪从正”的意味吧。

张氏强调凡病都是因为邪气入侵身体所导致的,所以强调治病一定要先驱除外邪,邪去后正气自然平安(邪去则正安),即“攘外必先安内”,外不攘,内必不安。

也和中国拳术名言“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的道理暗合。擅长使用汗法、吐法、下法治疗病人,效果非常理想,但是由于这三种方法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都或多或少的让病人不愿接受,所以相对来讲,如果大病、重病、怪病、疾病、难病,患者相对不愿接受。

名方:禹功散

Tips:禹功散

组成:黑牵牛、茴香、生姜汁

功效:逐水通便,行气消肿

主治:阳水水肿,遍身水肿,腹胀喘满,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沉有力。

后世应用于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等

历史及现状:

人就是这样,病中渴望好转,即使承受些痛苦,也不算什么,稍微好转后,就不愿忍受治疗的痛苦了,比如针灸、比如手术、比如呕吐、剧烈腹泻等,所以这个流派只是仗着非常好的临床疗效才得以延续到今天,但是其中很多的精彩技术也已不复存在了,很多好的技术也被别的门派所吸收。

攻邪派对于哪些病效果好?

比较严重的水肿、胸水、腹水、精神神经性疾病等。

六、温病派(寒凉派)

创派祖师:刘完素,后世派中高手颇多诸如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薛一瓢、王孟英等。

著作:《温病条辨》、《临证指南医案》、《瘟疫论》等

特点:

自打祖师开派以来,强调人的各种疾病,和“火”沾边的占多数,比如情绪会转变为火,季节的气候不合时宜会转变为火,饮食辛辣肥腻甜食过多都会转变为火,而且认为一般的病的转归转为火的居多,且认为人体阴常不足,阳常有余,所以人体就像干柴,容易收到火热的侵害,用药讲究以寒凉药物为主,并且注意维护人体的阴气和阴血,从而起到防止火热性疾病发生的目的。

诊断上非常重视舌象,并可以从舌像上观察出人体内阴液的充盈匮乏程度,以及火热的充斥程度和对人造成的损害程度,这一点不同于伤寒派“重视脉象而忽略舌像的争端方法”。

名方:安宫牛黄丸

Tips:安宫牛黄丸

组成:牛黄、郁金、黄连、朱砂、山栀、雄黄、黄芩、水牛角、冰片、麝香、珍珠、金箔

功效:清热开窍,豁痰解毒。

主治:邪热内陷心包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口干舌燥,痰涎壅盛,脉数。

后世还用于治疗:中风昏迷、小儿惊厥、高热等。

历史及现状:

历史时期,每当瘟疫流行时期,起到保卫人民生命安全的医学家们往往以温病派的为多。总的来说,温病派的专家对于温病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对于其他疾病的效果就稍显逊色了,现代温病派的高手主要以北京和广东、上海较多。

温病派对于哪些病效果好?

火热性质的疾病,如热性的风湿、牙痛、热性口疮、痤疮、五脏热证等

七、汇通派

创派祖师:唐宗海、张锡纯、朱沛文、恽铁樵四人,几乎是同一时代,年纪以唐氏较长。

著作:《血证论》、《医学衷中参西录》等

特点:

祖先们主张的并非完全是中西医结合,而是“洋为中用”、“夷为华用”,就像“游击队之歌”里唱的“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一个道理,驴和马只能生出骡子,而骡子是永远都没有后代的,这个简单的道理古人很懂,所以先人们不是硬生生的要把西医和中医结合到一起,而是在那个洋人凌辱中国文化的年代,要闯出一条如何利用西医来武装中医,而能够使中医可以更好的生存并发展下去,所以那个年代的中西汇通很不同于今天的中西医结合。

名方:方剂较多,知名的较少,其中早期比较有先驱意义的方药有石膏阿司匹林汤

Tips:石膏阿司匹林汤

组成:石膏、阿司匹林片

功效:解热退热

主治:高热不退

妄加评论:

两味药物一中一西,分别是中药和西药里退烧性质很好的中药,但是退烧机理完全不一样,而古人张锡纯苦思再四,终于大胆的迈出了一步,尝试着让具有类似功效的中药和西药出现在一个处方当中来互相增强疗效治疗。

当年看起来很好笑的一件事,现在被广泛的应用到全世界的制药行业里,不光是中国的中成药掺西药,西药里也多少的掺了些中药的成分。

历史及现状:

提到汇通派,大家一定很陌生,但是如果提到“中西医结合”的专家,恐怕没有人会不知道的,对于这一类专家,实在是很难提出什么适当的形容词。

其实当如三国名言“分久必和,和久必分”一样,中医也好,西医也好,它们都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期的必然的、客观的产物,它们到了该结合或是该分离的阶段就会按着自身的规律去自然而然的,哪怕只有一丁点的勉强都是不合适的,所以我们现代中西医结合是比较不成功的,很多西医连中医是怎么一回事都不清楚,就敢给人开中药,很多西医为了更快的晋升职称,摇身一变,变成了中医。

这种披着中医外套的“伪中医”就像当年日寇时期的汉奸一样,是中医灭亡的最主要原因。多么可怕啊。

汇通派对于哪些病效果好?

对于肿瘤、艾滋病、内分泌失调等新进出现的中西医都没有足够认识的疾病的实验性治疗会有较好的疗效。

其实泱泱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医的门派远远不止这七个,一些小门派里,诸如眼科傅仁宇、伤科蔺道人刘涓子、针灸科的王惟一、杨继洲,儿科的钱乙,妇科的傅青主,内科的华佗,李时珍,外科的吴师机,等等以及解放后的中国四大名医:蒲辅周、岳美中、赵锡武、冉雪峰,老北京四大名医:孔伯华、施今墨、肖龙友、汪逢春等都是各有千秋。

中药副作用一览表(值得收藏)常言道:是药三分毒,认为中药是纯天然、无任何毒副作用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常见中药副作用,你了解哪些?

主要成分为硫化汞,导致汞中毒,损害中枢神经、肾脏、消化道。

含朱砂的中成药:一捻金、二十五味松石丸、二十五味珊瑚丸、十香返生丸、七珍丸(丹)、七厘散、万氏牛黄清心丸、小儿百寿丸、小儿至宝丸、小儿金丹片、小儿惊风散、小儿清热片、天王补心丸、牙痛一粒丸、牛黄千金散、牛黄抱龙丸、牛黄清心丸、牛黄镇惊丸、安宫牛黄丸、安宫牛黄散、红灵散、苏合香丸、医痫丸、补肾益脑片、局方至宝散、纯阳正气丸、抱龙丸、柏子养心丸、胃肠安丸、香苏正胃丸、保赤散、益元散、梅花点舌丸、琥珀抱龙丸、紫金锭、紫雪、暑症片、舒肝丸、痧药、避瘟散、人参再造丸、平肝舒络丸、再造丸、复方芦荟胶囊。

主要成分为硫化砷,导致砷中毒,损伤神经、血管,并可引起肝、肾、脾及心肌等实质器官的脂肪变性和坏死、致癌。

含雄黄的中成药:七珍丸、小儿化毒散、小儿至宝丸、小儿惊风散、小儿清热片、牙痛一粒丸、牛黄至宝丸、牛黄抱龙丸、牛黄消炎片、牛黄清心丸、牛黄解毒丸(片)、牛黄镇惊丸、六应丸、安宫牛黄丸(散)、红灵散、医痫丸、局方至宝散、阿魏化痞膏、纯阳正气丸、珠黄吹喉散、梅花点舌丸、紫金锭、暑症片、痧药。

含有不饱和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会对肝脏造成严重损害,并且是强致癌物质。也有肾毒性。

中成药:千柏鼻炎片、感冒消炎片、千喜片。

主要成分柴胡皂苷能导致肾上腺肥大、胸腺萎缩,使人体免疫功能降低。有肾毒性,能损害肾脏。

中成药:小柴胡片、小柴胡颗粒、柴胡口服液、柴胡舒肝丸、小儿热速清口服液、午时茶颗粒、牛黄清心丸、气滞胃痛颗粒、龙胆泻肝丸、加味逍遥丸、护肝片、补中益气丸、乳疾灵颗粒、逍遥丸、消食退热糖浆、通乳颗粒、黄连羊肝丸、得生丸、清瘟解毒丸、舒肝和胃丸、感冒清热颗粒、鼻渊舒口服液、鼻窦炎口服液、平肝舒络丸、安坤赞育丸。

长期服用能损害肾脏,并能导致内出血和对造血功能造成损伤。

中成药:板蓝根颗粒、二丁颗粒、儿童清肺丸、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小儿热速清口服液、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小儿感冒茶、小儿感冒颗粒、护肝片、利咽解毒颗粒、金嗓散结丸、复方鱼腥草片、健民咽喉片、羚羊清肺丸、清开灵口服液、清热解毒口服液、感冒退热颗粒、清开灵注射液。

含致癌成分,能导致肝癌。

中成药:川贝雪梨膏、止咳橘红口服液、止嗽化痰丸、橘红丸。

主要含有组胺样物质和溶血蛋白质两种类似蜂毒酸的有毒成分。超量中毒有溶血作用,能引起过敏性休克,少量能兴奋心肌,大量能使心肌麻痹,并能抑制呼吸中枢等。

中成药:止痛化癥胶囊、中风回春丸、中风回春片、医痫丸、金蒲胶囊、狼疮丸、通心络胶囊。

含水蛭素,能阻止凝血酶的作用,引起内脏广泛出血。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中成药:大黄蜇虫丸、血栓心脉宁胶囊、通心络胶囊、清脑降压片、化癥回生片。

含小檗碱(黄连素),孕妇服用可导致新生儿溶血症,儿童服用可引起急性溶血、严重黄疸。

中成药:复方黄连素片、黄连上清丸、黄连羊肝丸、一清颗粒、万氏牛黄清心丸、万应胶囊、万应锭、小儿化毒散、小儿清热片、木香槟榔丸、五福化毒丸、牛黄上清丸、牛黄上清胶囊、牛黄千金散、左金丸、左金胶囊、石斛夜光丸、戊己丸、芎菊上清丸、当归龙荟丸、安宫牛黄丸(散)、导赤丸、妇科分清丸、芩连片、拨云退翳丸、参精止渴丸、驻车丸、枳实导滞丸、栀子金花丸、香连丸(片)、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桂龙咳喘宁胶囊、脏连丸、狼疮丸、消渴灵片、清胃黄连丸、葛根芩连丸、蛤蚧定喘丸、癃清片、人参再造丸、平肝舒络丸、再造丸、二妙丸、九圣散、三妙丸、大补阴丸、小儿肝炎颗粒、分清五淋丸、功劳去火片、生血丸、白带丸、如意金黄散、固经丸、知柏地黄丸、河车大造丸、健步丸、清肺抑火丸、颈复康颗粒、鼻炎片、三黄片。

能导致高血压、心悸、神经损伤、肌病、中风、精神错乱、记忆力丧失,可致死。有肝毒性。

中成药:儿童清肺丸、九分散、千柏鼻炎片、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小儿咳喘颗粒、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小青龙合剂、小青龙颗粒、止喘灵注射液、止嗽定喘口服液、风湿马钱片、风湿骨痛胶囊、风寒咳嗽颗粒、防风通圣丸、宝咳宁颗粒、复方川贝精片、急支糖浆、洋参保肺丸、祛风舒筋丸、通宣理肺丸、清肺消炎丸、蛤蚧定喘丸、舒筋丸、痧药、疏风定痛丸、鼻炎片、镇咳宁糖浆、鹭鸶咯丸、人参再造丸、再造丸。

能导致中毒性肝炎。

中成药:乙肝宁颗粒、七宝美髯颗粒、儿康宁糖浆、三宝胶囊、天麻首乌片、心通口服液、再造生血片、血脂宁丸、血脂灵片、产复康颗粒、安神补脑液、安神胶囊、更年安片、龟鹿补肾丸、养血生发胶囊、首乌丸、脂脉康胶囊、益气养血口服液、人参再造丸、平肝舒络丸、再造丸。

会干扰胆红素代谢途径,导致黄疸。能引起肝细胞退行性变化、前列腺上皮肥大或增生。

中成药:一捻金、一清颗粒、十一味能消丸、十香止痛丸、十滴水、十滴水软胶囊、八正合剂、三黄片、大黄清胃丸、大黄蜇虫丸、小儿化毒散、小儿化食丸、小儿热速清口服液、小儿清热片、木香槟榔丸、止痛紫金丸、止嗽化痰丸、牛黄上清丸、牛黄上清胶囊、牛黄至宝丸、牛黄消炎片、牛黄解毒丸(片)、分清五淋丸、六味安消散、当归龙荟丸、竹沥达痰丸、防风通圣丸、如意金黄散、妇科通经丸、利咽解毒颗粒、利胆排石片、金蒲胶囊、参精止渴丸(降糖丸)、导赤丸、枳实导滞丸、栀子金花丸、胃肠安丸、胆宁片、柴胡舒肝丸、脂脉康胶囊、狼疮丸、消食退热糖浆、黄氏响声丸、黄连上清丸、麻仁丸、麻仁润肠丸、痔康片、羚羊清肺丸、清宁丸、清肺抑火丸、清淋颗粒、跌打活血散、痧药、槟榔四消丸、礞石痰丸、蠲哮片、人参再造丸、化癥回生片、再造丸。

能对实验动物的肝脏和肾脏造成损害。

中成药:七味都气丸、三宝胶囊、山菊降压片(山楂降压片)、五苓散、分清五淋丸、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颗粒、龙胆泻肝丸、归芍地黄丸、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耳聋左慈丸、血脂灵片、麦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更年安片、启脾丸、补肾固齿丸、明目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金嗓散结丸、参茸固本片、枳实导滞丸、前列舒丸、济生肾气丸、桂附地黄丸、消栓通络片、消栓通络胶囊、锁阳固精丸、癃清片、安坤赞育丸。

长期使用对肾脏有毒。动物实验表明,会刺激与怀孕有关的乳腺癌的增长。

中成药:八宝坤顺丸、女金丸、加味生化颗粒、再造生血片、产复康颗粒、参茸白凤丸、得生丸、痛经丸、化癥回生片。

长期服用可损害心脏、肾脏。

中成药:九气拈痛丸、女金丸、元胡止痛片、止痛化癥胶囊、少腹逐瘀丸、气滞胃痛颗粒、仲景胃灵丸、伤痛宁片、壮骨伸筋胶囊、安中片、安胃片、妇宝颗粒、妇科十味片、妇科调经片、肠胃宁片、金蒲胶囊、参茸白凤丸、茴香橘核丸、胃康灵胶囊、胃舒宁颗粒、舒肝丸、猴头健胃灵胶囊、痛经丸、痛经宝颗粒、化癥回生片、平肝舒络丸、安坤赞育丸。

含致癌物质水解槟榔碱。有肾毒性。

中成药:一捻金、九气拈痛丸、大黄清胃丸、山楂化滞丸、小儿至宝丸、开胸顺气丸、木香分气丸、木香槟榔丸、化积口服液、四正丸、利胆排石片、国公酒、金嗓利咽丸、肥儿丸、茴香橘核丸、柴胡舒肝丸、消食退热糖浆、消瘿丸、舒肝和胃丸、槟榔四消丸、蠲哮片。

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中成药:十香止痛丸、开胸顺气丸、木香分气丸、午时茶颗粒、六合定中丸、四正丸、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如意金黄散、利胆排石片、抱龙丸、国公酒、金嗓利咽丸、胃肠安丸、香苏正胃丸、香砂养胃丸、保济丸、柴胡舒肝丸、消食退热糖浆、麻仁丸、清宁丸、舒肝丸、藿香正气口服液、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软胶囊、平肝舒络丸。

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中成药:金果含片、健民咽喉片、黄氏响声丸、清喉利咽颗粒。

有肾毒性和肝毒性,可导致肾脏、肝脏损害。

中成药:儿童清肺丸、小儿化毒散、牛黄消炎片、导赤丸、如意金黄散、利咽解毒颗粒、拨云退翳丸、乳癖消片、宝咳宁颗粒、栀子金花丸、保济丸、消渴灵片、通乳颗粒、羚羊清肺丸、清肺抑火丸、清胃黄连丸、清音丸、清瘟解毒丸、解肌宁嗽丸、鹭鸶咯丸。

牵牛子素损害肾小球基底膜,并可损及神经系统。

中成药:一捻金、大黄清胃丸、山楂化滞丸、小儿化食丸、开胸顺气丸、木香槟榔丸、槟榔四消丸。

有肝毒性,可引起肝脏的损害。

中成药:妇科通经丸、金蒲胶囊、茴香橘核丸、通乳颗粒、再造丸。

均含有毒性成分黄樟醚,可诱发肝癌。

中成药:儿童清肺丸、天王补心丸、安神补心丸、辛芩颗粒、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茴香橘核丸、锁阳固精丸、复方甘草片、拨云退翳丸、化癥回生片。

能使心、肝、肾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能导致中毒性肝炎。

中成药:乙肝宁颗粒、三子散、止痛化癥胶囊、阴虚胃痛颗粒、妇宝颗粒、乳块消片、茴香橘核丸、舒肝丸。

含有毒成分薯蓣皂苷及黄药子萜等,对中枢神经、心脏、肝、肾有毒害作用,可致中毒性肝炎。

中成药:金蒲胶囊。

含秋水仙碱,作用与亚砷酸相似,出现类似砷中毒的症状。严重可致死。

中成药:金蒲胶囊、紫金锭。

主要成分为硝酸盐,可转化成硝基化合物诱发肝癌。

中成药:红灵散、纯阳正气丸、紫雪。

对粘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引起炎症、充血及蠕动增加,并有凝集、溶解红细胞及麻痹呼吸和血管运动中枢作用。含致癌物质。对肾脏有毒。

中成药:控涎丸。

能损害肝脏、中枢神经、血管,导致中毒性肝炎。

中成药:艾附暖宫丸、加味生化颗粒、妇科通经丸、参茸保胎丸、化癥回生片、安坤赞育丸。

大剂量或长期服用对肾脏有毒。大剂量对实验动物的胎儿有不良影响。

中成药:七宝美髯颗粒、千金止带丸、四神丸、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再造生血片、壮骨关节丸、肠胃宁片、补肾益脑片、青娥丸、国公酒、固本咳喘片、茴香橘核丸、首乌丸、蚕蛾公补片、荷丹片、益肾灵颗粒、锁阳固精丸、强阳保肾丸、安坤赞育丸。

大剂量或长期服用可致眩晕,恶心,或呕吐。对肾脏有毒。

中成药:妇宝颗粒、清宁丸。

对肾脏有毒。大剂量可因呼吸,循环或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中成药:辛芩颗粒、通窍鼻炎片、鼻炎片、鼻渊舒口服液、鼻窦炎口服液。

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中成药:二十五味松石丸、二十五味珊瑚丸、十六味冬青丸、十香止痛丸、十香返生丸、七味广枣丸、八味檀香散、木香分气丸、止痛紫金丸、六应丸、妙济丸、纯阳正气丸、洁白丸、紫雪、痧药、避瘟散、人参再造丸、中华跌打丸、化癥回生片、平肝舒络丸、再造丸。

过量使用可能会对肾脏有毒,并能引起血尿。

中成药:十六味冬青丸、十全大补丸、十滴水、十滴水软胶囊、七味葡萄散、人参养荣丸、女金丸、五苓散、五味清浊散、止痛化癥胶囊、牛黄清心丸、艾附暖宫丸、仲景胃灵丸、补肾固齿丸、纯阳正气丸、茴香橘核丸、柏子养心丸、复方皂矾丸、济生肾气丸、桂附地黄丸、桂附理中丸、痛经丸、痛经宝颗粒、强阳保肾丸、麝香保心丸、人参再造丸、化癥回生片、平肝舒络丸、再造丸。

含巴豆油和巴豆毒素,巴豆油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和致癌成分,巴豆毒素能溶解红细胞,并使局部组织发生变性、坏死,从而产生便血、尿血,以致死亡。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中成药:七珍丸、妇科通经丸、胃肠安丸、保赤散。

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中成药:天麻丸、壮骨关节丸、抱龙丸、国公酒、祛风止痛片、舒筋丸、舒筋活络酒、疏风定痛丸、中华跌打丸。

以上植物药材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中成药:北豆根片、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青果丸、荷丹片、胆宁片、热炎宁颗粒、控涎丸、三金片、妇科千金片、四味土木香散、金蒲胶囊、清肺抑火丸、雅叫哈顿散、昆明山海棠片、当归龙荟丸、舒筋丸、疏风定痛丸、化积口服液、肥儿丸、疳积散。

以上动物药材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中成药:复方皂矾丸、护肝片、胆乐胶囊、脑立清丸、藿胆丸。

含莨菪碱,对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具有毒蕈碱样作用,可致死。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中成药:止喘灵注射液、壮骨伸筋胶囊。

含番木鳖碱(士的宁)和马钱子碱,两者均有大毒,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

中成药:马钱子粉、马钱子散、九分散、风湿马钱片、舒筋丸、疏风定痛丸。

全株有大毒,主要有毒成分为乌头碱、次乌头碱,作用于心脏和神经系统。

中成药:小活络丸、木瓜丸、风湿骨痛胶囊、骨刺消痛片、祛风舒筋丸、中华跌打丸、二十五味珊瑚丸、三七伤药片、小金丸、五味麝香丸、祛风止痛片。

含商陆毒素,能损伤胃肠、中枢神经和心脏,导致呼吸循环衰竭,可致死。有肾毒性。

主要成分为斑蝥素,可从皮肤、胃肠道粘膜吸收,可引起消化道炎症及粘膜坏死,能导致急性肾衰竭,损伤心肌、肝脏、神经。

可引起过敏反应、血尿、糖尿、蛋白尿。

中成药:七珍丸、小儿至宝丸、小儿惊风散、止痛化癥胶囊、中风回春丸、牛黄千金散、牛黄抱龙丸、牛黄镇惊丸、风湿马钱片、医痫丸、通心络胶囊、人参再造丸、再造丸。

含蚤体苷、蚤休士宁苷及生物碱等,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心脏均有毒害作用。

主要毒性成分为白屈菜碱、二氢白屈菜红碱等。为神经肌肉毒,对心脏也有抑制作用,对胃肠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

主要成分为二氧化锰,能导致锰中毒。

含有茵芋碱、茵芋苷等毒素,引起心肌抑制、痉挛等,舒张血管等,可致死。

含毒蕈素胆碱及酚性成分,作用于中枢神经,引起毒性反应。

中成药:麻仁丸、麻仁润肠丸。

会对心脏产生损害。

中成药:天麻丸、四逆汤、附子理中丸、前列舒丸、济生肾气丸、桂附地黄丸、益肾灵颗粒、人参再造丸、再造丸。

主要成分为强心苷配糖体(蟾蜍毒素),作用于迷走神经及心肌。

中成药:牙痛一粒丸、牛黄消炎片、六应丸、血栓心脉宁胶囊、灵宝护心丹、金蒲胶囊、梅花点舌丸、痧药、麝香保心丸。

可引起变态反应、皮疹、皮肤瘙痒、月经紊乱或闭经、房室传导阻滞。有肾毒性,长期服用可能对肾脏有毒。

能使胸腺萎缩。

中成药:儿康宁糖浆、参苓白术散、骨刺消痛片、保济丸、前列舒丸。

对肝脏、肾脏有损害,可致肝、肾坏死。野百合碱能诱发肝癌。

主要有毒成分为蓖麻毒蛋白,可损害肝、肾,导致中毒性肝炎。并可凝集和溶解红细胞及麻痹呼吸、血管运动中枢,导致呼吸、循环衰竭。

能导致肺水肿、中毒性肝炎、肾衰竭。

能导致中毒性肝炎、肾损伤,可致死。

含有毒成分蓝雪素,大剂量或长期服用可能对肾脏有毒。

以上植物药材均有肾毒性,可对肾脏造成损害。

大剂量长期服用可致失明。对肾脏有毒。

其作用与巴豆、牵牛大致相同,对胃肠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吸收后可导致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的麻痹,以及循环系统的衰竭。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鸦胆子毒素可使内脏血管显著扩张甚至出血,对肝、肾等实质性细胞有损害作用,使白细胞增多。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普遍的抑制作用。

初学针灸的三组穴位歌诀,记住就会!有初学针灸者,对于繁多的穴位难以一下子精熟,问我有没有常用且有效的穴位。结合临床实践以及历代针灸家的经验,以下三组穴位比较实用,且皆在四肢,实效又安全,针刺基本上无风险。一则四总穴;二则八脉交会穴;三则马丹阳天星十二穴。这三组穴位都有歌诀,可反复吟诵记忆。这三组穴位的具体含义如下:

一、四总穴

古版: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现代版: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酸痛阿是穴,急救刺水沟。

古版意思是:胃肠不好,可按摩足三里穴;腰酸背痛可按摩委中穴;头痛、项强可按摩列缺穴;面部、口部有病,可按摩合谷穴。

所谓“求”是说明位置较深,要用些力,另外就是要找,哪个地方有节节,或是痛疼,就是求到位置了。

二、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经气相通的八个特定穴。即公孙、内关、后溪、申脉、足临泣、外关、列缺、照海。

明代刘纯《医经小学》卷三载有八穴的歌诀: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三、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选自《针灸大全》。本歌首载于元代王国瑞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题为《天星十一穴歌》,后在明代徐凤撰《针灸大全》上刊载时增加了太冲穴。马丹阳是宋代扶风人,他根据临床经验写成本歌,选穴特点突出四肢穴位,安全方便,疗效可靠,在针灸史上有重要位置。是针灸入门之捷径。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

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

环跳并阳陵,通里并列缺,

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

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

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

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

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

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

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

肠鸣并腹泻,腿肿膝胻酸,

伤寒羸瘦损,气蛊及诸般,

年过三旬后,针灸眼便宽,

取穴当审的,八分三壮安。

内庭次趾外,本属足阳明,

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

瘾疹咽喉痛,数欠及牙痛,

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

曲池拱手取,屈肘骨边求,

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

挽弓开不得,筋缓莫梳头,

喉闭促欲死,发热更无休,

遍身风癣癞,针着即时瘳。

合谷在虎口,两指歧骨间,

头痛并面肿,疟疾热还寒,

齿龋鼻衄血,口噤不开言,

针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

委中曲腘里,横纹脉中央,

腰痛不能举,沉沉引脊梁,

酸痛筋莫展,风痹复无常,

膝头难伸屈,针入即安康。

承山名鱼腹,腨肠分肉间,

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难,

脚气并膝肿,辗转战疼酸,

霍乱及转筋,穴中刺便安。

太冲足大趾,节后二寸中,

动脉知生死,能医惊痫风,

咽喉并心胀,两足不能行,

七疝偏坠肿,眼目似云矇,

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

昆仑足外踝,跟骨上边寻,

转筋腰尻痛,暴喘满冲心,

举步行不得,一动即呻吟,

若欲求安乐,须于此穴针。

环跳在髀枢,侧卧屈足取,

折腰莫能顾,冷风并湿痹,

腰胯连腨痛,转侧重欷歔,

若人针灸后,顷刻病消除。

阳陵居膝下,外臁一寸中,

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

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

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通里腕侧后,去腕一寸中,

欲言声不出,懊恼及怔忡,

实则四肢重,头腮面颊红,

虚则不能食,暴瘖面无容,

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列缺腕侧上,次指手交叉,

善疗偏头患,遍身风痹麻,

痰涎频雍上,口噤不开牙,

若能明补泻,应手即如拿。









































白癜风患者救助计划
白癜风偏方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nwm.com/xkzl/79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