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现代人如此多的癌症肿瘤等大病顽疾,为何老一辈或三四十年前没有这些病的存在?就是因为那时候西医还没进入中国,国人看病的首选方式还是中医,中医诊病方向是治本治根,西医诊病方向只是治疗症状,治的是表面;那儿痛了就来针镇痛剂、止痛药,那儿痒了就抹点抗生素杀杀菌。
国人用掉的抗生素是世界之最,从十多年前的几万单位到现在的百万单位,医院里最壮观的场景。国人的身体被各种折腾,当然越来越差,大病恶病接踵而来。
宝宝生病发烧到底该不该输液,我想这是很多麻麻关心的问题。现医院医院,宝宝只要发烧就输液的情况很常见到底该如何抉择呢?实际上是否输液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绝不是简单的一刀切,先列出一些知识点,让麻麻们先对输液有个基本认识,最后小编会进行总结。
年我国医疗输液达亿瓶,相当于人均每年输8瓶液,远高于国际上人均2.5到3.5瓶的平均水平……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世界卫生组织的用药原则。在西方国家,输液是仅对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使用的“最后给药方式”;但中国早已成为首屈一指的“输液大国”,输液简直成为一种就医文化,“吊瓶森林”在医院、诊所随处可见,这种输液迷信何时能打破?
“吊瓶森林”形成原因
“吊瓶森林”现象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国人逐渐“养虎为患”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1、扩建输液生产线热潮
年中国化学药品工业协会统计的输液生产数量是19亿瓶,医院自制输液四五亿瓶,总共不过24亿瓶,平均到每个人身上不到2瓶。当时企业的目标是通过扩大生产和降低价格,以求赶上国外平均水平(2到3瓶),满足国内患者需要。结果自那之后,中国输液用量突飞猛进,年,一股改建、新建、扩建输液生产线的热潮席卷全国……当年产量即达到31亿瓶。自年到年,短短11年间,中国输液产量增长了4倍多,人均水平超出国外2倍以上。
2、“以药养医”的不良体制
过去由于“以药养医”这个不良体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过度用药的情况非常严重,特别是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和输液的滥用,就是大家常说的“三菜一汤”。央视《新闻1+1》年播出的节目曾称,由于以药养医,吊瓶可能是口服药物价格的十倍,部分医生基于利益驱动,在既能满足患者的要求下,又能提高医生的收入,何乐不为?
3、患者急功近利的就医心理
输液作为一种持续的静脉注射,和口服药及皮下注射相比有疗效快、疗程短的优势。口服药物进入胃部后,有一个人体吸收的过程,最安全;皮下注射则是将药水注射到肌肉里,逐渐循环入血,产生药效;而输液可使药物穿透皮肤屏障,直接入血。由于医疗科普普及的缺失,很多患者并不了解输液的危害,只知道不论是什么大病小病,打点滴好得快,医院和医生迫于生存的压力和利益的推动,不得不迎合患者不正常的要求。
“吊瓶森林”里的全民健康危机
输液可直接将药物送达血液,但也就是这种优势成了患者并不知道的风险。
1、输液不良反应严重可致死亡
药物进入体内,省略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环节,直接由血进入心脏,如果有危害,会立即爆发并且十分凶险。我国60%的药品不良反应出现于输液过程中。特别是过敏反应,口服药中的能引起过敏反应的杂质可能会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掉或无法被人体吸收,但输液却可以让杂质直接入血,严重可引发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2、注射剂微粒聚积可致癌
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零微粒”标准,经常输液,药品中的微粒会积聚在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
3、注射剂污染可引发生命危险
输液直接入血需要严格的无菌处理。如果药液在生产、运输、储藏过程中被污染,或皮肤没有消毒好,就有可能将病毒细菌带入体内,轻则引起局部发炎,重则病原体随着血液扩散到全身,引起败血症,会有生命危险。如果医疗环境中不能做到完全无菌,则会导致交叉感染。
输液与抗生素滥用
此外,我国成为输液大国和抗生素的滥用也有直接关系,进行输液的大部分药物都是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使细菌或病毒对其产生抗药性,导致以后遇到细菌或者病毒感染,一般的抗生素起不到作用,则必须使用更强力的抗生素。如此恶性循环最后会导致无药可用。
近两年,我国过度输液的现象有所好转,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输液滥用的问题依然存在。年2月,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中国药师协会等七家机构专家建议,对于一些不需要输液治疗的常见多发病,可通过医保拒付手段进行控制;同时,鼓励医务人员和患者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输液。
抗生素被滥用的情况近年广受 规定要求,年7月1日起,医院(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到年底前,医院(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据国家卫计委统计公报,截至年底,江苏省共有三级医疗机构个,二级医疗机构个,一级医疗机构个。医院,最医院将达到个左右。
中国抗生素人均用量是美国10倍数据显示,我国是抗生素使用大国,中国抗生素人均年销售量达到了克,是美国的10倍。分析认为,滥用抗生素是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原因之一,大医院全面取消门诊输液实质上切断了医疗机构“大输液”的财路。
为何要禁止门诊输液?“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然而因为受到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很多人不论大病小病,都要求输液治疗。还有就是许多中老年人青睐的“万金油”——中药注射剂,也是近年来滥用的药物之一。
门诊输液,尤其是抗生素的滥用,容易增加耐药细菌的产生,最后无药可用。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进入血液循环,极易出现肺肉芽肿、肺水肿、静脉炎症和过敏反应等。
因此,静脉输液是公认的最危险的给药方式。
医院门诊输液不禁止?业内专家称,可能是考虑到患儿的特殊,医院可以门诊输液。儿童的体质以及免疫力不如成年人,病情发展迅速。一个感冒往往可能迅速转为肺炎,在门诊保留输液,有一定的合理性。
到底什么样的病情需要输液?
首先要说,输液确实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治疗手段,它的优点是药物能%进入血液,吸收快,见效快,一般是用于抢救危重病人,比如休克、中毒或是消化道肠道被感染破坏没法经胃肠道吸收药物的患者,这时候通过输液就能让药物尽快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控制病情。
宝宝发烧输液的时候,到底在输什么?
宝宝高烧不退的时候,吊瓶的治疗主要成分是各种抗生素(头孢,阿奇之类的),当然还有水等液体,因为感冒引起的发烧90%都是病毒性的,而抗生素对病毒是无效的,抗生素在这里的作用主要是预防进一步的细菌感染,如中耳炎、副鼻窦炎、气管炎、肺炎等,另外由于输入了大量的液体,也会有利于宝宝退烧。麻麻们一定要明确,吊瓶中的那些抗生素,是不能杀死感冒病毒的!静脉输液就等于好得快? 麻麻一定要走出“打点滴”的认识误区,输液并不等于病情好的快,许多抗菌药物口服给药和静脉给药的疗效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当的,这是有大量医学证据支撑的。正确的静脉输液可以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但过度使用静脉输液很容易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副作用,尤其是对于发育不成熟的婴幼儿。
过度输液的风险
1、抗生素滥用增加抗药性,受危害的是孩子
据统计,我国人均输进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我国的注射剂使用率为58.5%,11个亚非国家的注射剂使用率则在0.2%至48%之间,人均使用抗生素克,而美国只有13克,这一切都表明我国存在不小的抗生素滥用现象。
平均每人输8瓶,远超其他国家……
注射剂我国使用泛滥,远超其他国家……
我国抗生素使用也远超美国……
抗生素的滥用,会导致孩子免疫力减低,免疫系统产生依赖性,尤其会影响小宝宝们建立完善的自身免疫机制。麻麻们想想就能明白,从小就给孩子上点滴培养抗药性,那以后长大了再病怎么办呢?
2、60%的不良反应出现在输液治疗
在我国,每年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有60%左右是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的,这通常是因为药品直接进入了血液,缺少消化道及防御系统的屏障,再加上内毒素、PH值、渗透压等诱因导致的。由于输液对血管也是一种刺激,长期输液还会导致静脉发炎,出现红肿疼痛、局部体温升高,甚至硬化等。
为什么医生热衷于给孩子输液?
1、孩子确实不爱吃药,家长选择
现在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即使医生说不点滴吃药就行,家长也喂不进去,很多孩子都是说不吃就不吃,喝药就躲,灌进去就吐,这时候很多家长也就要求医生给予输液治疗,如果医生不同意输液,家长还一直恳求,这样的要求多了,医生也就习惯性的直接开点滴了。
2、以药养医,迫于科室压力医生主动选择
麻麻们都知道点滴的费用更高,医院都有创收指标,然后还会跟医生本人的奖金挂钩,这就决定了部分医生为了高奖金而多开费用,而点滴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总结:能不吃药的就不吃药、能吃药的就不打针、能打针的就不输液。除了医生坚持认为孩子需要输液之外,我们都可以通过口服药物的方式帮孩子扛过病情,输液是把双刃剑,能不用还是尽量不用。口服用药如出现不良反应一般较轻较慢,相对安全,静脉输液是把药物直接输入血液,不良反应较猛也较快,相对风险较高。实医院都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烧,根本用不着输液,吃药,多休息休息就会好。
白癜风在哪里如何治疗白癜风可以治愈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