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休克(shock)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流不足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综合征,是严重的全身性应激反应。
分类:按休克的原因将其分为5类
低血容量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
神经源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其中低血容量性休克与感染性休克在外科最常见。
由于持续的缺血、缺氧,细胞可发生变性、坏死,导致内脏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若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序贯发生功能衰竭,称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休克的主要死因:
1.肺(最易受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2.肾(最敏感):急性肾衰竭(ARF)
3.心:局灶性心肌坏死和心力衰竭
4.脑: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
5.肝:解毒及代谢功能减弱并加重代谢紊乱及酸中毒
6.胃肠道:黏膜上皮受损肠源性感染或毒血症
临床表现
休克指数: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
休克指数≈0.5(无休克)
1.0~1.5(有休克)
2.0(严重休克)
处理原则:
1、迅速补充血容量:建立两条以上通路,大量快速补液(除心源性休克外),及时、快速、足量,先晶后胶。
合理补液表:
2、处理原发疾病,以免延误时机。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异物或分泌物,使头后仰,保持气道通畅。
4、纠正酸碱平衡:轻症酸中毒在积极扩容、微循环改善后即可缓解,故不主张早期使用碱性药物。重度休克合并严重酸中毒需用5%碳酸氢钠纠正。由于酸性环境有利于氧与血红蛋白解离,增加组织供氧,有助于休克复苏,故应遵循“宁酸勿碱”的原则,一次性用碱不宜过多。
5、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6、取休克体位: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使膈肌下移,有利于呼吸;同时增加肢体回心血量,改善重要脏器供血。
7、监测尿量:尿量>30ml/h,提示抗休克有效。
--------低血容量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主要由各种原因引起短时间内大量出血或体液积聚在组织间隙,使有效循环血量降低所致。大血管破裂或脏器破裂出血引起的休克称为失血性休克;各种损伤及大手术使血液、血浆同时丢失引起的休克称为创伤性休克。
一、失血性休克
1、通常在迅速失血超过总血量20%时,即发生休克。
2、处理原则:补充血容量与控制出血并重。
3、护理措施:补液护理是纠正失血性休克的重要保证。补液的种类、量和速度是纠正休克的关键。应迅速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路,快速补充平衡盐溶液,改善组织灌注。
二、创伤性休克
1、处理原则:补充血容量及对症处理(①补充血容量;②止痛;③急救处理:对危及生命的损伤,应先紧急处理;④手术;⑤预防感染)。
2、护理措施
(1)心理支持
(2)妥善固定:不必强行将开放性骨折的断端复位,以免污染。
(3)镇痛护理:若病人存在呼吸障碍,禁用吗啡。
(4)监测血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