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出现,挽救了亿万人的性命,但同时,不合理用药导致的抗生素滥用现象日益突出。下面,让我们看看生活中常见抗生素滥用现象吧:
一咳嗽就用抗生素
有这样一个病例:一个2岁多的孩子,总是夜间咳嗽,吃了很多抗生素都不管用。来医院就诊,查清楚之后发现,这个孩子是胃食管返流病,晚上平躺之后,食物和胃液返流到喉咙,孩子受到刺激就不停地咳嗽。这样一个和细菌感染完全不沾边的疾病,家长却给孩子足足吃了三个月抗菌素和咳嗽药,因为始终不见效,医院就诊。
一些哮喘的病人,医院就要求输液,其实哮喘发作和细菌感染完全是两码事。但用抗生素也能缓解症状,尽管问题没有解决。
一感冒就吃抗生素
有人会有这种习惯,一发现感冒了,感觉喉咙痛、咳嗽,就赶紧吃阿莫西林之类的抗菌素。而实际上感冒大多是病毒引起的,吃对付细菌的抗菌素并没有效果。
一拉肚子就吃氟派酸
拉肚子是身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未必是细菌感染胃肠道所致,如腹部受凉引起的肠蠕动加快;对乳品、鱼、虾等食物过敏引起肠的变态反应,此类腹泻便没有细菌感染存在,儿童秋季腹泻还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所以,必须看症状辨别,如果只是大便性状比平时稀,次数增多,颜色无异常,只需服用一些止泻药,如:思密达、易蒙停等;如果大便里面含有脓血、黏液,证明肠道已经发生感染;伴有发烧,证明毒素进入血液,造成了全身的感染,就必须尽快服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了。
一发烧就吃抗生素
有不少家长说,孩子发烧后,抱到离家附近的诊所看病,医生常会直接上激素和抗菌素两类药物。这样退烧很快,就认为这个医生很有水平。其实,有些孩子的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也会出现发热等症状,有家长使用抗生素以为可以退热,然而抗生素本身不是退热药。细菌感染确实常会引起发烧,但发烧并不代表就是细菌感染。发烧的孩子经过化验,确认有细菌感染才能用抗菌素。
一有炎症就要求输液
世界卫生组织提倡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正确的抗菌素使用应该根据病情轻重、感染的细菌种类及病人的身体素质等进行综合判断,而后给药。
减量服用
有些人觉得抗生素有副作用,我减量服用不是副作用就小了?但实际上,减量服用,不仅使抗生素发挥不了其应有的杀菌效果,还增加了耐药可能。随意停药
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在何时停药问题上,所有人都选择“自己感觉好了就停药”,而选择“去医院检查一下,好了再停”的一个也没有。不要症状刚刚消失,就停止用药,有些药物自行停药反而更容易导致耐药。因此服用抗生素一定要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一般抗生素应使用至症状消失或化验结果正常后3天才可停药。
联合用药
有人认为几种药联用,药效会更好,其实不然,有些药与药之间会发生排斥作用。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抗生素,其实很有可能造成用药无效,或混合感染。从医学角度来讲,病原菌不明、单一抗生素无法控制、较长期应用抗生素细菌产生耐药或联合用药可使药物剂量减少时,才能在医师指导下联合用药。大多情况下,用抗生素治疗的感染性疾病,仅用一种抗生素就能起作用,多用药多保险的想法并不科学。
这种不行换一种
有些患者对抗生素期望值过高,使用某种抗生素一两天,没明显好转,就迫不及待自行换用其他种类的抗生素,这种“打一枪就跑”的治疗,更使得细菌产生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药物起效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至少应观察3天,如3天后仍不见好转,可以咨询医生。
因此,使用抗生素类药时最好遵循以下原则:能用窄谱的就不用广谱;能用低级的就不用高级的;用一种就不用两种;能吃药就别打针,能打针就别输液;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会引发许多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毒性反应以及二重感染。过敏反应形式多样,轻者为皮疹、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水肿,重者哮喘,甚至过敏性休克。抗生素会杀灭或抑制敏感细菌,未被抑制的菌种会大量繁殖,发生菌群紊乱,因而在用药过程中还可能出现霉菌、耐药菌等引起的二重感染,轻的会导致口腔、胃肠道感染,重者会发展成为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近百年抗生素的使用,已经使越来越的细菌产生了耐药性,细菌的进化速度已经超过了新药研发的速度,而抗生素的不合理滥用,更是加重了这一问题,超级细菌,早已不是鲜例。不要认为细菌耐药只是个人问题,超级细菌是没有国界的,抗生素耐药已是全球性问题。万古霉素作为“对付细菌的最后一道防线”,一但失手,至少现在我们对细菌将无可奈何。因此,请务必合理使用抗生素!
爱元素产后康复中心北海专业产后康复机构,为广大女性提供-孕前专业调理妇科(子宫卵巢生殖系统美疗)、不孕不育症调理、乳腺增生特护、哮喘鼻炎调理、体质熏蒸及药浴;为产后女性提供催乳回乳服务、母乳喂养指导、产后痛症调理、月子调理、妊娠纹修复、产后体型修复、产后发汗月子餐服务、高级月嫂服务;亚健康痛症-艾灸、刮痧、拔罐调理;为0-12岁宝宝提供专治感冒发烧、腹痛腹泻、咳嗽不止、积食厌食、体弱多病、惊风夜啼等服务。咨询热线