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上腺素在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中的应用

超敏反应分类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过敏性休克

①药物过敏性休克,如青霉素(青霉噻唑基与组织蛋白结合成为过敏原)

②血清过敏性休克,如马血清

呼吸道过敏反应: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

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胃肠炎

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湿疹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

过敏反应(anaphylaxis)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诊断

明确用药史或接触变应原史,迅速发生下列特征性临床表现,又难以药品本身的药理作用解释时,即可作出过敏反应的诊断。本病发生很快,必须及时做出诊断。

最重要的症状(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皮肤黏膜症状)

主观一般症状

–心神不定

–儿童异常疲劳

–手掌、脚底或肛门生殖器区域的感觉异常或瘙痒

–口腔金属味或鱼腥味

–视觉障碍

–焦虑感

皮肤

–泛发性瘙痒症

–播散性病变(荨麻疹)

–局限性组织肿胀(血管性水肿,例如眼睑、嘴唇)

–Episodicreddening(脸红)

胃肠道

–恶心,呕吐

–胃痉挛,绞痛

–腹泻,排便和/或尿

气道

–鼻结膜炎

–呼吸困难

–喘息

–哮喘发作

–上气管阻塞,声门水肿(喉咙阻塞的感觉)

–呼吸暂停

心血管系统

–心悸和心动过速

–血压下降

–崩溃、循环性休克、心律失常

致命性结局原因:

循环性休克

心跳骤停(还有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引起的心源性休克

上呼吸道梗阻(喉水肿)

严重哮喘发作伴支气管收缩

过敏治疗

立即脱离或停止进入可疑的过敏物质。如过敏发生于药物注射之中,应立即停止注射。

药物治疗

①抑制生物活性介质的合成和释放的药物:如阿司匹林、色氨酸二钠(稳定细胞膜)、肾上腺素(1mg:1ml)等。(成人:0.1%肾上腺素0.5~1ml,肌肉注射,必要时15分钟至半小时可以重复使用)

②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物:苯海拉明、异丙嗪、氯苯那敏(扑尔敏)等——抗组织胺。

③对症治疗——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肾上腺素——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使外周血管平滑肌收缩一一升血压(抗休克)。葡萄糖酸钙、氯化钙、维生素C——解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减轻皮肤与粘膜的炎症反应。

防治原则

①查明变应原:皮试查明变应原,避免接触。

②脱敏、减敏治疗:

脱敏疗法一一皮试阳性,但必须使用抗血清者。

对抗毒素过敏者,采用小剂量、短间隔(20-30min)连续多次注射。消耗完体内现存的IgE,使机体处于脱过敏状态(暂时的,只能维持1~2周)。

减敏疗法一一难以避免接触的抗原。小剂量、间隔较长时间、反复多次皮下注射相应变应原的方法进行减敏治疗。

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两大特点:

有休克表现即血压急剧下降到80/50mmHg以下,患者出现意识障碍;

在休克出现之前或同时,常有一些与过敏相关的症状

诊断需先排除迷走血管性昏厥、遗传性血管性水肿

过敏性休克治疗

常用药物

肾上腺素的作用机制

(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规格是1mg/1ml,水的密度是1g/ml,所以1mg/ml的肾上腺素已经是1:了)

肾上腺素是三种内源性儿茶酚胺之一,它与去甲肾上腺素一起在肾上腺中产生,并在应激状态下释放,如可的松。结合其他血压升高系统,例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这在很多情况下形成症状自发解决的基础。肾上腺素与儿茶酚胺受体结合,但其特异性是剂量依赖性的:在低剂量时,β1和β2受体效应占优势,由α和β受体介导的效应仅在中等剂量时平衡。在高剂量下,由α受体介导的血管收缩发挥更大作用(如下图)。

肾上腺素的应用途径

应用方法取决于过敏事件的严重程度和环境。静脉注射应用推荐——作为几十年的选择方法——主要是重症监护病房的用法。原始浓度1mg/mL的稀释液(稀释1:10或1:),在监测心率和血压时小心而缓慢地给药。

院外的过敏:立即利用自体注射器肌肉注射肾上腺素(0.15-0.5mg)是最好的选择(注射部位:大腿外侧)。如果患者症状未改善,每10-15分钟可重复注入,根据效果和副作用而定。

剂量

推荐剂量:成人-μg/人,相当于约成人5~10μg/kg,儿童10μg/kg。在成人中,已经发现以μg开始,在儿童(体重7.5-25kg)中,以μg开始,随后的剂量取决于临床症状的发展。

体重大(体重>公斤)的患者,初始剂量应为μg,针的长度也是重要的,以避免注射到很厚的脂肪层中。

肾上腺素的作用可以在几分钟内评估。治疗范围很小。肾上腺素的作用是患者立即经历的,并可能导致焦虑、不安、心悸、苍白、震颤和头痛的状态。这些症状与期望的治疗效果相关。对于肾上腺素,如果患者希望自己用药,就应该熟悉它们。

肾上腺素的好处也须与它对老年人和某些病变的不利影响结合考虑,如脑血管病、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肌病、窄角青光眼等,在这些情况下,肾上腺素可能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脑水肿等。静脉用药强调要有持续心电监护,防止高血压危象和室颤。儿童过量用药或不良反应的风险较低。

由于肾上腺素不能达到足够量的下调受体,因此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的治疗是复杂的。在急性情况下,建议静脉注射胰高血糖素上调β肾上腺素能受体。

糖皮质激素和抗组织胺药在轻度过敏反应中起作用。

糖皮质激素对速发反应效果不佳。但可以阻止迟发相过敏反应的发生。

抗变态反应药

过敏活性物质阻释剂

富马酸酮替芬片(1mg*60#)(口服1mg,bid,早晚服)(不得与口服降血糖药并用,可引起昏睡)

抗组胺药

氯雷他定片(开瑞坦)(10mg*6#)(口服10mg,qd)

盐酸异丙嗪注射液(25mg:1ml)(肌注抗过敏,25mg,必要时2h后重复,不得超过mg;止吐,12.5-25mg;镇静催眠,25-50mg)

马来酸氯苯那敏片(扑尔敏)(4mg*#)(口服4mg,tid)

盐酸左西替利嗪片(迪皿)(5mg*15#)(口服成人5mg,qd;2-6岁儿童,2.5mg,qd。)

最后学习下过敏反应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过敏原

能诱导机体产生IgE类抗体,导致Ⅰ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又称过敏原。大多数过敏原是高度溶于粘液的小蛋白分子。

吸入性过敏原:植物花粉、真菌、螨。。。

食物性过敏原:牛奶、鸡蛋、鱼、虾。。。

药物及生物制品:青霉素、磺胺。。。(有时,药物的代谢物可以起到半抗原的作用,与体内更大的载体蛋白结合,并变成过敏原。)

异种动物血清。。。

其它:其它酶类物质、动物皮屑。。。

发病机制

抗体(IgE)及其受体

变应原刺激具有过敏体质的机体产生的特异性IgE类抗体。

IgE主要由鼻咽、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黏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产生。

IgE一一亲细胞性抗体

可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上的IgEFc受体结合而使机体处于过敏状态。

效应细胞

分布:

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皮下小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粘膜下层

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液中。

共同特征:

表面上具有高亲和性IgEFc受体

胞浆内含有大量嗜碱性颗粒

它们被抗原激活后可释放出多种生物活性介质

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物质

预先合成的介质

①组胺(通过其受体发挥生物活性,一系列临床症状:休克、哮喘、呕吐、水肿等)H1:主要介导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平滑肌的收缩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收缩;H2:主要介导血管平滑肌的扩张。

②激肽释放酶:作用于血浆激肽原,生成有活性的激肽(如缓激肽)。缓激肽在急性炎症中起重要作用,刺激平滑肌收缩;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趋化白细胞;刺激痛神经。

③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

新合成的介质:花生四烯酸衍生物

①LTC4LTD4、LTE4三者具有极强的促使平滑肌收缩和血管扩张的作用,合称为慢反应物质

②PGD2是刺激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

③血小板活化因子→凝聚和活化血小板→释放组胺5羟色胺→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

智我咋2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nwm.com/xkzz/10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